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神奇的數學(zt)

來源: v5 2013-09-26 22:13: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74 bytes)
NEW YORK TIMES
觀點
愛上神奇的數學
馬尼爾·蘇裏 2013年09月27日

巴爾的摩——每當我聽人說“做一下數學”(Do the math)時,我就會咬牙切齒。這個說法總是用來指加法或者乘法這樣普通的運算,說明人們對數學的廣度和範圍了解太少,很多人僅僅把數學看成它的一個組成元素:算術。請允許我打個比方,你能想象把“做一下文學”(Do the lit)當作一個拚寫要正確的勸告嗎?
作為一個數學家,我可以作證,這個領域的關鍵是理念。這些理念報知我們的存在,滲透到我們的宇宙乃至以外,令我們驚喜或是陶醉,也許它們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如何利用“無限”來處理“有限”,從分形學到微積分學,莫不如此。隻需想想十進製數字的無限範圍,這可是數學提供的一個奇跡產品,可以滿足測量方麵的一切需要,準確到任意位數。
大多數人都不明白,欣賞很多深奧的數學理念其實並不需要高級技能。你無需真正掌握微積分,用它來解決科學或工程問題,就可以理解它的威力和優雅。
不妨這樣來想:你不需要會繪畫就可以欣賞畫作,不需要識譜就可以欣賞交響樂。數學也應該因其本身而得到欣賞,而不應總是被追問“我什麽時候能用得上這個?”
可悲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讓我們領略數學之美的途徑極為稀少。在學校裏,正如我聽到一些老師感慨的那樣,讓學生沉浸在有趣數學理念的機會通常會被放棄,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測驗和算術練習。在新聞媒體或文化領域,很少會出現數學這個主題。很多時候,當數學出現在一部小說或電影中時,我就會想起契訶夫諺語中的槍(“假如不打算開火,就別讓一支上膛的來福槍出現。” ——編注):如果一個數學家不發瘋,就別讓他出場。對數學的焦慮感,像厚厚的陰霾一樣籠罩著萬事萬物。
但是,我不斷遇到一些人想更多地了解數學。他們中不僅有那些在學校裏就喜歡數學,工作之後再沒機會探究的人,也有很多在學校裏數學成績不佳,把這門課視為揮之不去的挑戰的人。正如斯坦福大學數學家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在其著作《數學基因》(The Math Gene)中所說的那樣,人類天生就有探索數學奧秘的衝動。也許我們在某種層麵上都渴望了解數學。
那麽,在沒有計算和公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欣賞什麽樣的數學理念呢?我發現數字的起源就很耐人尋味。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個魔術:從空白中產生數字零,然後演示如何從任何一個整數產生下一個整數。零而一,一而二,二而三——一個個數字連鎖反應般地爆發出來,我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體驗這種數字大爆炸的情形:我所在的孟買教室的牆壁似乎被炸飛,而新生的飛鳥在空間穿行。無中生有,其引人入勝的程度不亞於物理學或宗教提供的任何這類理念。
再舉一個更具沉思色彩的例子。你凝視一個正多邊形序列:六邊形、八邊形、十邊形,以此類推。我幾乎能想象出一位瑜伽教練,正在讓學生們冥想:如果邊數無限增加下去,會發生什麽情況。最終,每條邊都縮減得非常之短,角開始變得圓滑,周邊開始顯出曲線,然後你就會看到一個圓出現,而與此同時,多邊形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圓。意識到這一點令人感到很爽,因為它會點亮你大腦中的愉悅中心。在這個例子中,根本層麵的極限概念正是微積分學的基礎之一。
你越深入地思索這些理念,這種經曆帶來的回報就越多。比如,看那些精美的分形圖形,就是那些被容易引起幻覺的色帶環繞著的、像變形蟲一樣的黑色斑點,幾乎不足以讓你產生數學方麵的聯想。但假如你知道,這樣一幅圖(比如,朱利亞集合[Julia Set])描述了一個數學規則,這個規則會讓平麵上的每一個點脫離所在的位置,並將其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想象這一規則會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應用,這樣,每個點都會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那麽,“變形蟲”就是由那些乖乖的、依然在這一片黑色區域裏四處亂跳的點組成的,而那些彩色的點更有冒險精神,它們大步跳向無窮遠的方向。具備這種知識後,這幅圖不僅更豐富,更有意義,而且突然間洋溢著戲劇和活力。
你有足夠的興趣去尋找更多知識嗎,比如,不同色度的顏色有何寓意?“大爆炸”的例子會讓你思考負數、分數或無理數來自哪兒嗎?意識到圓形是多邊形的一種極限帶來的興奮,會促使你把球體想象成一疊圓形橫截麵嗎,就像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2000多年前為了計算球體的體積所做的那樣?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欣賞數學帶來的可能不隻是茶餘飯後的享受:它還有望幫助轉變代代相傳的對這門課的消極態度。學生更有可能在一門被認為好玩、富有啟迪性,而不是公關形象糟糕的學科上取得成功。
幸運的是,當今的網絡世界在視頻和動畫領域取得了諸多進步,為數學理念的非正式傳播提供了一些機會,盡管對這些機會的利用還不夠充分。要傳遞的最基本的一點也許是,借助數學,你不僅能夠企及天空、恒星或是宇宙的邊際,還能超越它們,接觸到永恒的理念星河。
馬尼爾·蘇裏(Manil Suri)是巴爾的摩縣馬裏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數學教授,也是最近的小說《魔鬼之城》(The City of Devi)的作者。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3年9月16日。
翻譯:土土、陳亦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