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逼問中國式教育(zt)

來源: v5 2013-07-17 17:52: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5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v5 ] 在 2013-07-18 21:44:0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低齡留學:逼問中國式教育

記者 洪蔚



  • 2013-07-16 11:03:00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3年07月15日







  清朝末年,清政府曾派遣幾十名幼童赴美留學,開啟了低齡留學的傳統。這批少年中,學成歸國者,曾經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今天,一批又一批低齡學子踏上海外留學的道路。他們當中,有的為了回避中國的高考製度;有的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有的隻是為了更幹淨的空氣、水和更安全的食品。

  當越來越多的小留學生遠赴異國他鄉,對中國的未來將產生何種影響?我們是否該徹底反思我們的教育與環境?

  在西方國家生育率不斷走低的情形下,歐美等發達國家從小學到大學,都麵臨生源不足的困境,中國生源無疑是一份誘人的大蛋糕。

  在低齡留學的風潮下,早有人一言道破:“很多人是想逃離中國的教育體製,繞開高考的獨木橋。”

  複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吳小新無奈地感歎:“18年教改,就是一場失敗!”

  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我國小學生已經成為近年來人數增長最快的出國留學人群,特別在一些沿海地區,出國留學已經形成一股熱潮。

  美國波士頓教育和專業發展中心總裁徐罡曾在博客中寫道,2011年暑假,美國馬薩諸塞州有幾所私立寄宿高中,幾乎每天都有一巴士的中國學生和家長前來參觀學校。

  留學,一筆經濟賬

  在總結我國近些年留學狀況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楊繼輝指出,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的大多是去讀碩士、博士學位;90年代初,開始有中學生出國讀本科;90年代中期開始,漸漸出現了中學生、小學生出國留學的現象。20世紀90年代,申請自費留學的學生平均年齡,比80年代下降了10歲。幾年前,甚至有一位廣東企業家,將自己年僅5歲的孩子送出國去讀幼兒園。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1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從2008年以來,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且呈爆發式增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放棄高考,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每年大約增長20%。

  麵對低齡留學潮,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東茅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這種現象與我國的教育日益國際化,與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很大關聯。”

  香港中文大學曾對大陸地區的留學情況,進行了詳盡的數據統計,統計結果表明,在影響高中生留學選擇的諸多因素中,家庭收入對留學的意願的影響最為強烈,而偏遠地區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之所以留學意願不強,主要原因是沒有能力擔負高額費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均GDP從建國初不到100美元,到如今已經突破1000美元,其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家庭,有財力送孩子出國留學。

  據有關部門調查,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比如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地區、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京津等地區,中小學生自費出國留學已占全部出國留學人數的50%左右;尤其在深圳,希望出國留學的中小學生竟占被調查者的86%,比在校大學生中的同一比例高出10個百分點左右。

  龐大的留學生市場吸引了世界許多教育出口大國的視線,它們紛紛來華,各出奇招,大力推廣其教育資源,力爭在這個碩大的蛋糕裏分得屬於自己的更大的份額。

  美國國土安全局的統計數字顯示,2005~2006學年,我國僅有65名中學生持因私護照去美國讀中學;到了2010~2011學年,中國有6725人到美國去讀中學,5年增長了100倍。

  楊繼輝表示,在西方國家生育率不斷走低的情形下,歐美等發達國家從小學到大學,都麵臨生源不足的困境,因此,來自中國的生源,對這些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份誘人的大蛋糕。幾年前的統計數字表明,僅中國5萬自費留學生,就給英國國庫帶去了10億美元進賬。

  一個“糾結”的選擇

  是不是有經濟能力都要選擇出國留學,特別是十幾歲的青少年?留學,向發達國家學習,其好處早就被曆史證明了。從鴉片戰爭後,中國就開始了留學的熱潮,並在半個多世紀中,一浪高過一浪。辛亥革命後的留學生以“科學救國”為使命,學成回國後,奠定了中國現代科學的基礎。

  “從理論上說,無論多大年齡,留學本身不是壞事,如果留學有成歸國工作,對國家也是有益的。”文東茅說,“但對於低齡留學生,要看個人的自理能力、心理狀態和適應能力如何了。”

  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提醒家長,十幾歲的青少年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年齡,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一定要慎重。專家認為,童年和少年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若得不到充分的父愛和母愛,將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發育及性格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此楊繼輝表示出了擔心,十幾歲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環境適應能力、自理能力相對較差,一些人連基本的生存狀態都不能維持,怎麽能學習和深造?況且國外存在很多誘因,如果孩子發生質變,又該怎麽應對?

