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河山在新疆(zt)

來源: v5 2014-01-10 16:45: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827 bytes)
NEW YORK TIMES
大好河山在新疆
探索傑安迪2014年01月04日
喀什老城的中心是艾提尕爾清真寺。
喀什老城的中心是艾提尕爾清真寺。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有幾個惱人的瞬間,中國至巴基斯坦那條公路上的堵車盛況讓我恍然以為回到了北京。在那個永遠擁堵、永遠灰霾籠罩的城市,我曾在幾條環路上度過無數難捱的時光。
可是一走出麵包車,我就發現麵前的風景與北京大異其趣。
前方幾十碼的地方,冰川融化成溪流,沿著昆侖山脈蜿蜒而下,到了我們麵前忽然方向一轉,將喀喇昆侖公路(Karakoram Highway)衝成一個混雜雪水和碎石的大泥坑。運貨卡車、出租車和客運大巴組成的車隊,朝著遠方的天際線迂回前進。
但那是多美的天際線啊,一座座雪峰指向碧藍的天空,背景是赭紅的群山,幾支野生雙峰駝正悠閑地行走。海拔10000英尺(合3048米),空氣稀薄得讓人感到不適,但絕對不像我居住了五年的中國首都那樣,空氣中充滿刺鼻的氣味。
在等待孤零零的一輛挖土機清理路麵時,我們找到了一絲意外的樂趣:許多旅行者從汽車裏陸續走出,開始分發香煙,互相談笑。
這群人裏有珠光寶氣的巴基斯坦珠寶商,剛從中國西南采購歸來;有柯爾克孜族醫學院學生,剛在中國東部的山東省通過考試而神采飛揚;還有幾名頭發灰白的中國民工,打算去塔吉克斯坦邊境的一座鐵礦打工。車隊最前端那幾名身穿刺繡襯衫、頭戴圓氈帽的塔吉克人要去參加一場婚禮,他們熱情地說,如果交通條件允許,歡迎大家晚上都去喝喜酒。
800英裏的喀喇昆侖高速公路從巴基斯坦的阿巴特巴德(Abbottabad)一直通到中國新疆西部城市喀什,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跨國公路,表明了中國政府征服大自然最嚴峻挑戰的決心。這條公路1979年竣工,目的是促進北京和卡拉奇之間的溝通,而事實上也增強了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個盟國之間的關係及兩國對印度的共同防禦。
在修建這條公路的20年間,有1000多人在絕壁之下失去了生命。這是全世界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公路是否能夠通行,常常取決於維修工作的進度,盡管這裏的工人似乎永遠在忙碌。2010年,巴基斯坦那邊一處山體滑坡導致十幾英裏的路麵被水淹沒,人們(及貨物)隻好乘船穿過罕薩河穀(Hunza Valley)的路段。
暮夏時分,我們開著麵包車從喀什到喀什庫爾幹,經曆了為期三天的休閑之旅,一路上至少遇到六處山體塌方,正因如此,喀喇昆侖山脈(Karakoram,在土耳其語中的意思是“黑色石頭”)讓許多旅行者望而生畏。但自1986年以來,這條公路變得越來越有魅力,因為旅行者可以由此了解中亞地區中國人的生活。若幹個半遊牧部落在這片高海拔地區生活,共享這蠻荒而動人的美景。
這就是傳說中的絲綢之路,兩千年前,來往於歐洲、亞洲和中東的商人發現了喀喇昆侖山脈和紅其拉甫山口(Khunjerab Pass)之間這條安全的通道,而今幾乎一切如舊,新增的隻有平穩的柏油路和令Verizon與AT&T蒙羞的優質手機服務。今天,徐徐展開在旅行者麵前的還是那片蒼茫的群山,山間偶爾幾處冰湖,蓋茲河(Gez River) 奔流在山腳,墨綠的草原上點綴著潔白的氈房和烏黑的犛牛。
