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認真學習南先生的大作:論語別載。

來源: miat42 2012-10-01 18:03: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384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miat42 ] 在 2012-10-01 18:09: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lybc/

[米]:不理解的人盲目批評他,因為這是他們最容易做的事。但難就難在透過文字,真正了解深嵌在內的含義。這就是耶穌說過的一句話:“批評別人容易,了解自己最難”。南懷瑾的自我探索,已經達到爐火純清的地步。這個水平哪裏是浮躁的世俗之輩能夠理解的。是的,你會告訴我,很難懂南懷瑾的東西。但是,他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現代人中極少真正悟道的人,他是真正的智者。你現在不懂,慢慢地學習,同時配合MEDITATION然後升華到CONTEMPLATION,這輩子如果你讀懂了他的道理,不會後悔的。

我們中國近百年的精神文化發展真的無法恭維,已經嚴重落後於很多西方,甚至印度的哲學體係。西方社會的知識界很多人已經很認真地研究了NONDUAL理論,近現代已經出現很多哲學家,聖人。但我們中國,一次次的革命,一次次的動亂,破壞了悟道的環境,令近現代中國很少出現真正的智者。我認為,南懷瑾是少有的智者,是我們中國人難得可以找到的現代道德思想家,哲學家。我們要珍惜啊!

下麵我抽出《論語別載》第一章其中的一段,我們學習一下,加上我的學習體會作為注解,不保證我不會誤解南先生的意思,但我有信心大體上是不會誤解太多的:

=================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幹,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麽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隻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幹了!”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為什麽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基本上解決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淒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米注解]:南先生說的很清楚,孔子是一個極為謙卑的聖者,他不為名利而動,甘於被世人不理解。學生們以為孔子在作學問,其實孔子已經在生活他的學問了。一個醒悟的人,智慧就是他自己。這個智慧是無我的,無個人的,用我的話說,孔子已經不把自己定位在EGO層麵,但他的學生們估計沒有悟道,希望孔子幹些世俗的功名地位,但孔子已經擁有了世界,擁有了無限,為什麽還稀罕那些私欲才稀罕的有限東西?

 

雖然做學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後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幾個錢罷了。《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任何一個人作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哪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學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誰來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麽我站不起來?為什麽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裏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米注解]:我們看到,南懷瑾早就知道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樣,世俗之人是難以理解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他甚至預測會被無知的人謾罵,但他不怨天不尤人,處於一種絕對健康的心理,出謾罵而不染,這樣才是真正的君子。果然,沒過多久,無知的人就開始謾罵他了,但我們都知道了南先生境界,他是君子,不放在心上。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於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我們現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氣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了。不然,知識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為“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隻容身”了。

 

[米注解]:南先生解釋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孔子的意思就是要首先達到自我的愉快,然後才能幫天下人愉快。目前不少人,誤解了佛教裏地藏菩薩的境界。地藏菩薩是自己先醒悟了,永恒愉快了,然後才下地獄拯救受苦的大眾。但我們現在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忙著做好人好事,為了模仿地藏菩薩。但孔子肯定要問你們了,你們自己愉快了嗎,醒悟了嗎?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質了嗎。如果不確信,就要把重點先放在自我修行上,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能拯救社會啊,否則你在EGO的個人欲望左右下,不給社會添亂就不錯了。

 

愛與罪

接下來是有子的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狀”之一。

為什麽孝悌會成為被打倒的“罪狀”之一呢?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馬遷作《史記》是一件大事。他當時對漢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從。服從嗎?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將自己的思想,容納到《史記》中去。如記帝王的事,稱為本紀,而他將未做皇帝的項羽也列到本紀中去,就是暗示漢高祖與項羽,一個是成功的英雄,一個是失敗的英雄。又如《史記》中“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諸侯,也列入世家,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業,說孔子的言行思想,影響將及於千秋後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現在書本上的有多處,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為《春秋》,他著《春秋》後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來,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都非常曖昧,到了我們這種時代搞清楚了。為什麽呢?自從民主時代以來,大家都罵孔子幫助專製皇帝,因為專製皇帝的思想和製度,用了孔子“尊君”這一部分思想精神,後來我們打倒他,也就認為他是這樣的。現在再讀《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點我們講到孝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到這裏我要說兩個現實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個哈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跟我作中國文化的論文,他回國之前,我囑他回到美國去提倡中國文化的孝道,他說很難。我告訴他這是千秋事業,不是現世功業,告訴他孝道是什麽東西。我說,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後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麽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國道家過去叫人為“倮蟲”——不帶毛的光光的蟲。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這是立場不同。拿生物學的思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倮蟲”與其他生物是一樣,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貴。

