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高仿”藝術品值得稱道 (In praise of Art Forgeries)

來源: v5 2013-11-05 16:58:5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69 bytes)
NEW YORK TIMES
“高仿”藝術品值得稱道
觀點布萊克·戈普尼克2013年11月05日
2005年,在荷蘭茲沃勒舉辦的一次藝術展覽展出了由畫家吉爾特·楊·楊森偽造的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
2005年,在荷蘭茲沃勒舉辦的一次藝術展覽展出了由畫家吉爾特·楊·楊森偽造的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
Michael Kooren/Reuters, via Corbis
正如我們在近幾個月得知的,某人在紐約皇後區的自家車庫裏大量炮製了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這些偽作騙過了專家,賣出了數百萬美元,使諾德勒畫廊(Knoedler & Company)毀於一旦。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在中國,數以千計的畫匠偽造了該國的藝術瑰寶,其中既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
我們本能的第一反應是,驚歎作偽者的技藝,痛惜作偽者的不端行為。不過,盡管作偽顯然在經濟上是一種犯罪,但在藝術或美學上,並不總是罪行。作偽者甚至可能是藝術愛好者的朋友。
有時,作偽者給我們奉上的,不過是偉大的藝術家當初沒抽出時間創作的作品。如果一件贗品好得足以讓專家上當,那麽它就能好到讓其他人心生愉悅,甚至產生自己的見解。2005年,已故的瑞士收藏家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把來自皇後區的一幅羅斯科贗品稱為“不知名的絕妙佳作”,並把它掛在自己的同名博物館裏。為什麽不把這幅畫看成是羅斯科恰好沒時間繪出的絕妙佳作?如果擁有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作品的中國人——即使他們擁有的作品不是真跡——還能再多出幾千人,這會是壞事嗎?從某個方麵說,它們的確是他的作品,它們以一種深刻的領悟,近乎完美地汲取了齊白石對藝術獨一無二的貢獻。如果不是這些偽作,就沒有人能想得到,齊白石創作了這些畫中體現的理念。
作偽者還提醒我們,偉大的藝術依賴於藝術家的見解,而不一定依賴於他們的雙手。類似於提香(Titian)、倫勃朗(Rembrandt)、魯本斯(Rubens)等巨匠的許多非凡的藝術作品中,部分、甚至大部分是由他們的畫室助手動筆完成的,提香或倫勃朗在藝術創新上的表現力,沒有因此而減少半分。在過去的近20年裏,皇後區的作偽者設法讓諾德勒的交易商和他們那些精通藝術的客戶上了當,他的贗品能夠存世及成功的唯一原因是,波洛克和羅斯科的真正貢獻在於,他們提出了一套創作藝術品的觀念和步驟。作偽者可以被視為一名忠心耿耿的助手,隻是剛好在畫家去世後才出現;數百名齊白石畫作的作偽者亦是如此。
我們還想祝福作偽者,因為他們有助於遏製荒謬的藝術市場。如果投機者最終被買到贗品的危險嚇退,價格也許就會下降一些。
過去10年裏,中國拍賣市場報道的收入已經增長了9倍,目前,中國的拍賣收入比美國同類市場還高。中國繪畫大師的作品,與西方市場上已經極高的沃霍爾(Warhol)及畢加索(Picasso)畫作一競高下,屢創拍賣紀錄——如果其拍賣價仍能維持在這個水平的話,畢竟有些賣家因為懷疑作品的真實性而拒絕付款。
在一個因贗品而陷入低迷和疑慮的市場,投資者和私人藏家也許會開始撤退,於是就給博物館留下一些餘地,讓它們能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購入藝術品,而這對任何一個依賴公共收藏的藝術愛好者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而且,由於博物館不一定要考慮資產淨值和轉售(暫且不談底特律的個案),它們是能夠冒著買到贗品的風險存活下去的。他們的觀眾可能依然會從館藏中新的“羅斯科”作品中得到樂趣、有所收獲。
當前的市場麵向的是超級富豪,隻對極少人有好處,但是傷害了很多人。它打擊了所有新興的,以及中等水平的交易商、藝術家、策展人,甚至收藏家,他們沒有實力參加必須手握巨資才能參加的遊戲;也傷害了所有現在以及未來的藝術愛好者,他們理應從事與思忖藝術問題有關的工作,而不是向強盜貴族兜售藝術品。如果作偽者能夠幫忙戳破藝術市場的泡沫,那我祝福他們。
最後,作偽者教會我們要懷疑鑒賞家。市場和一些學術界人士傳播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接受過嚴格訓練的專家,能在100碼之外就嗅出真跡的味道。一個多世紀以來,把藝術品的作者弄錯、重新鑒定藝術品作者,以及贗品長期沒有被人發現的事例層出不窮,在這之後,你一定認為我們已經學聰明了,不會再相信鑒賞家這種神奇的生物了。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鑒賞家可以很好地鑒別出一件藝術品的作者,因為這些作品明顯具有某位創作者的標誌性特征。然而在其他更加不確定的情況下,鑒賞家就束手無策了,比如一件藝術品看起來很像出自某位藝術家之手,但是其作者也非常可能另有其人——包括作偽者。
每當一名專家被贗品糊弄過去的時候,作偽者都在教育我們,鑒賞家的本領不足為信。更重要的是,這提醒了我們,獨一無二的藝術“筆觸”,以及對“真實性”的推崇,在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中或許無關緊要。
紐約大學美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Fine Arts)研究文藝複興藝術的亞曆山大·內格爾教授(Alexander Nagel)在一篇文章中稱,差不多在公元1500年以前,“造假”這個概念在西方藝術領域根本不存在。當時藝術品市場剛剛出現,被稱為“交易商”、“收藏家”和“鑒賞家”——還有作偽者——的一批新角色誕生了。在此之前, 模仿之作完全可以代替早先的藝術作品,用內格爾的話說,隻要它傳達了同樣的“核心內容”,並且能夠實現同樣的宗教或紀念功能。如果一個偉大的拜占庭人物肖像被人臨摹,在人們的感受中,新版本與畫中人物的關係與老的版本一樣,也能具有同樣的文化功能。在一個原創作品和模仿作品可以互相取代的世界,說某人“偽造”了一幅圖畫根本就沒有意義。
內格爾說,甚至早在古羅馬時期,複製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和波留克列特斯(Polyclitus)創作的古希臘塑像也是完全正常的,甚至還可以做一些改動。資助人想從他們的藝術天賦中獲得更宏大的美學觀點和理想。內格爾說,他們不認為藝術品是“獨有的”,也不認為它們“是一位作者不可複製的成果”。
20世紀一些最重要的藝術家們試圖打破有關獨一無二的、原創的、有作者本人筆觸的藝術品的觀念。整整100年前,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開始把從商店購買的自行車的輪、小便器和瓶子架作為現成的雕塑品進行展示,他還邀請其他人購買和展示類似的傑作。半個世紀之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原創的概念上的天馬行空人盡皆知:你永遠也說不出、也不會知道沃霍爾的畫作中有多少是他自己創作的,有多少是他“工廠”(Factory)裏的助手完成的。(在接受采訪時,沃霍爾有時會把自己的作品歸於他人名下,盡管是他本人親手創作的。)藝術市場不能容忍這種想法引進來的淪落,堅持要像銷售林肯的簽名那樣銷售沃霍爾和杜尚的作品。另一方麵,作偽者卻幫助保存了現代藝術創作上的不確定性。
布萊克·戈普尼克(Blake Gopnik)是一名藝術評論家,正在撰寫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傳記。
翻譯:張薇、王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