對於獲準在中國境內采訪的記者來說,比如我和其他兩位旅伴,在新疆南部的采訪常常令人灰心。當地警察總是不請自來,陪我們行走,有時還強行加入我們的飯局。而這次,我們在官方批準的喀什旅行社(Kashgar Guide)報名參加了跟團遊。由於行程合理,旅程安排頗有說服力,大家也都沒帶筆記本電腦,當地機關批準我們自由旅行。終於能有一次難得的機會,以無人審查的目光打量這片寧靜的土地,因而我們可以在許多神秘的社區穿行,拜訪一些土生土長的牧民。
南疆之旅的起點肯定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烏魯木齊。這座日新月異的中國城市人口300萬,有航班頻繁往返於北京、上海及幾座中亞國家的首都。來了以後,我們先休息了一天半,逛了逛大巴紮(Grand Bazaar)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Xinjiang Regional Museum),時間綽綽有餘。大巴紮是個仿伊斯蘭風格的購物中心,吸引了來自烏茲別克、俄羅斯和蒙古的許多商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具俗稱“樓蘭新娘”的幹屍,有4000年曆史,堪稱鎮館之寶。我們下榻在一家小型精品酒店,這裏雖然很少接待外國遊客,但是幸好管理人員人情練達,沒有要求我們拿護照在櫃台上登記,否則當地公安機關會立即獲悉我們的行蹤。
烏魯木齊有鐵路向南一直通向喀什,但坐火車需要25個小時。時間不多的旅客可以乘坐飛機,飛越廣袤的塔克拉瑪幹沙漠(Taklimakan Desert)上空,直達喀什。喀什是傳說中絲綢之路上的歇腳站,幾百年來對遊客都極具吸引力。我們坐了90分鍾的飛機後發現,與兩年前來這裏相比,因為再開發加速,把這座千年古城密密麻麻的泥胚建築拆得差不多了。
盡管遭到了破壞,新建築外牆刷著敗興的灰泥,但喀什依然頗有幾分中亞的魅力。維族人聚居的街道遍布著對比鮮明而奇趣的景觀。工匠揮舞著鐵錘打造紅銅老水壺,毛驢車上裝滿了黃皮的哈密瓜。女人們穿著五彩繽紛的衣裙飄然而過,街邊出售伊朗藏紅花和印度小豆蔻的香料店仍在經營他們五世家傳的買賣。在熙熙攘攘的十字街頭,淡褐色眼睛的商販兜售著一堆堆的甜刨冰和燉羊雜,咕嘟咕嘟冒泡的大汽鍋裏燉著一隻羊頭。
在喀什,如果你想了解維族文化,最快的途徑就是趕集。素食者或許會跳過這座城市的星期日牲畜市場。在這個喧鬧而歡騰的地方,到處是肥臀羊和犛牛,有時還有駱駝,一頭駱駝就能讓全村人連吃好幾天。
喀什的另一個重要的魅力之源是中亞國際大巴紮(the Central Asia International Grand Bazaar),這片巨大的集市裏擺滿了中國的布匹、馬來西亞的糖果、土耳其的生活用品及各種各樣的維族花帽,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到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Bishkek),穆斯林男子鍾愛這種傳統刺繡小花帽。若幹街區之外就是一座鴿子交易市場,選鴿人對著珍貴的鴿子低聲呢喃,有些品種的鴿子能賣出每隻一千美元以上的高價(與此地其他集市的動物不同,這裏的鴿子不會淪為人類的盤中餐)。
