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論語中記載的孔子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今天的人們常常拿來津津樂道的讚揚孔子“平等”思想的一個佐證。
“有教無類”——人不分貧窮富庶,不分高低貴賤,我都願意教導他們。
孔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怪隻怪文言文太精煉了,精煉到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每個字都有好幾個意思。“有教無類”我是這麽理解的:有教,無類——有了教育,人的“類別”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通過教育,愚笨的可以變聰慧,不忠不孝不義的能獲得德,獲得道。
如果“有教無類”的意思是教育不分高低貴賤,那麽應該是“教,無類”。
拋開這句話不談,孔子能有平等的概念嗎?
大家知道,孔子收學生不是沒有條件的,至少每個要給他十束肉幹,據考證這十束肉幹相當於今天的好幾十斤呢,那是小老百姓能隨便拿出十束肉幹嗎?如果沒有肉幹而又想讀書的孩子孔子會收下他/她嗎?
孔子如果要有平等思想,中國文化裏就不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本位也不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文化。
其實,就是在孔子收下的學生中,孔子對他們也不是平等對待的,孔子最偏愛聽話的顏回,最討厭喜歡追問的子路。在孔子眼裏,顏回是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三好學生,而子路缺是一個“巧言亂德”的差生,子路明明是在不恥下問,孔老先生卻訓斥他“我最討厭狡辯的人!”(是故惡其佞者!)
要說到中國的教育,真是一言難盡。
孔子無疑是一位教育界的牛人大拿,但是把“先聖”,“教育家”的帽子給孔老先生戴上,未免是馬屁拍得過分了。
不管是從曆史還是當今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是與曆史的發展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百花齊放的環境中,孔子還要推行“周禮”,連八俏舞於庭都“是可忍孰不可忍”,對於學生的追問,隻要不合乎他的思想,就訓斥為“亂德”。連漢代的王充都看出來了:“學於孔子,不能極問”。如果拿同時代的蘇格拉底和孔子比,孔子差的更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孔子的教育是填鴨式的,孔子的教育是為政治(做官)服務的,今天中國的教育,可以說成也孔子,敗也孔子。至少,中國的教育問題是有著深遠的文化根源的。
那麽常有人說民國時期如何如何,“大師”如何如何。民國時期真的比現在好嗎?看看那些大師都有些什麽成就,文科的除了考據論古,還有什麽?理科的有幾個是我們的“國學”培養出來的?如果沒有五四,沒有出國留洋,民國又算什麽?
更重要的是,老蔣腐敗無能,自己的龍椅都保不住,又有多少精力去控製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其實老蔣的白色恐怖一點都不比老毛的紅色恐怖遜色,隻是他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無力顧遐而已。可以說,民國時期的自由是一個歪打正著的偶然。
中國的問題,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頑疾,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等等的文化理念,催生了當今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在這個觀念的影響下,落後畸形的教育體製不過是一個文化之母腹中的怪胎罷了。
而千千萬萬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也是滿心的無奈,成為扭曲的教育體製之下的一個個幫凶。
珍重推薦城頭文章:一位中產母親的悲情告白:父母是現有教育的幫凶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