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道德經》之科學基礎

再論《道德經》之科學基礎

老幾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和第十四章一樣,都是談道的物理特性。兩章多有重複,不同的一點是,第十四章偏重講道虛,即量子的波動性,第二十一章偏重講道實,即量子的粒子性。但是就了解道的來源而言,第二十一章無疑是《道德經》裏麵最為重要的一篇,因為這裏交待了老子的實踐方法。讀懂這一章,結合第二十一章,老子《道德經》的所謂“玄虛”就全部展現出來了。至於接不接受,就看各位的“容”量了。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我試譯為:" 以德之容空無,才能與道諧行。 道作為存在物,其表征是恍恍惚惚。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物。 宇宙是哪麽的深遠幽暗,其中有精微物存在。這個精微物真實不假,其中帶有道的信息。從古到今,這個強名為道之物不曾離去,人們借此可以觀察到萬物之始。我何以知曉萬物的狀況呢?就是由此道而來。"

乍一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話是個引子,好像是要介紹“德”的,結果後麵卻又回到道上麵,讓人費解。仔細分析以後發現,這裏似乎是說要進入“強名為道”的狀態之中,需要有這麽個條件,就是“孔德之容”。沒有這個“孔德之容”,就不能做到“惟道是從”。這樣一來, “孔德之容”幾乎就是通往道之門,如何理解“孔德之容”成了“修道”的關鍵。

查了一下,果然道教對這個“孔德之容”非常有講究。按道教的說法裏,“修道”就是要憑德性,突破本身身體的製約,通過這個“孔”、才能步入道境,打破陰陽製約,進入無界限的無極態,這樣才能“證道”。

我們俗人無法進入“道境”,如何看待道教裏麵的所謂的三元,不是老幾關心的事情,更何況筆者一向就對道教和佛教的密宗持懷疑態度。道法自然,生死循環。而道教講的是修道成仙;成仙不死,壞道規矩。心裏有功利觀念,難以入道。所以老幾認為老子修的道與道教不同。在筆者看來,道教對人類曆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做好事用其金丹將哪些惜命的皇上送到了西天。如果道教裏麵的所謂質元的元炁是根本,那麽萬法歸宗,我們通過科學也應該能夠探測到,否則就是虛妄。這倒不是筆者否定精神體驗,恰恰相反,老幾非常注意了解有關精神體驗的紀錄,相信人類是最為精密的科學儀器;精神體驗是我們“盲人摸象”,認識真理重要的一個方麵。

同時我也清楚地知道,越是精密的科學儀器,就越是容易對“噪聲”敏感,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筆者的觀點,精神體驗的結果,必須要有科學把關。否則在道在魔,如何能夠知道?張寶勝王林之輩,難道見的還少嗎?真實與虛妄,差別就在這裏。

言歸正傳。耶穌說過,通往天國之門比針尖還小。“孔德之容”就是這個比針尖還小的門。實際上,當筆者在寫前一篇時意識到“道之為物”是量子時,“孔德之容”立馬就讓我聯想起描述楊氏雙縫幹涉試驗的場景。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難道與波粒二象有何違背嗎?!(當然您可以說,“這是硬套上的T恤衫”,這一點無須否認。我的看法是,這件T恤衫穿上好不好看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然老子沒有穿越術神術,不可能了解楊氏雙縫幹涉試驗。所以我們要接著看老子是怎麽說的。

“孔德之容”,關鍵處在“孔”。孔:小窟窿。《玉篇》孔,竅也,空也。王弼注:“孔,空也。”“德”在《道德經》裏麵有很多次出現,講的都是一種狀態。比如第五十一章裏麵說“道生之,德蓄之”,意思是說,德是“容”道之器,是維持道的一種狀態。

“惟道是從”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追隨道的意思。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兩句連起來說意思就是:“隻有開竅進入空無,可容的狀態,道才能相從”。字麵上看, “想從”才能“相從”這個入道的門徑,事後想想也是個必然,這是“道法自然”。 這與《金剛經》裏麵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是一個意思。