老城的精神中心是艾提尕爾清真寺(Id Kah Mosque)。這是中國最大的清真寺,在齋月及其他宗教節日期間可以容納兩萬名禮拜者。這片建築群初建於1442年,像個寧靜的港灣,隔開了周圍的喧囂市聲與紅塵紛擾。幾重進深的院落綠楊成蔭,開放式禮拜殿內鋪著朱紅色的地毯。雖然中國的法律禁止十八歲以下的本地人進清真寺,但一張英文告示仍然提醒著遊客們共產黨對伊斯蘭教多麽的寬容。告示上沒有提到與這座清真寺有關的黑暗曆史:1933年,維族叛軍首領鐵木爾·伯格(Timur Beg)被殺之後,首級就在這裏示眾。鐵木爾曾經試圖參與建立獨立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East Turkestan Republic),國民黨的聯軍鎮壓了那次活動,屠殺了數千名本地居民。
如果你長期生活在中國東部那些乏味的現代化城市,那麽,南疆這個充滿異族風情的地方,會讓你想起布哈拉(Bukhara,位於烏茲別克斯坦,是古絲綢之路上另一座重鎮),而不是北京。“除了那些軍事哨卡,你幾乎想不起來這是在中國。”我在塔什庫爾幹遇到的美國英語老師安德魯·謝潑德(Andrew Shepherd)這樣對我說。
的確如此。盡管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漢族人不斷湧入並定居於此,政府的政策也試圖衝淡新疆人的宗教熱情,但維族人依然堅持他們長久以來的傳統,偶爾發生的衝擊警局或漢族士兵的事件流露出他們對漢人的敵意。
休閑訪客通常不會留意到這些暗流湧動的緊張態勢,外國旅行者更是受到本地人的熱烈歡迎。2009年烏魯木齊爆發了可怕的民族衝突事件,旅遊業隨之一落千丈,本地人痛惜之極。維族人也堅依照比北京時間晚兩個小時的所謂“烏魯木齊時間”安排作息與生活。作為毛澤東時代的遺產,北京時間曾在整個中國強製推行。與美國一樣,中國也幅員遼闊,但整片土地卻要遵守同一個區時。
我們飽餐了一頓羊肉串和維族孜然米飯(與喀什城裏最豪華的飯店供應的波斯肉飯有點像),隨即上了喀喇昆侖公路,一路向南。沿途可以見到一座琵琶工廠,這裏裝飾著石膏樂器;然後又經過一片飛速擴張的經濟開發區。這片區域已經開發了三年,政府希望它能帶動經濟發展,將喀什變成中亞地區的製造業與貿易龍頭。
成片的棉田和葡萄架在路邊飛馳而過,滄桑數百年的古老水渠依然灌溉著農田,我們在烏帕爾鄉(Upal)停留,采購補給。這是一個塵土飛揚的小鎮,每周一都有熱鬧的集市。這才是純正的維族小鎮。很少有人會講流利的普通話,小鎮和左近的村子都有種萬古如斯的感覺,相形之下,北京要麵對的挑戰就艱難得多,因為它想把新疆南部擠進那套理想化的和諧中國願景。
本地居民對家鄉的曆史了如指掌,很快就如數家珍地談起這片地區與馬可波羅的淵源。十三世紀,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共和國出發,跋山涉水,來到了蒙古統治下的元朝的都城北京(元大都),而他走過的那條路,基本就是今天的喀喇昆侖公路。
這位探險家當然在此留下了印跡。本地人堅定地認為,意粉就起源於維族美食中一種粗大而頗有嚼勁的主食——拉麵。“意大利人還以為意粉是他們自己發明的呢,嗬嗬,他們搞錯了。”路邊攤上一位老人夾起碗中的麵條驕傲地說。
汽車過了烏帕爾鄉,沒多久,灌溉良好的農田就消失了,代之以昆侖山麓光禿禿的山巒,然後是一條幽深的河穀,那就是蓋孜河。對於恐高症患者來說,往下看一眼都是巨大的挑戰。公路漸漸升高,車行若幹小時之後,前麵終於出現了人類生活的跡象。這時,怪石嶙峋的荒山中忽然出現了遼闊而耀眼的湖藍色,那是一片巨大的冰川湖,湖泊南岸便是無邊無涯的沙丘。
我們下車開始照相,轉瞬之間就圍上來一群歡樂的柯爾克孜族小販。他們的攤位是報廢的卡車箱,兜售著一堆堆打磨光亮的玉石和某種紀念品,那是一些封存在某種琥珀色物質中的蠍子,散發著合成樹脂的可疑氣味。
此刻,公路已經爬升到海拔11000英尺(約合3353米)以上,同行的人有一半都感到頭昏眼花。下一站卡拉庫勒湖(Karakul Lake)雖然沒能為我們多提供一些氧氣,但澄澈的湖水中倒映著雪峰,如此美景多多少少減輕了我們的不適。