 

[米注解]:南先生講的太對了。人的肉體就是動物。所謂的善惡觀在不同的動物立場上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人對被殺的豬,肯定是邪惡的。但豬對被它踩死的小蟲,又是邪惡的。這個小蟲身上帶病菌,咬了一口人的皮膚,讓人得病死亡,這個小蟲對人來說,是邪惡的。但對小蟲來說,豬被人殺了,按小蟲的立場說,人就是善的。所以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一切都是相對的。

 

為什麽講這個道理?世界上凡是動物,豬、牛、狗、馬、雞、鴨等等,都是一樣的,以母雞保護小雞的現象來看,可見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帶大了,走開了又各不相顧。各種動物都是一樣,人原來何嚐不是這樣,但人現在為什麽不會這樣?於是談到人文文化的教育來了。

禿頭的十字架

西方人常自稱為十字架的文化——愛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場(等於賭場),老年人的墳場。到現在為止,西方文化的結晶就是如此,隻知道愛下一代,下一代長大了,結婚了,就是夫婦。對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變成夫婦,而家庭,而社會,而國家,橫著向世界發展,又下而愛孩子。就這樣循環下去。他們自認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這個十字架斷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為沒有上半截了。我這樣說他們也許不承認。但是談自然科學,他們可以把我們當學生,談到人文文化,他們作我們的學生還不夠。美國立國才兩百年,我們有五千多年曆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驗而來,尤其中國曆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係統。當然他們不承認十字架文化沒有上麵,因為上麵有上帝。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誰相信呢?姑且承認有上帝,但是由人到達上帝的橋梁,在中國文化有孝。“孝”是什麽呢?就是他們西方文化叫的“愛”,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裏,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

那麽西方文化有沒有這個愛呢?絕對有,隻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盡管要事先寫信給子女,使他得準備,子女還是會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節掃墓,但到了墳場,在親人的墳墓前,悲哀的情緒是一樣的,隻是表達方法不同而已。遺憾的是,外國人沒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養起來的心理建設。

“孝”的問題解決了。什麽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麽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占一席,為什麽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隻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說到這裏,又一個故事來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來訪問,他問了好幾個問題,中間他提到一個問題,他非常佩服我們《大學》一書的思想,“但是《大學》思想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社會學教授,而《大學》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間沒有社會思想,這是個遺憾。”我聽了哈哈大笑,然後告訴他,《大學》思想包含有社會思想在內,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中國“齊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結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製度的家。過去的中國文化是大家庭製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謂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處,像宗族的發展,即由此而起,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製度假使不破壞,西方思想在當年也打不進來,因此,我要重複說一句,“齊家”的“家”就是社會。大家庭製度,是值得必須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稱“老表”,是最親切、最好的稱呼。其由來是古時候戰亂,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許多年後,年輕的後代,還回到江西掃墓,而留在江西的後代子孫,以為是祖宗墳墓被他人誤祭或盜葬,次年預先守候,兩方相見,論起家族上代淵源,認出是表親關係來,而稱“老表”。這個“老表”就說明了宗法社會對血統、家族的重視。如以西方製度電氣化的小家庭,來看我們“大家族”的“齊家”,豈不是大笑話?

