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起名字是一個大學問,用什麽字,壓什麽韻,生辰八字,五格筆畫,陰陽平衡,風水命理都是必定要考慮的,不向洋人那麽簡單,洋人的名字不用“起”,拿一個過來就是,什麽亞當夏娃,約翰保羅……。
學問一大,避諱就難免,首先要避的就是祖先的諱。
一般來說,祖上用了什麽字,晚輩要避開,當然總有例外,比如父親叫AB,兒子可以叫A小B。看看人家李小鵬,有個“大鵬” 鳥人罩著,盡管搖搖欲墜了,那財可發大了。
所以,名字一定要起得好,這就難怪眼下國內起名公司如雨後春筍,求名者趨之若鶩,動輒成千上百,甚至首席起名大師上萬一個名字都在所不惜。
也難怪,或許是漢字的特征使然,中國人的名字一不小心就犯忌,比如朱石、吳德、宋斌就不是好名字,至於有的人不幸繼承了祖先的姓,比如畢、苟、操,那怎樣避都避不了了。
其實也隻有中國人有那麽多的講究,即使同一個文化圈的日本韓國人都沒有那麽多的 條條框框,“橫路敬二”的兒子很可能叫“橫路敬三”而美國人還以用父輩的名字而驕傲呢,看看人家小布什不但用了父名,還和老爹一樣當了總統呢!
中國人不但祖宗的名字自己不用,別人提到也不行,自己不能用來取名,連寫文章都要避諱。自漢代開始,到了宋,連聖賢、帝王的名字都要避諱。
司馬遷寫史記,因其父名有“談”,所以“張孟談”,成了“張孟同”,“趙談”,成了“趙同”;到宋代,帝王賜封的“至聖先師”孔子以及亞聖孟子,甚至還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諱之列,姓“丘”的就變成“邱”;迷戀道教的宋徽宗,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而《唐律》則規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難怪韓愈憤然寫下《諱辯》,表達了對這一做法的不滿。到了清朝,雍正規定“孔孟之名必須回避”,凡古書中有此字,必改為缺筆字,所以“丘”又成了“斤”或幹脆用紅筆畫個圈。《紅樓夢》中的姓名忌諱也比比皆是。至於文革時期,誰要是敢直呼其名稱呼毛澤東、林彪,那要想想自己的腦袋是否還在肩膀上。
殊不知,這個奇怪的現象在孔子之前是沒有的,那時命名有“以王父字為氏”和“以父字為氏”的習慣,即用父輩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其實孔子自己的姓氏就是這麽來的。
《史記·孔子世家》載: 孔子,宋微子之後。宋閔公長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子孔丘。
為何中國人一步步把自己的手腳捆綁住了?看來還是要問“始作俑者”孔老夫子了。
好在孔孟隻影響了漢人,咱們的少數民族可不講那一套。據語言學家羅常培考證,我國許多民族都有“親子連名”的風俗。也就是說,兒子的姓名總是取父親名中的一兩個字而世代延續下去,比如父親叫ABC,兒孫就叫CDE, EFG, GHI; 或DEA,FGD,HIF,等等。
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人一定記得雲南大中國皇帝高智升,他的子孫就叫高升泰、高泰明、高明清;還有大理國的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說到底,避諱自家長輩的名字,是封建等級製度所造成的,然而這種父子君臣觀念沿襲了數千年,最後導致文字獄卻讓人匪夷所思。今天人們講究起名是為了討個吉利,以往的“犯上”“謀反”的荒唐今天看來隻是一些笑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