 卡拉庫勒湖的風景曾經印在中國數百萬張的明信片上,但令人驚訝的是,它沒遭到多大破壞。湖畔幾乎沒有開發,岸邊有個柯爾克孜族小村,過去風景如畫,隻可惜近幾年來當地政府加快了“現代化”步伐,村裏湧現出一排排水泥房屋。我們沒有走進那座中國人建造的難看賓館(據報道,酒店老板是某個強大共產黨官員的親戚),而是在牧民家投宿。這種實惠型客棧是由牧民夏季居住的圓頂氈房改建而成的。
中國大約有14.5萬名柯爾克孜族人,自從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因發生摩擦而封閉了邊境線,這群牧民就與他們住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同胞斷了來往。新疆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依然以放牧犛牛與山羊為生,然而近年來,外出進入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客棧的老板娘莎芭爾·賽德(Sapar Said)48歲,有五個孩子。她點燃一堆牲畜糞便,給我們做了一頓飯:香氣撲鼻的麵條湯和饢(灑了芝麻的扁圓麵包),然後接了個電話。是她19歲的兒子打來的,他在2500英裏之外的廣東某工廠打工。莎芭爾對兒子說的第一句話是:“吃飯了嗎?”
莎芭爾的丈夫戴著白色柯爾克孜高帽,給客人端上飯菜之前,他麵朝東方屈膝跪下,衰老的手掌向上舉起,默默地開始禱告。飯後聊天的時候,他們說起手機和太陽能板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第一次見到外國人時心中的恐懼(“大庭廣眾之下,他們竟敢這麽熱情!”),很快,這份恐懼就變成了熟稔。我們問他,投宿的遊客為他們家照相之後是否寄回了照片,賽德先生笑起來,用手勢告訴我們,寄來的照片有一英尺那麽厚。
我們在黑暗中艱難地走到氈房門口,掀起沉重的擋風氈簾,進屋鑽到毯子下休息。次日清晨一睜眼就是耀眼的陽光,門外一支馬隊正等著馱我們繞湖觀光。三個十來歲的少年領著我們享受了一個鍾頭的馬背巡行。他們用手機播放著漢語流行歌曲,普通話卻講得磕磕絆絆的。騎馬旅行非常開心,隻是如果水晶般澄淨的湖水中少一點兒塑料袋或泡沫塑料就更好了。
離開卡拉庫勒湖向南而行,汽車沿著公路繼續爬升,我們來到了狂風大作的蘇巴什古城(Subash),此時海拔已上升到13400英尺(合4084米),令人頭暈目眩。我們喘了口氣,發現一塊頌揚民族團結的標語牌下居然還有個孤零零的公交站,頗感驚訝,隨即下山進入塔什庫爾幹。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學者托勒密(Ptolemy)在他的世界地理手冊中就提到了這座城市。塔什庫爾幹坐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邊界附近一片水草豐美的河穀中,是中國最西端的居民區,直到今天依然設有崗哨,洋溢著邊疆風情。
曆史上,塔什庫爾幹曾是色勒庫爾王國(Sarikol)的都城,古跡星羅棋布,最典型的是市中心那座頹圮剝落的石頭城堡,這個城市也因此得名(塔什庫爾幹在維吾爾語中意為“石頭城”)。數百年來,這座石頭城堡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本地人說,最後一次毀壞發生在“文革”期間。近幾年來,城堡裏搖搖欲墜的石牆已經成了烏鴉棲息的地方。
