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孔子學院在波羅的海

來源: v5 2013-03-25 18:40: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765 bytes)

孔子學院在波羅的海

 

 

孔子畫像、紅色中國結、彩紙風箏這些傳統的中國工藝品高高地掛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和愛沙尼亞的塔林孔子學院辦公室的牆上,透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雖然波羅的海三國總人口不過600萬,短短四年時間裏已有三所中國孔子學院陸續在當地的大學落戶,除了上述兩所,第三所孔子學院,由拉脫維亞大學和中國華南師大合作,去年9月剛剛開始招生。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主導的,自稱為非政治性的對外漢語教學和文化推廣機構。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第一所孔子學院起,據漢辦統計,截止2011年,在全球的105個國家已有358所孔子學院,500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達50多萬人。

 

如此快的發展速度令人歎服,但孔子學院的發展也自始至終伴隨著爭議和批評。孔子學院的辦學原則是,“政府支持、民間運作”,以及“中外合作、內生發展”,在很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它常常被當地的媒體和公眾質疑為是中國政府輸出意識形態和所謂“軟實力”的工具,而抱以戒備之心。在波羅的海地區,這樣的質疑因其特殊的曆史背景而更為敏感和微妙。

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和執政黨共產黨在當地是公眾避諱的話題,因為波羅的海三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擺脫了前蘇聯的統治、宣布獨立,對當地人來說,那段曆史是黑暗的。在近半個世紀統治中,前蘇聯對該地區進行了人口清洗、文化侵略和移民策略。在上世紀80年代末伴隨前蘇聯經濟政治體製的瓦解,以愛沙尼亞為代表發生了“歌唱革命”的大規模非暴力抗議,成為其取得獨立的導火索。當年集會傳唱的很多民歌以及三國的民間舞蹈習俗在今天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曆史原因,當地人對中國的看法容易先入為主,愛沙尼亞大學塔林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林可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他從1983年起就進行對外漢語教學,2011年來到塔林後,他發現當地人對中國的了解主要來自當地媒體或者歐洲主流媒體的介紹,其意見往往是批評為主。“我不是說不可以批評。但很多批評是帶偏見的,”林可說。

意識形態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可能引起中方和外方合作的摩擦。在波羅的海,孔子學院依附於當地大學的東亞係,承擔當地學生的中文教學。但孔子學院的教學、教材、以及外事理念是服從於漢辦的。林可說,孔子學院的公開活動是不能違背中外兩方法律的。

塔林大學東亞和人文學院的中文教師葛佳(Katja Koort)重溫了孔子學院成立不久的一次小插曲。2010年底中國詩人劉小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葛佳所在學院組織了相關座談會邀請孔子學院中方代表參加。葛佳說林可院長接到通知後不是很愉快,他出席了活動,但全程沒有發言。林可說,這樣的活動讓孔子學院中方的立場很尷尬。

愛沙尼亞塔圖大學的中國專家林西華(Märt Läänemets)認為,孔子學院除了其學術功能,“是中國在世界提升其形象的重要工具,是中國軟實力策略的一部分。”林西華說十年前愛沙尼亞人對中國的印象更簡單也更積極。雖然中國是社會主義體製,但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但近幾年,人們對中國觀點更加批判。因為大家獲得了更多的關於中國的信息,其中有爭議性的是關於中國政治方麵的信息。人們意識到這和歐洲的民主製度差別很大。比如愛沙尼亞人關注西藏問題源於他們那段前蘇聯統治的經曆,但中國很難理解他們。

葛佳說塔林大學在推廣東亞文化時,自願學習日語的學生多於中文的。除了日本的流行文化比如動畫片對愛沙尼亞年輕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一個根本原因是日本和歐洲民主體製的同一性。葛佳說,對於她們70年代出生經曆前蘇聯統治的愛沙尼亞人,民主和權利這樣的話題會讓他們熱血沸騰。

不過,也有外國學者認為孔子學院沒有政治目的,就是為了教漢語和介紹中國文化。塔林大學前校長瑞恩羅德(Rein Raud)促成孔子學院在塔林大學落戶。他說,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後,愛沙尼亞政府看到了更多和中國經濟合作的契機。而越來越多的愛沙尼亞年輕人也選擇到中國去旅遊。因此,2008年羅德陪同愛沙尼亞教育部長訪問中國後,開始和漢辦商議開辦孔子學院,並於2010年9月和廣西大學成功簽約。“中國開放了,全世界對其文化也更感興趣,”他說。