  一項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小留學生正麵臨心理危機,感覺鬱悶,其中部分孩子甚至沉溺於遊戲、酗酒、暴力。據美國司法部的一項統計,16歲的青少年正是犯罪的高危年齡,美國每年約有260萬名青少年走向犯罪。

  其實對這種不利因素,中國很多家長也心知肚明,一位曾在加拿大留學的家長,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了一種“糾結”的態度:“我在加拿大讀碩士時,目睹了很多十幾歲的、家庭有問題的青少年,放了學就在街上混,又是容易衝動的年齡,很多孩子一不小心就走向犯罪,所以對送孩子留學的事,我很糾結,擔心我們不在他身邊,他會加入街頭廝混的行列。把十幾歲的孩子留在身邊,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又不想讓他接受目前的‘中國式’教育。”

  “留學潮一方麵是我國國力的增強、經濟收入提高的一種表現,”文東茅說,“但低齡留學的強勢,也是對我國現行教育一種衝擊,並提醒我們反思教育體製。”

  18年教改,一場失敗

  早在1995年,童話大王鄭淵潔爆出重磅新聞:讓小學剛畢業的兒子退學,自己在家設“私塾”課子。鄭淵潔此舉明確地表達了對學校教育的一種不信任。

  特別讓他難以接受的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曾有一位老師罵遲到的學生說“你以後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在兒子退學後,送給班裏所有差等生一句臨別贈言:“你是最棒的!”

  十多年後,這個“私塾”裏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並做出了成績,而十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體製、教育方法,似乎沒有多少改進。

  就像鄭淵潔所說:“學校教育不太重視心靈這塊,這恰恰是我最看重的。”更多中國家長則擔心現行應試教育體係,桎梏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扼殺孩子的興趣。然而,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私塾”課子的能力和勇氣,把孩子托付給另一種教育體製,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記者找到了新西蘭中學在中國的宣傳文件,文字平和地逼問著“中國式教育”:不同於國內的課程表硬性規定製度安排,新西蘭的高中階段采用選課製度,各中學一般都會開設幾十門甚至上百門課程供學生選修……

  不同於國內高中生都將目光主要集中在高考升大學上,新西蘭高中生畢業之後的出路選擇會較為多元化,兼顧學生的興趣和將來的職業發展要求。

  “在高中階段,學生們整天忙著做題,很難學到有用的東西,”文東茅說,“盡管從應試教育中,學生學到了要努力、要競爭,這對人的成長有一定意義,但同時目前應試教育對人也是一種傷害,考試、高考變成了唯一的目標,他們失去了更多的東西。”

  2013年高考剛剛過去,高考後考生接連自殺的慘劇再次上演。而安徽六安毛坦廠鎮則創造了“高考鎮”的“神話”,據媒體報道,萬名複讀生在毛坦廠中學過著嚴酷的學習生活。入學前學校就提醒學生,做好“坐牢”的心理準備,“有期徒刑,一年”。這所學校老師的口頭禪是“兩橫一豎,幹!”學習時間從早上6:20到晚上10:50,中間午飯、晚飯各半個小時,中午隻能趴在課桌上休息。許多在鎮上陪讀的家長,對考生重壓下惡劣的心態和脾氣,隻能低頭忍耐。

  正如文東茅所說,應試教育,對人是一種傷害。在低齡留學的風潮中,早有人一言道破:“很多人是想逃離中國的教育體製,繞開高考的獨木橋,直插中國現行教育體製的背後。”

  麵對低齡留學可能留下的遺憾和傷痛,麵對中國式教育的傷害,兩害相權,越來越多的家長無奈地選擇了前者。眼看著自己的優秀學生,小小年紀就紛紛出國留學,複旦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吳小新無奈地感歎:“18年教改,就是一場失敗!”



所有跟帖: 

隻要學好不學壞,稚童與成年人皆可學,學無分老嫩。學壞,並不難。 -大江川- 給 大江川 發送悄悄話 大江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17/2013 postreply 18:10: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