塔什庫爾幹仍然是個純正的塔吉克民族城市,這裏有5000名居民能講一種與波斯語相關的印歐方言。黃昏時分我們來到這裏,穿過小城本想找個吃飯的地方,卻被路人的麵孔深深吸引了:女人長著迷人的綠眼睛,環形帽上飄垂著豔麗的頭巾,男人們有張堅毅的方臉,如果把他們放在午飯時分的羅馬,可以輕鬆融入人群。塔吉克族對自己的傳統深感自豪,他們與這片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截然不同,見麵的禮節是彼此握手與親吻。
塔什庫爾幹是中國邊疆一個公認的充滿異族風情的角落,政府對它進行了徹底的改頭換麵,修建了平整的馬路和宏偉的警察局,還新建了十家酒店,這個數目是兩年前的三倍以上。五星紅旗在每一根燈柱上飄揚,大道上一排排彩燈整齊地變幻色彩,仿佛狂舞派對上巨大的光柱。死氣沉沉的街頭環島上矗立著一座雄鷹雕塑,這是塔吉克民族的圖騰,也是對塔吉克文化的肯定。
盡管新建築不斷湧現,但是某家酒店的一名經理還是抱怨說遊客越來越少了。這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推行嚴厲政策抑製公費旅遊的結果。“現在,公務員無法再拿著納稅人的錢旅遊了,他們不來了。”她說。
同時,本地居民似乎很享受新建的公共設施。最近,草原裏修建的一條木板路很受牛群歡迎,因為踩在木板上,蹄子就不會陷進濕漉漉的泥地。到了晚上,塔吉克族人和漢族人都紛紛踱進新開的公園,年輕人卿卿我我,一支舞蹈團在附近的舞台上演出。
幾個街區之外,一群來自巴基斯坦斯瓦特山穀(Swat Valley)的商販剛剛走下長途客車,滿臉舟車勞頓之後的倦容,白色的沙瓦克米茲(shalwar kameez,巴基斯坦的民族服裝,包括一套長衫與長褲,男女均可穿)飄蕩在風中。他們把大包廉價的金屬飾品運到遠東各個城市出售。“中國女人喜歡一切金光閃閃的東西。”商販穆罕默德·拉茲萬(Mohamed Razwan)充滿希望地說。
這群商販都二十多歲,此行是他們首次走出巴基斯坦。見到我們,則是他們在真實生活中第一次與美國人劈麵相逢。他們激動極了,因為在老家,大夥不都說美國佬是霸權主義戰爭販子麽?作為兩群分別來到此地的異鄉人,我們雖然語言不通,卻隻在一瞬間,就開始興高采烈地為對方拍照,在世間這一遙遠而陌生的角落,讚歎著這場幾乎不可能的相遇。
傑安迪(Andrew Jacobs)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3年11月17日。
翻譯:納蘭雪野

所有跟帖: 

大好河山在新疆!讀了兩遍。。。。 -簡丹兒- 給 簡丹兒 發送悄悄話 簡丹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0/2014 postreply 21:19:30

有興趣可以去NYT中文網站看一下,那裏還有不少照片,我這裏沒能轉貼。網址見內 -v5- 給 v5 發送悄悄話 v5 的博客首頁 (119 bytes) () 01/11/2014 postreply 05:26:48

謝謝。不知怎的在那兒還是不能打開多圖。 不過,文字已讓我滿懷回憶和想象,。。。。再次感謝! -簡丹兒- 給 簡丹兒 發送悄悄話 簡丹兒 的博客首頁 (26 bytes) () 01/11/2014 postreply 07:01:40

希望各民族在新疆能和睦相處,平等互助。謝謝轉貼:) -史迷- 給 史迷 發送悄悄話 史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1/2014 postreply 00:29: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