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真的天生熱愛動物嗎? (zt)

來源: v5 2013-11-28 22:24:2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150 bytes)
NEW YORK TIMES
兒童真的天生熱愛動物嗎?
心理JON MOOALLEM2013年11月26日
Souther Salazar
幾周後,我的女兒將變成一隻海豚。現在,她是狐狸。去年,她是蟋蟀。
她所在的蒙特梭利小學就是這樣。孩子們不是按照“四歲”、“五歲”或“學前班”、“幼兒園”來區分年級,而是用一種動物的名字。每學年結束,他們將變化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物種,就像神話傳說裏的精靈一樣變換身形。
退一步想想,美國的普通學前班如此以動物為中心,還真有些令人驚訝。也許孩子們會唱關於小白鯨的歌曲,牆上掛滿紙做的鳴禽。也許有一群初生的小鴨子擠在角落的保溫箱中。然而真實情況是,我女兒的世界從一開始就充盈著野生動物。它們長著長絨毛,被削切成型;有編織的、蠟染的、塞滿小豆子的;繡在小襪子的腳踝處,散布在每一本故事書裏。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兒童心理學家隨機取樣了100本兒童讀物,發現其中隻有11本不含動物。大多數家長不會對此感到驚訝。
但當我在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時,感覺最為大惑不解的是,這些書中的動物與大自然是那麽不相關。通常,它們隻是設定好的人物替身。比如一心想成為花樣滑冰選手的笨笨豬,和在普林節上為海狸們烤猶太小點心的浣熊一家。當我意識到一個令人吃驚的怪異現象——我們的文化是如此堅定地把兒童與野生動物聯係在一起時,我們家裏有關動物的一切都略顯荒唐了。正如動物保護組織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執行主管基蘭·薩克林(Kieran Suckling)曾對我說的那樣:“每當一個人開始學習成為‘人’時,我們就在他周圍放滿其他動物。”
科學給我們提供了解釋。幾乎從一出生起,孩子們就自發地被其他生物吸引。有研究表明,6個月大的小寶寶會想要親近並觸摸真正的貓貓狗狗,而不是電動的玩具貓狗。
嬰兒會對真兔子,而不是玩具兔子綻放笑容。相比起一堆隨機形成的光斑圖案來說,即使是隻有兩天大的小嬰兒也會對“模擬母雞行走的動作與外形的光斑組合”給予更多關注。
以上這些為哈佛(Harvard)昆蟲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所謂的“熱愛生命的天性”提供了依據。他的理論是:人類天生與其他物種心性相通。就好像我們專為動物留有深深一池子的注意力,一種有力而又不明確的興趣,亟待轉化為更強烈的感受,如迷戀或恐懼。
有證據顯示,相比槍或其他人為製造的危險品,小孩子會更早對蛇和蜘蛛產生恐懼。對此,研究者朱迪斯·H·赫爾瓦根(Judith H. Heerwagen)和高登·H·奧利恩斯(Gordon H. Orians)提出了一個合邏輯的、進化角度的解釋:如果一個嬰兒或幼兒每天有大量時間在地上玩耍,那麽,盡快建立對蛇和蜘蛛的恐懼是有益處的。然而,對於大型捕食者——比如熊和狼的恐懼,要到4歲以後才會產生。那時候,早期人類的小孩開始去營地外遊蕩了。
在想象的世界裏,兒童也關注著動物。普渡大學心理學家蓋爾·F·梅爾森(Gail F. Melson)在《之所以為野生生物》(Why the Wild Things Are)一書中寫到:進行羅夏測驗(Rorschach test)時,兒童從墨水斑點中看出動物的比例是成年人的兩倍。無獨有偶,幾十年前,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走進紐黑文一家幼兒園,讓孩子們給她現場編個故事,65%-80%的小孩子講了有關動物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實在簡約得令人心碎,教我至今無法忘懷。一個名為巴特的小男孩說:“從前有一頭獅子,他把大家都吃了,把自己也吃了。”)
心理學家戴維·福克斯(David Foulkes)總結:在3-5歲兒童的夢中,61%與動物相關。但隨著年齡增長,動物夢的比例逐漸下降。到12歲時,隻有12%;16歲時,僅剩9%。
類似的,對於外來野獸,如獅子和鯊魚的恐懼會在幼兒園時達到最高峰,然後它們漸漸被社會中的恐怖事件取代,像綁架、無法融入學校環境等等。在這份調查中,我讀出了灰暗的潛台詞——這就是我們粗糙堅硬的人類社會如何侵入兒童的大腦,最終竟把野生動物的部分完全抹殺掉了。
Souther Salazar
當然,我們也確實將動物的概念強加在兒童身上。成年人總是傾向於認為孩子和動物差不多,或者至少像動物的程度勝於像我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13年寫到:“兒童一點都不傲慢自大。成年的文明人則由這種傲慢自大驅使,在人類與其他一切生物之間劃上了嚴格的分界線。”小孩子赤裸裸地來到世界上,不懂得語言表達,隻依照本能和衝動行事。就像寵物狗一樣,小孩子需要被喂養、被管教、被教會如何在晚上安安靜靜地睡而不大聲哭喊。
對弗洛伊德來說,“動物性”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將兒童社會化意味著要把他們的野性塑造成人性。不過現在,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社會需要這種馴化——它會奪走很多天然的東西。並且,由於失去了野生生物和野生地域,城市和郊區取代了野生景色,人們被迫與之分割開來所造成的困惑不安,我們似乎傾向於把充滿野性的兒童浪漫化,就如同浪漫化野生動物一樣:比起將帶領他們走進的社會而言,孩子們是一種更為純真、溫和的靈魂。