即便是希臘的思辨大師蘇格拉底,不也是動不動就整天整天的發呆嗎?發呆是個什麽狀態?不是空無是什麽?筆者非常熟悉的一個發小,在學校裏老師同學都叫他神童,而家裏人卻笑他是個呆子,就是因為他在家裏整天地發呆。後來長大了,不發呆了,也就不“神”了,成了俗人一個。所以耶穌說過這麽一句話,耶穌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意思是說,俗世的“聰明”是進入天國的障礙。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裏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為什麽叫小孩子童真?就是因為他們有這個空無,有“含德之厚”,有“孔德之容”。為什麽小孩子學東西快,而成年人不行? 就是因為小孩子有“孔德之容”,而大人滿腦子知識,不能“空”,沒有赤子之心,也就不能夠容納”道“的智慧。現在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提前把小孩子的“孔德之容”給弄沒有了。“道生之,德蓄之”,德既沒有,道何以存? 所以教育必須是以“德”為先。中國學校也開德育課,可惜那是毀德而不是蓄德。德這個問題在《道德經》裏非常重要,與道關係重大,所以多說幾句。

我們在學習第二十五章時,討論過“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四大,而唯有人能將其合而為一”。人之為物,如何能與天地同大?因為人心裏能裝下天地萬物。這就是“有容乃大”。天大地大道大,所以人如果不徹底清空自己,任有一絲妄念占據,心裏就沒有容納道大的空間;就如同一個堆滿雜物的房間無法住人一樣。如果您覺得理解起來有困難,或者可以想象一個硬盤差一點存儲空間就無法拷貝與它同大的軟件的情況。

如果試圖在科學上解釋一下的話,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孔德之容“就是給人體這個精密儀器排除噪音的過程,入“道”就是調整 “大腦”的諧振頻率,使之共振進入“量子態”。這時人就像是個示波器,可以顯示記錄量子這個“道”的運動。再大膽設想一下,一個訓練有素的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是個強迫振動的量子態,而德行深厚的“修”道者進入的是自激共振的量子態,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取決於哪一階模態被激活,因而覺察到層次有所不同。… 姑且言之,姑且聽之。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為物“千百年來無法言講,有了科學的驗證,有了量子力學的概念,道的物化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這個答案就是“道之為物,是為量子,惟恍惟惚,不可捉摸。惚兮恍兮,電磁波象;恍兮惚兮,粒子為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今日熱門的量子傳輸技術,傳輸的是什麽? 信息。還用再說嗎?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意思是說,從古到今,這個強名為道之物不曾離去,人們借此可以觀察到萬物之始。科學家研究宇宙的起源靠的是什麽?難道不是從古及今的宇宙射線?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意思是“我何以知曉萬物的狀況呢?就是由此道(宇宙射線)而來”。

至此再無疑惑,量子(微粒子)即“道”, 科學也可以是一條通往“道”的路。

老幾這是悟道了?入魔了?請高人指教。

容筆者針對有些網友們對前文的質疑,表示一下看法。

1. 關於一元二元論

量子試驗已經確切地證明,傳統的客觀主觀在微觀下已無界限。有物理學家直接就認為,"意識" 就是個量子現象,這至少在目前看來,是很有可能的。無論如何,唯心唯物的爭論已無意義。武林大會已開完,盟主就是量子閣下。神龍見首不見尾,量子盟主沒有人知道究竟是什麽。連執法長老都不知道,何況他人。我們聽說的是,邏輯思辨的外家硬功與精神內斂的內家功法,打了個平手,無有高下。又聽說的是,內家外家,本是一家。於是,就有了這個兩家合一家的想法。

2. 關於理論這個“T-恤衫”是否能套的問題

任何理論都是個“T-恤衫”,“實證”是模特,是核心。理論“T-恤衫” 套上“實證”,就跟人穿衣服一樣,穿起來合適,看起來漂亮,就稱之為哲學科學,反之就是垃圾。

3. 關於邏輯的應用問題

“邏輯”是“思辨”通往上帝的梯子,“前提”是架梯子的基礎。

邏輯大師羅素說過,沒有任何兩個哲學家對邏輯的定義是一樣的。所以沒有事先定義邏輯,就開始爭論邏輯是否有用的問題,是在沼澤地裏賽跑-找死。

最後,我想再借用《金剛經》裏麵的話來說明一下。“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任何說法都是為了“佛”,為了“無上正覺”,不是為了“法”。一心向佛是正道,一心用法終成魔。這裏的論述是建立在量子作為一個與道相合的科學實證基礎上而言的,如果將來科學確認更玄妙的道合存在,到那時自然應該修改此說法,這也是任何科學實證到理論成熟的自然過程。反之,如科學發現了與道相悖之處,那就是“道”的界限。如果我們尚未通曉《道德經》和科學之理,枉自評論其有沒有界限似乎為時尚早。

佛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以此與同好商榷。

赤誠歡迎繼續砸磚,有磚才能建屋,這個屋子設計雖小,卻要將能知道的思想盡容其內。借用一句古話,“安得廣廈一間,與天下赤子盡開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