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這裏的書就懂了。有子是誰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學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死後,學生們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所以孔門弟子編這一篇書時,立即提出有若的話,因為當時他等於一個助教,先由他講。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就是搗亂——“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誰能忘情

這點我們要注意,有人是反對溫情主義的。他們為什麽要反對孔孟思想?因為他們不相信世間這種感情力量。中國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形成的這套結合,我名之為“特殊社會”,就是後世所講的幫會。我國的幫會,從秦、漢以來,唐、宋、元、明、清,曆代一直都有。曾經有人說,中國的農民與知識分子一結合,就會發生變亂。這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中國過去的農民最乖了。他們隻要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少找麻煩,有口青菜豆腐飯吃就好了。中國怕的是半農民,不是真農民。中國知識分子與特殊社會一結合,社會就會亂。但是這種特殊社會非常講仁義之道。這種特殊社會包括孔子、墨子、遊俠三種思想的結合,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們凡事是訴諸情感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他們所打擊的,就是我們固有的好東西。至於應該如何去發揚光大,這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有真性情,就不會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麽呢?“君子務本”。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麵,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說這個是“仁”的本。至於什麽是“仁”,下麵有一專篇,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它。

這個“仁”,就是孔子做學問的最高目的。

 

 

[米注解]:南懷瑾清楚地總結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犯上作亂”。“孝道", 做事有分寸和限度。這個道理在因果法律中也講的很清楚,沒有限度的自由行動,必然得到相應果報。人的學問並不是書讀的多知識淵博,能說會道。人的根本在於培養內心的修養,就是我常常說的了解自己的本質。在沒有了解自己的本質前,人們往往把“孝道”作為一個教條,但等到醒悟後,孝道就是你的現實了。孝道的本質就是“仁”。什麽是仁?就是博愛,那種無條件的愛。看到動物,你關懷,看到別人的父母,你的愛心和對自己的父母無二。因為醒悟本身就是博愛,真理的另一個名稱就是博愛,無條件。沒醒悟時,你要學習仁,但醒悟後,你就是仁,是無二的。存在的本質就是仁,這是你我的千秋偉業!

所有跟帖: 

很欣賞南懷瑾先做人,再學佛的教誨。儒家就是做人的學問。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24:13

我認為佛家,儒家是共通的,互不排斥的。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29:15

是,南懷瑾也是這樣認為的。對此我深有同感。不僅儒釋道之間互不排斥,和基督教也不排斥。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34:35

如果我們可能把幾大宗教的先知門同時邀請到一個屋簷下,他們絕對融洽默契,因為他們看到的真理是同一個。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47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39:21

+1:)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44:07

正要說:把他們的信徒放一起,肯定大亂。人哪,容不得異己。都是自稱信徒。 -JustAsked- 給 JustAsked 發送悄悄話 JustAske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9:23:09

? -茅斌騷客- 給 茅斌騷客 發送悄悄話 茅斌騷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20:08:44

對,把信徒放一起,肯定大亂。但把先知必然耶穌,佛,默罕默德等放在一起,就會互相擁抱親如兄弟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185 bytes) () 10/02/2012 postreply 04:15:29

學習。 -揮一揮手- 給 揮一揮手 發送悄悄話 揮一揮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18:32:32

實在看不出這有什麽難懂的,無非是與世無爭的中心思想變著方兒繞圈子的一堆說辭, -這個星球有點軸- 給 這個星球有點軸 發送悄悄話 (33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21:06:06

搜了一下,發現不少地方都在神話南懷瑾先生,散了吧還是我看。。。 -這個星球有點軸- 給 這個星球有點軸 發送悄悄話 (65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22:41:18

不要看了這一小段就說你懂了,把他全書看完吧,如果你也懂了,祝賀你啊,你悟了。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2/2012 postreply 04:04:45

實在看不出這有什麽別出心裁之處和深刻知點。真是於丹水平!!!! -野性- 給 野性 發送悄悄話 野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21:41:07

連餘秋雨都不敵,餘還有點才氣和寫作技巧,即便都是“科普”“國學”。 -野性- 給 野性 發送悄悄話 野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1/2012 postreply 21:43:55

舉一個例子吧,能夠把“仁”提高到千秋偉業的重要性,這就夠深刻了。但你體會為什麽這極為深刻?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226 bytes) () 10/02/2012 postreply 04:10:48

已經千秋偉業了千秋了,君不見還是仁仁智智? -野性- 給 野性 發送悄悄話 野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2/2012 postreply 05:05:52

是人們千秋偉業地朗讀了這個“仁”,卻沒有理解生活這個真理。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2/2012 postreply 05:24: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