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被妖魔化 高考“指揮棒”如何釋放正效應 (zt)

來源: v5 2013-11-06 17:13: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737 bytes)

數學被妖魔化 高考“指揮棒”如何釋放正效應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作者:


2013年11月05日 01:21


[導讀] 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說它隻能用來數錢就是個偽問題。讓數學滾出考試界最多隻是句氣話,可千萬不能真的這麽想,這對數學君本身也不公平。學習數學是對人思維方式的一種基本訓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養成,對一個人未來發展起著雖不明顯卻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為什麽許許多多的人有這樣的感覺呢?那是因為中國的數學教育體製出現了問題,與數學本身無關。




數學被妖魔化 高考“指揮棒”如何釋放正效應

陳剛  周蕊  淩軍輝


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也認為,造成學習重心偏移、學生負擔過重的,是由高考引發的應試教育之風,需要改變單一用分數衡量學生的評價體係,和單純用考試選拔人才的選才方式。

■將新聞進行到底

近日,多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醞釀或出台,一些省市調整英語等學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在網絡上引發“數學退出高考”之爭,有七成網友反對數學繼續留在高考科目中。

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專家指出,這一現象的背後,是現行大學錄取招生“唯分數論”下,學習往往“不看興趣看分數”,數學題目甚至進入“偏、怪、難”的“奧數怪圈”。

——一線調查—— 超七成網友支持數學退出高考

在某門戶網站上進行的這項投票有超過16萬網友參與,74.7%的網友認為,數學不應該繼續留在高考科目中。不少網友直言,自己僅是“做題機器”,除了在菜場買菜用到數學,生活中根本不會用到苦讀了13年的數學。

在同一調查中,也有約4萬網友認為“學習數學能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應該繼續停留高中階段的學科教育中,占投票者的25.3%。

——妖魔化背後—— 數學題目進入“偏、怪、難”的“奧數怪圈”

被譽為“人類思維的體操”的數學,為何被吐槽?在專家看來,數學被“妖魔化”的背後,是中高考中數學成為“拉分大戶”,數學題目進入“偏、怪、難”的“奧數怪圈”,也不注重應用性,學科教育異化成“填鴨式”教育,以至學數學成為不少考生共同的“難忘經曆”。

“現在孩子上五年級,每周都要去上補習班,不僅孩子學得累,家長苦不堪言。”南京學生家長施建生說,學數學當然有用,但現在學校大搞應試教育,數學題越來越難,越來越偏,已經嚴重偏離了數學教育的初衷。同時,高燒不退的“奧數熱”也助長了全社會對數學的厭煩情緒。

“吐槽數學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倒未必是真的完全讚成高考取消數學。”南京一位中學數學老師說,近年來,為了滿足高校選拔卓越人才的要求,加之語文、英語科目的區分度不高,高考數學題目的難度越來越大,已經遠遠超過世界教育相同學段的平均水平。

記者了解到,國內中學數學的難度、中學生數學成績在“世界領先”,從2009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結果可見一斑。這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主持(OECD)、每三年評估一次的測試顯示,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首次參加的上海15歲在校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全部三項評價中,均排首位。與此相對,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排名第30名,科學第20名,閱讀第14名。

“學科教育出現了機器式、填鴨式的傾向,扼殺了學習中本應該有的樂趣。”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也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負擔過重是社會各界對高考科目設置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難度大之餘,中學數學實用性不高也備受詬病。比如,在國外中小學階段往往有理財方麵的教學活動,英國學生中學階段學習的A-level科目中也有單獨的經濟學科目,對比中國中學教育則依然停留在為學數學而學數學,並沒有數學的應用性教育。

