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就被它的書名吸引. 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 叫"Motherhood, Feminism, and the Reality of the Biological Clock". 我承認,這副標題更吸引我. 所以沒猶豫就借回家. 去台灣出差的往返飛機上把它讀完.
作者,生於斯裏蘭卡,成長於加州, 畢業於哈佛, 居住在麻州劍橋和紐約市. 職業包括作家, 製片人, 社會活動家, 演員等. 她和我生日是同一天.
這本書講的是當今的職業女性, 越來越多地選擇先職業,再孩子, 但我們的生物鍾不配合. 要麽要借助IVF, 要麽要通過代孕才能有自己的孩子. 原因之一是現當今的媒體, 名人的報道, 給人一種錯覺, 女性可以先職業再孩子,40歲以後再想懷孕也沒問題, 但事實是35歲以後的幾率已變得很小. 書中詳細記載了作者在幸福地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決定建立家庭後所經曆的高齡懷孕,多次流產, IVF失敗,被診斷出癌症,治愈癌症,而後丈夫離去等等.書中有一章介紹了她朋友中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種種人生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有機會回憶一下我的過去,很有益處的一個體驗.
1.女人生孩子,似乎是天底下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了,但如果你和你親密的閨密聊起來,其實誰都會有很多的故事.隻是我們不願意聊它,它是隱密的.但當我們遇到挫折-流產或不孕,那種無助,無奈到內心盤問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姐妹間的溝通是非常有價值的. 現在大家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媒體,真正麵對麵的聚會卻越來越少.
2.早生小孩的另一個好處是姥姥姥爺,奶奶爺爺對孩子的影響.人類文明代代傳承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通過祖輩到孫輩.這個我深有體會.我父母很晚才有我,我又很晚才有我的小孩,等他會說話了,他的祖輩都已70多奔80了. 老人家有心意,但體力已經不行了.
3.新一代女性和過去相比有更多的選擇,我們有更好的教育,事業和收入. 有得有失,我們是否主定會失去什麽嗎?婚姻,作媽媽的經曆,健康?
4.當媽媽,要付出很多,時間,健康和自我."I'm not sure I would have been strong enough to have children, to live that life, and come out the other end with an identity of my own." - Gloria Steinen. 這是個選擇.取什麽舍什麽.每個人有自己的意見. 在這一點上,我讚成Hillary Clinton's attitude - stop whining, your choice, you stand by it. 但是,但是,美國少得可憐的幼兒服務,讓很多職業女性不得不一想再想. 但有一點不容置疑-"parenting is rewording".這一點絕對正確.就我而言,等小孩會說話之後,我和他有了交流,我感到我在和他一起成長.盡管如此,我一直隱隱地有種負疚感,就象書中寫的"For women who work and be a mom, they often feel a tug of war between career and motherhood, and often feel they fail both.
5.夫妻接受IVF療程,是個壓力很大的過程.其間的情感過山車是誰都無法預料,事先準備的. IVF診所都配有心理谘詢,但大家往往都是事先覺得沒必要,等到出現情況,又已經太晚了. 情緒,荷爾蒙和為什麽為什麽的問題從來都是合不來的. IVF有多難? 沒經曆過的不知道,經曆過的不想談. "You either tough it out, or turn to faith." 統計數字表明,作過IVF的人更容易有抑鬱和煩躁症. 作者的婚姻破裂了,我的沒當即走到盡頭,但磕掉了一大塊. 我想IVF診所,是不是應該配備coaching服務.
6.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女權的看法,我了解得不多,但它讓我想起了一件事.到我懷孕後期準備休假的時候,我和同事道別.有一位同事(男)告訴我,我應該感到幸運,能有12周的family leave.他妻子六年前生小孩還沒有這個待遇.我當時很吃驚.產後12周已經很少了.沒想到這還是剛剛的事. 在美國,大家恐懼"社會主義",但在婦幼保健上,美國的確是落後於其它發達國家太多了. Obama上任後,我曾希望能有些改善.我還在希望中.
7.書名叫The Big Lie.但要我決定,The Big Illusion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