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戶,知天下

本文內容已被 [ 思考為了未來 ] 在 2013-10-01 11:45: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不出戶,知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字麵意思是:“ 不出門戶,可以知道天下之事;不開窗戶,照樣能夠知道天地日月運行的規律。走出去越遠,知道得越少。所以聖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本章文字淺顯,簡直就是白話。為什麽還需要解釋?因為越簡單的話越是深刻。

俗話說“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就是說在人們的心目中,這樣的人知識淵博,見多識廣。老子卻說,“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見而明”,閉著眼睛就能知道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甚至“不為而成”,不用幹事用腦袋一想,就成了。更過分的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一句,意思是說:走的路越遠,見識越少;讀的書越多,智慧越少。

迷信的人們很喜歡用老子這話來行騙,作為煉“神功”的基礎,不談。理智的人們會嘀咕,老子這究竟是個什麽邏輯?請允許我來告訴您:是自然邏輯,科學邏輯,或者老幾以前所說的感性邏輯,或者從一進製的角度講的一元邏輯。

要理解這一點,不妨反著來,先看看人們在接受“行萬裏路,讀萬卷書”時的邏輯。當“行萬裏路”被等同於“見多識廣”時,人們下意識地采用了一個因果關係:即是“行萬裏路”的因,導致了“見多識廣”果;同樣道理,“讀萬卷書”被等同於“知識淵博”時,人們下意識地將前者作為因,後者作為果。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其中的因作為果的充分條件,而有的更認為是充分必要條件(忘記充分和充要條件的讀者需自行複習大一的高等數學),其認知性質的誤區是一樣的,隻是程度上的差別。

解上麵這個因果邏輯的誤區,其實很簡單,按照數學的方法,隻要找出反例就行了。比如一個人如果與王林張寶勝一起“行萬裏路”,他的見識就廣不了;不僅廣不了,走的越遠,見識就越差,這是被騙被愚弄的必然結果。同樣,讀萬卷王林張寶勝之類“大師”的書,保證不了“知識淵博”;不僅保證不了淵博,保證的是淺薄。要說起來,這個就是因果邏輯。

以休謨就不吃這一套,說你們哪些所謂的因果關係根本就證明不了,不過是些相關聯想罷了。康德一生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不出戶,知天下”。禪宗六祖慧能大字不識,“不見而明”。這中間的道理不是單向思辨因果的邏輯,而是自然的邏輯。用西化思維的人們的語言來說,是屬於黑格爾絕對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自然、精神”中的高級階段,超邏輯階段。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告訴人們要超越書本,進入精神思維的高級階段。

其實大道至簡,老百姓都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麽回事。有人死讀書,讀死書,隻知道單向思辨,就是讀書讀死了;不是說人死了,是按海德格爾的說法,人還在,精神沒有了。

我們在討論過《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每一句的前後的超邏輯關係,和本文討論的方法論是一樣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道德經》第四十七和第十八章要相互參照理解,是有道理的。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道德經》全文是有內在的邏輯關係的,不是雜拚。它所依據的是道法自然,就是自然邏輯。同樣可以看出《道德經》的方法論,與《易經》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也是“同出而異名”,道似不同,理實無異。

所謂的“自然邏輯,科學邏輯,或者老幾的感性邏輯,一元邏輯”,是超越以語言思辨為基礎的形式邏輯和事後諸葛亮式的辯證邏輯,是自然的法則。(慕容青草也有類似感性邏輯的提法,應該還在老幾之前,顯然兩者“同名而異出”,特注)。再次引用慕容青草博文中引自黑格爾的“Science of Logic[1]”的這樣一段話:在我們的想法,目的,興趣以及行動中,如我們已經提到,思維是在無意識地繁忙地活動著(自然邏輯);而我們的意識所注意到的隻是思維的內容,諸如我們的想法中的客體,我們所感興趣的對象;在這基礎之上,思維所確定的表現為思維的內容的形式而不是思維的本身。(The activity of thought which is at work in all our ideas, purpos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is,as we have said, unconsciously busy (natural logic); what we consciously attend to is the contents, the objects of our ideas, that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on this basis,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ought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ms which are only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but are not the content itself.

換句話說,自然邏輯顧名思義,就是大自然自己的邏輯,就是不受人類“智慧出,有大偽”的影響,是去掉人為的意識汙染,回歸大自然原始的自然規律上去。“科學邏輯”,“感性邏輯”,“一元邏輯”,都是“名可名,非常名”,是自然邏輯在不同時候的方便說法。

再回到本章的內容上,老子的看法是,萬事萬物是大自然的產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法則,也就是老子“強為之名”的“道”。而“道”這個自然法則並不在遙不可及的地方,用黑格爾的話說是在人們的精神裏,用中國古人的話說是在人們的心裏。人們隻要去私欲,不受自我意識的幹擾,不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就能用心去窮究“道”- 也就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根源;明白了道理,有了科學邏輯,就知道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便可不出戶,知天下,明白日月星辰和大自然運行軌跡。明白了道,就明白了自己;明白了自己,視人如己,一以貫之,就可以知道人類社會演化的原理。明白了道這個大自然的根本法則,知道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自然也就知道順勢而為而不強為。“所以聖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反之,以己之欲,蒙蔽“道”理,就難免被受自我意識所限,為表麵現象迷惑,結果就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走的路越遠,見識越少;讀的書越多,智慧越少;活的歲數越大,就越糊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