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談節,聖誕紅色的基調,合家團圓的主題,張燈結彩的街市,不由使我想起了咱們國內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春節,同樣是紅色,同樣是合家團聚,同樣是張燈結彩。沒有在國內感受濃濃春節味兒已經十四年了,浪跡天涯,不難找到過春節的地方,卻無法找回那份原汁原味的年味兒。遠離那份年味兒又豈止是十四年呢?我指的是小時候的過年的味道,和傳統佳節的整套風俗。物去人非,十四個聖誕無法取代和等同於十四個春節,但卻使我有心細細品品這聖誕紅和春節紅的不同,中西節日之區別。
西方的節日不多,大節日如聖誕、複活、萬聖節,都貫穿著一個中心思想,那就是宗教。而中國的節日品種繁多搭配著各種各樣的食品不可缺少,也有 一個主題,那就是農耕,盡顯‘民以食為天’。從初一到三十,從冬至到夏至,農曆就是一個農民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農耕和遊牧,兩種多麽不同的文化。
其實中國的節日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宗教,中國傳統的天人和一的信仰。中國人行走於天、地之間,每一個節日,不是圍著太陽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看著月亮變的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清明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體現了中國人原始的拜祖,敬鬼神的信仰。中國人也信神,但我們信的是眾神,而非是專一的一個神。
中國的信神和西方的信神的出發點不一樣。通俗講,中國人信神的目的明確,動機不純,有臨時抱佛腳的嫌疑。去廟裏燒香,不是祈福安康就是求財、盼子、還願。所以一個神忙不過來,我們需要專神專管。西方人隻信上帝,去教堂是帶著使命感的,求得心靈淨化,靈魂歸宿,去懺悔,去贖原罪。而中國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有眾神還不夠,人也可以當作神來膜拜的,我們便有了端午節。精英也可以被請進廟裏的,我們於是有了孔廟,嶽飛廟,張飛廟,藥王廟。
對於中國人來說,節日既是人與自然的融合,也是人與人的交流。每逢佳節倍思親,回家是節的主題。中國人的關係網中血緣關係占主位,血緣聯係著家庭。這又回到了農耕文化。穩定的農耕文化更注重圈子的內外有別。和起源遊牧的四海之裏皆兄弟的西人相比,國人對圈子外的陌生人較冷漠,對圈子裏的自己人更溫暖。正是如此,與西方的聖誕節相比,中國的春節也就缺少了公益慈善活動。
中華文化認可‘人之不平等’。‘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不平等體現在各種尊卑關係中。過春節長輩給晚輩紅包,晚輩給長輩磕頭。孔子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大關係中,隻有朋友關係相對平等一些。聖誕西方人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互送禮物體現了平等的關係。以人為本,平等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中西文化區別的根本。
世界大融合,西方的節日也傳到了東方,國內的年輕人也開始過起洋節來,如情人節、愚人節、鬼節。母親節、父親節和中華孝道相符合,值得提倡。
現代化衝擊著傳統,未來的世界是西風壓倒東風,還是東風壓倒西風呢?除了向聖誕老人說’I have been good the whole year’,也可以和灶王爺說‘這一年我表現不錯!’。門上除了聖誕時掛Wreath, 春節時還 可以貼門神。
紅色,中國人最愛喜歡的顏色,吉祥、喜興兒,碰巧也是聖誕顏色。無論中西節日有何不同,節日都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美味。聖誕節到了,春節還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