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礎教育真的很爛嗎? (zt)

來源: v5 2013-08-28 21:55: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733 bytes)
NEW YORK TIMES

教育觀察
美國基礎教育真的很爛嗎?
南橋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3年08月29日
Gwendal Le Bec
德克薩斯州某市一小學的牆上、門上,處處都寫著斯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七個好習慣”的標語,這個小學從開學第一天起,就試圖讓學生接觸被中國經理人慢慢熟悉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如“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優先”、“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等。連學校裏的道路,都分別以這七個好習慣命名。開學第一天,孩子帶回來的作業,就是告知家長學習這七個好習慣是學生的任務之一。
送完孩子回到家,翻看微博,看到網上有一則關於中國減負的評論。評論者是一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她(他)痛心疾首地表示,基礎教育的紮實正是中國的長項,為什麽要放棄自己的長處,去效仿美國?文中對美國人數學水平之差竭盡嘲笑之能事。
這個心態,我過去也曾有過,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不能這麽誌滿意得地判斷一個教育體係的好歹。我也感到,不能到了其他國家之後,見了些世麵,便感覺真理在握,可居高臨下地對國內的探索和改革品頭品足,似乎他們都需要我們這些出來過的人指點迷津。殊不知特定的改變,不過是身處其中的人試圖回應特定的需求。比如中國現在兒童負擔確實過重,你怎能用兩三點鍾放學的美國學生被老師“加負”的做法去比呢?脫離了這種背景的比較是毫無意義的。
教育這個問題真的很複雜,謙卑非常重要。一些號稱被掌握的規律和走向,隻是短期的,更多是鍾擺之間的來回擺動。我的一個教授曾說過:“如果你活得夠久的話,你會發現隻有輪回,沒有規律。”大家不過是在避免走向極端的過程中來回搖擺,尋求最佳平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情況經常會出現。就好比《生活的藝術》裏,林語堂所描述的中國人的恬淡閑適,在如今浮躁的中國很難看到,倒更像是在描述很多小鎮上的美國人。在特定的時期,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弊病,便有意無意朝著別一個方向去走,上山的上山,下山的下山,說不定我們會在某處相逢。美國如今增加標準化測試、增加核心課程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這些做法,和中國增加素質教育給應試教育減負的做法貌似背道而馳,其實其共同之處,是大家都在尋求適當平衡。
在這樣的尋找當中,我們會發現,我們一時間所使用的評價標準非常不同。比如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美國人不會算算術這個弱點,不僅外國人嘲笑,美國人自己也自嘲。可是大家忽略的是,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當眾演講,以至於成年之後,很多美國人上了台就口若懸河。他們從小用“高效能人員的七個好習慣”之類的品格或者習慣教育來培養孩子,而同樣的話題,中國三四十歲的經理們在企業管理培訓的課堂上,試圖用一兩天的時間來學。到底誰會真正把這些好習慣根深蒂固地刻進腦子裏?答案不言而喻。我們在哪方麵花時間花心思,就必然在哪方麵出色。問題恰恰在這裏,到底應該怎樣評估我們的課程設計,分辨出什麽是孩子真正所需?
如果這麽思考的話,我發現一些狹隘的衡量是靠不住的。大家的長處根本都不一樣。例如,美國人的閱讀教學極其發達。我們兩個孩子,都是在幼兒園期間,突然一下出現了“大躍進”般的進步,從剛認識幾個字母,到突然會捧著書自己讀了。這個飛躍是如何實現的?除了英文作為字母文字自身的優勢之外,和教學心理學的應用也有關係。比如在幼兒園和一年級階段,我孩子帶回來的“作業”,上麵老師隻讓孩子寫,不去修改錯誤的拚寫。為什麽要這麽做?因為小孩子這時候更需要鼓勵。在拚寫這些方麵容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兒童的創意和潛能。如果每寫錯一個字都被修理一頓,孩子的學習心理將會受到多大的打擊?帶著畏懼心理去識字讀書,效果也大打折扣。很多孩子的厭學心理,是被老師訓出來被家長罵出來的。
當我們說起美國基礎教育如何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比較的方法本身是否存在問題?兩種教育體係,衡量的東西完全都不一樣。我們在討論“基礎”或曰“基本功”的時候,我們是拿自己們的長處,比如背算術口訣表的能力,去作狹隘的衡量。我們並沒有對全部培養的知識、能力、態度,分門別類,逐一對照衡量,從而作出更為合理的分辨。用美國人的話來說,不能拿桔子和蘋果比。
如果分項比拚的話,我發現美國人的基礎教育過硬的地方真是很多。如上所述,在閱讀的起點教學上,美國中小學生遠超過了中國中小學生。不僅閱讀上手美國更快一些,在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上,中國小學生也嚴重營養不良——過於依靠教材教輔材料。在我們為要不要繼續學魯迅篇章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的小學生正抱著一部部的厚書(包括各種名著)在啃。學校嚴格要求每天晚上花20分鍾讀閑書,暑假期間,家長提著袋子從公共圖書館借大量圖書回家給孩子看。中國小學教材內容很幼稚,小貓釣魚之類內容不少,好像孩子心智上無法長大,以至於到了八九歲,還隻能吃智力上的嬰兒米粉。中國學生在應試的壓力下,閱讀被學校被商家被家長圍剿,讀書甚少,見識狹隘,讓人擔憂。
我經常聽人(包括美國人自己)嘲笑美國人地理曆史常識差。2008年,俄羅斯攻打格魯吉亞(Georgia)的時候,美國佐治亞州(也叫Georgia)的人說:“是從佛羅裏達打過來的麽?”但是大家要知道,這些說法以自嘲的居多。不信你讓兩國孩子評價一下國際國內大事試試看?
當然,美國學生知識上(更準確地說,是“知道”)的欠缺或許實有其事。但是這裏的關鍵,還是教學思維大相逕庭。美國學校重視“高端思維能力”,輕視死記硬背的知識。同樣學曆史,美國學校會讓學生去角色扮演,模擬豬灣事件中古巴和美國關鍵人物和部門的選擇,由此順道學到國會和總統的關係、決策的過程等。他們會讓學生去“重演”當年白人在印第安人地界上跑馬圈地的曆史。這樣的學習可能在知識點上強調得不多,但是很能鍛煉孩子研究、演示等方麵的能力,和不盲從權威說法的好習慣。這一切也都應該是未來工作和學習的“基本功”,千萬不可輕視。而這樣的作業絲毫不容易。小孩從小要學會獨立做研究,或者去主動調用身邊各種資源,過去常說美國中小學有多簡單的說法,一點根據都沒有,隻不過大家各有各的難處。
回到“減負”這個話題上說,我擔心我們對於“減負”的討論,隻是在原有學習項目不變的情況下,大家討論在量上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更為關鍵的問題,是讓孩子學什麽,而不僅僅是學多還是學少。美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強調的是“高端思維能力”,如問題的解決和決策、創新、批判性思維、分析、評估等,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應該適當“增負”,給學生多一些挑戰。這些方麵,一樣是未來需要的“基礎”。一二十年後,當孩子們都走上職場、組建家庭之後,恐怕跑馬圈地運動發生於哪一年,雇主不在乎,配偶也不在乎。而能否雙贏溝通,能否分清優先順序,能否站在他人角度去溝通,這是所有人都會喜歡的基本功。
南橋,曾做過多年文學翻譯,現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關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跨文化語境下的轉換和借鑒,著有教育文集《知識不是力量》、《及格主義》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