我並非要說在孩子與動物之間建立聯係是個絕對現代化的現象——好比那些與大自然分離太久的美國人急切地、過度矯情地迷戀自然:使用精美的石頭浴房,修飾得像瀑布和岩洞一般,或者采取石器時代的飲食——其實這種聯係自古以來就存在。(梅爾森教授曾提到,很多出土的遠古史前時代的玩具裏,都有動物形狀的撥浪鼓和小木頭鱷魚。)然而,人們對於這種聯係的解釋卻隨著時間推移發生了變化。簡而言之,我們一直塞給孩子們動物形狀的玩具也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本就充斥著動物。但現在,或許可以反過來說:是我們希望把兒童和動物擺在一起,把他們看做是一類生存在我們早已遠離的天真世界中的自由生命。
真的沒辦法知道二者誰為真。很多有關兒童和動物的心理學研究都仔細剖析過孩子與寵物間的一對一關係,而非他們對野生生物或任何代表野生生物的事物的抽象感覺。我找到的最好的替代關係研究進行於1983年。耶魯大學(Yale)社會生態學家斯蒂芬·R.凱勒特(Stephen R. Kellert)和美國野生動物署(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的米麗亞姆·O·韋斯特維爾特(Miriam O. Westervelt)采訪了康涅狄格州22名2年級至11年級的學生,調查他們對於野生生物的態度。他們發現了一個不爭卻令人泄氣的事實:小孩子確實像動物,他們過於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結果無法對其他動物從理論上產生關心與同情。
6歲以下的兒童尤其“自私、專橫、我行我素,”凱勒特教授後來總結研究時寫道:“幼兒幾乎不能意識或領會到動物也有自主情感,也是獨立的。他們同時對自然界抱有巨大的恐懼。”正是那些年幼的孩子,而不是8年級或11年級的學生,更可能認為“農民應當殺死所有的狐狸——如果某一隻狐狸偷吃了雞”;認為“殺掉動物取其毛皮做大衣是沒問題的”;認為“大多數野生動物對人都是很危險的”;認為“一切有毒的動物,比方說響尾蛇,應當被滅絕”。越年幼的小孩越可能認同“人們喜愛動物與喜愛人的程度相同是愚蠢的”。相反,基本上沒有哪個青少年覺得這是愚蠢的。大多數2年級學生同意“如果人們發現某個野生動物生存的地方有石油,我們就應該去開采石油,盡管這可能危害到動物。”而絕大多數11年級學生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社會總是把小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浪漫化,”凱勒特教授寫到:“我們相信孩子們對自然界有著特殊的、本能的愛;並相信動物是小孩子的好朋友或知心伴侶。”可惜證據確鑿:兒童年齡越小,越“好剝削、嚴苛、冷酷無情”;他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更多建立在“滿足短期需求與對未知事物的強烈好奇上。”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會想去野外環境中露營,而年幼的兒童則更願意“呆在有很多人的地方”。
我們一廂情願地把孩子想象成迷你版純真善良的原始人,在野獸間坦率平靜地穿行。但其實他們更類似殖民者:貪婪、睚眥必報、警覺、目光短淺,會朝著任何風吹草動驚慌失措地開炮。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隻是做孩子會做的事。
也許,我逐漸意識到,這才是關鍵:兒童和動物之間的聯係究竟是真實抑或是幻想出來的,可能並不重要。看著我的女兒在夏日裏追逐蝴蝶,我身心愉悅、倍感鼓舞。也許因為她滿足了內在的衝動,暫時找到了她的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也許僅僅因為她滿足了我所渴望的田園幻想。或許,二者皆有。又或許,正如其他許許多多有關育兒方式的問題一樣,事實被遺落在兒童真正的本性和我們所希望他們成為的身份之間那片神秘的荒野中了。
最終,一切我們試圖填進孩子生活中的動物們——沮喪的、學習著妥協的公羊,在緊張中捱過上學第一天的臭鼬姑娘,需要抱抱、掖好被子的泰迪熊——都僅僅是替代品。它們是有價值的、可愛的道具。我們利用這些道具以深刻、熱愛生命的方式左右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們也利用它們教會孩子基本的善良、沉著與同情——告訴他們我們希望哪一種動物能夠融入他們的生命。
Jon Mooallem是紐約時報雜誌的撰稿人,本文摘錄自他的著作《野生動物:時而憂傷、時而心安的關於如何看待人類對待在美國的動物的故事》(Wild Ones: A Sometimes Dismaying, Weirdly Reassuring Story About Looking at People Looking at Animals in America)。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3年5月5日。
翻譯:孫舒雯
 

所有跟帖: 

這個,我不質疑。勝過愛爹娘:-) -另一隻眼看中國- 給 另一隻眼看中國 發送悄悄話 另一隻眼看中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29/2013 postreply 13:15:0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