——專家觀點—— 應啟動更大範圍的綜合改革和配套改革

針對數學遭遇集體“吐槽”。部分教育界人士和專家指出,數學遭遇“妖魔化”的背後,是學科在教學體係中的“地位”和其在高考中的不同分值掛鉤,由此帶來教育模式的異化。

“表麵上是不滿具體科目,實際上是不滿‘一考定終身’‘一把尺子量萬人”的現行高考選拔製度。”南京中小學生學習力研訓中心主任穀力博士說。

事實上,一些地方正試圖調整考試科目和各科分數比例。在數學遭遇吐槽之前,多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對英語科目的調整也備受爭議。比如,北京高考的新方案規定,2016年起高考語文從150分上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而從2014年起,山東高考不再考英語等外語聽力。

“無論是降低英語分值還是不再考聽力或者是不再考數學,都隻能導致該科目在學校的‘學習食物鏈’中的重要性下降,資源和時間向‘地位重要、分值高’的其他學科傾斜。”教育專家熊丙奇表示,在“唯分數論”、招生和考試合一的高考選拔製度下,讓教育注重培養創造能力、學生“減負”等目標依然遙遙無期。

專家認為,糾正學科教育異化、讓教育回歸本位,體現創造的導向,不僅要做好高考科目改革的“小手術”,更要啟動更大範圍的綜合改革和配套改革。

熊丙奇表示,高考科目的改革最終離不開現行大學招生考試製度的深度改革。應學習國外的大學招生經驗,實行考試與招生分離的製度,確立合理的評價體係,將教育從功利主義的泥淖中脫離出來,全方位深度進行以錄取體製為核心的學生評價體係改革。

——未來展望—— 北京高考數學改革方案將於年內出台

“破解高考製度弊端,高校自主招生、對有的特長考生進行政策傾斜是出路之一。”穀力說,當前在具體操作中出現背離初衷的現象,演變為提前掐尖、權錢交易、弄虛作假等亂象,關鍵在於我國缺少“誠信體係”等教育改革的配套製度和環境。

專家認為,相關教育改革方案更要廣泛征求社會公眾的意見,做到更加科學、合理,有利於釋放高考“指揮棒”的正麵效應。

剛剛結束中高考改革方案意見征求的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已經收到了針對高考數學改革方麵的建議,下一步將會對所有征集到的社會意見匯總,並依此對改革方案進行完善,正式方案將於年內出台。(據新華社)

——一家之言—— 對數學改革不能意氣用事

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說它隻能用來數錢就是個偽問題。讓數學滾出考試界最多隻是句氣話,可千萬不能真的這麽想,這對數學君本身也不公平。學習數學是對人思維方式的一種基本訓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養成,對一個人未來發展起著雖不明顯卻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為什麽許許多多的人有這樣的感覺呢?那是因為中國的數學教育體製出現了問題,與數學本身無關。

說白了,讓大家討厭數學君,讓數學君落入“世人皆欲殺”窘境的其實也隻有一個字,難。咱們幼兒園學著人家國外初中的數學課程,小學學著人家高中的數學課程,初中學著人家大學的數學課程,高中學著人家與數學無關專業這輩子都不會學的課程。每年奧數大賽,獲獎的清一色的中國娃娃,不是中國人太聰明,而是太笨,別的國家沒這麽禍害自己孩子的。

數學很重要但也確實很難,中國數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把人難倒。每年高考數學的最後一道題,全國都沒幾個人答得出來,這還有什麽意義?我們要明白的是,我們不能讓所有人都成為科學家,成為科學家的終究隻是少數人,但需要讓每個人都掌握科學家的思維方法。讓大多數人學會思維方法,讓少數對數學有興趣,有天賦的同學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門,這才應該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

伴著高考英語改革的開始,有理由相信新一輪的高考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我們希望在客觀實際、循序漸進的前提下,數學也能擺脫如今被妖魔化的命運,回歸簡單的知識本身,不再簡簡單單的成為應試教育的工具。我們也衷心希望數學君洗白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至於那些盼望著數學君滾出考試界的童鞋,還是洗洗睡吧。(孟祥濤) 



所有跟帖: 

數學是無辜的,數字是無辜的,記憶力,計算力,演算,推理,確認,實證,想象。。。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416 bytes) () 11/06/2013 postreply 19:04: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