另一方麵,波羅的海地區為中國進一步融入歐洲提供了機遇。這三個小國實行開放的經濟、文化政策,被認為是通往歐洲的門戶。特別是愛沙尼亞,不但加入了歐盟,還是三國唯一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其IT業很發達,風靡全球的語音通話軟件Skype便是當地人發明的,這裏也是近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密集的歐洲國家。

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王麗英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這些小國離中國遠、人口少,但不是不重要;加深了解才能促進文化交流。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市現在大概有40家中國餐館,華人越來越多,有的還紮了根。因此,維爾紐斯孔子學院也為了方便華人孩子學習中文開了課,她說。

總體上,波羅的海三國還不如西歐那麽發達,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來幫助當地學生學習東亞文化。 外方大學願意和孔子學院合作的原因之一是中方會有直接的資金投入。兩位孔子學院的院長說,當地孔子學院每年約8萬美金的活動經費以及教材均由漢辦承擔。本來合同約定,中外雙方給孔子學院的投資比例是各50%。但現實中,外方一般沒有現金投入,其投資通過人員和場地設施支持來折算。

除了主要承擔當地大學的中文課程,孔子學院也設了對社會開放的夜校和不同主題的文化課、如書法、茶藝、武術班等。據筆者從維爾紐斯和塔林孔子學院了解到的情況,對社會開放的課程每班有十幾個學生左右,總共的學員不超過100個,其收費按照當地消費水平每學期每人大概一百多歐元。最後這些學費都回流到孔子學院的活動經費中。此外,孔子學院也在積極推動當地中、小學的中文教育,給予一定的教師和資金支持。比如塔林大學孔子學院給愛沙尼亞中部城市威延第(Viljandi)和西部島嶼薩若瑪(Saaremaa)的中學都派了中文老師。

當地孔子學院的活動推廣主要依靠Facebook,因為波羅的海地區幾乎人人都用Facebook。大家在上麵上看到孔子學院的中秋節活動,或者播放中國的電影就會進行轉發並參加。塔林大學孔子學院的Facebook粉絲目前有280個,維爾紐斯大學的有550多個,拉脫維亞大學的有40幾個。“漢辦鼓勵推行中國的現代文化,介紹中國現當代政治、經濟、文化。但內容很多,我們隻能一點一點做,”王麗英說。

即使出任維爾紐斯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王麗英依然延續著她之前在遼寧大學進行的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工作。她現在的對象是當地的學生。在課堂上她鼓勵學生提問,可以討論任何關於中國的話題,但還是覺得當地學生比較沉悶。有時她會遇到一些關於中國現在發生的有爭議性的問題,她會說中國是個大國,什麽情況都可能發生。“我們沒有必要避諱那些關於自然災難、社會矛盾和政治醜聞的報道。中國在變化,雖然比較慢,”她說。

“如果我們告訴學生中國是完美的,那沒人能相信,”維爾紐斯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師和項目負責人衛麗瑪(Vilma Šniukštaitė)說。一般來講,當地人對中國的文化社會沒有全麵的了解,大家會提到低廉的中國商品。她說,這是因為大家缺乏直接接觸中國的機會。衛麗瑪本人在維爾紐斯大學中國方向畢業後拿到去中國的獎學金在中國學習了兩年,她的中文很流利。她提到2012年他們組織夏令營帶學生去中國。這些學生回來後,提升了語言能力也更全麵地了解了中國。

有趣的是,真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學習中文的學生往往積極地看待中國、過濾對有關中國的負麵消息。立陶宛大一學生葛麗泰(Guta Flipovic)參加了維爾紐斯孔子學院的夏令營去了沈陽和北京,她吃驚於沈陽的現代化程度,喜歡北京的頤和園,感觸最深的是和普通的中國人比如出租車司機的交流,覺得現實中的中國並不和她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一致。

還有沒去過中國的學生,獲得了對中國一邊倒似的印象。“中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很富有的國家。我將來要到中國學習經濟學,因為中國非常成功。”17歲的立陶宛高中生張龍(Lucas Marozas)用帶著京腔的流利中文說。他學習了四年半的中文,最早靠中文學習軟件,然後在中學和孔子學院上中文班。他天天在網上看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新聞來練習口語並獲得關於中國的信息。

學習中國山水畫十多年,用中國水墨繪製當地風景並成功舉行畫展的維爾紐斯畫家多利亞·托克薩特(Dolia Doksaite)目前在孔子學院教授中國書畫課。“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的深度。中國就像一壺開水,表麵在沸騰,底下是平靜的,”她說。

巫楠為2012年哈佛尼曼學員,現為自由撰稿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