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份“快發展,慢生活”報告後,很想念我的家鄉成都。

再顧成都 從“第四城”到“幸福第一城”之躍進

2012年09月26日 10:27 來源: 新華網四川頻道 手機看權威新聞

9月,《新周刊》做了一期增刊報道,取名之“誰是中國幸福第一城?”,答案是成都。這是12年來《新周刊》第三次聚焦成都。人們甚至來不及適應成都從“中國第四城”到“幸福第一城”的跨越,須臾之間,“幸福第一城”便先已在媒體上叫開。於是,“幸福第一城”走馬上任,取代“中國第四城”成為成都新的標幟。

對於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媒體而言,在12年之內,三次探究一座城市,在中國並不多見。於成都,這是注無前例的第一次。於《新周刊》,同樣前所未有。

2000年,《新周刊》首先提出成都“中國第四城“的概念,驚豔四座。因為彼時的成都,還在二環線上奮力的破繭,甚至在中國城市中排不上名號。“隻是為了打破既有的城市排名的思維定勢,引起人們對成都現象的關注。”《新周刊》解釋稱。4年之後的 2004年,《新周刊》再看成都時,成都依然在西部領袖群倫,但卻多了自信與資本,已能坦然將“中國第四城”收入囊中。於是,當2012年“幸福第一城”來敲門,成都欣然納之。

從“第四城”到“第一城”的飛躍,成都實力大增,城市飛速發展,財富急劇增加,然而幸福卻沒有因此褪色。當所有城市都在擔心會因高速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丟失生活時,成都卻在“快發展,慢生活”的節奏中保持著平衡,幸福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幸福來源於“認真”的生活態度

“少不入川”通常用於告誡那些想要入川的“有誌青年”。關於成都懶散,無鬥誌,沒有進取成為多數人對成都約定俗成的印象。然而,這些在成都人看來恰是對待生活的認真。 “逃離北上廣”的人,在經曆過繁華城市的疲於奔命後,到了成都才會感歎:“這才是生活”。

魏強,是於去年10月份進入成都開拓市場的某中介公司的經理,被指派到成都幫助建立分公司,事務完畢就要回北京述職。幾個月之後,再問時,已經在成都買房,連同其北京來的上司一起。

在成都,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所有人剛來成都,都會被告以善意的“警告”:成都是一座好來不好走的城市。

成都知名民間藝人、熊貓畫大師高大山的戰友9月份來蓉探望在成都上學的女兒,高大山帶他遊完一遍成都後,“他已經不想走了”,說這話時高大山頗為得意。而他自己,在北京當兵十年,退伍回成都之後便竭力設法將其妻子及妻子的一家人接到成都,最終他成功了。在他看來,中國沒有一個城市有成都適合居住。每次出國交流,他都會帶上成都的宣傳資料,“我想讓整世界的人都知道成都”。

成都究竟有什麽好?對這個隨時都可能被問及的問題,成都人的回答幾乎是隨口而來。成都有適宜的氣候,成都有山有水,有三國文化,有杜甫草堂,有數不盡的美食。但最難得可貴的還屬成都人那份侵浸到骨子裏的閑適。富饒的天府之國,使得成都曆來很少經曆饑餓與動蕩,成都人很享受這份“小富”。

在成都,每個周五,都會有大批的人出城,或去周邊小鎮住上一兩天,或在他們頗為得意的發明——農家樂裏愜享周末。遇有空閑,即約三五好友,結伴出遊,很少有人會被困在家裏。逢夏天酷暑,成都人就會將家裏的老幼送到青城山去避暑,直至夏天結束。即便是工作再累,所獲也並不多,他們也喜歡去茶館裏喝杯茶,擺起龍門陣。城市的最大財富是人,而成都人的最大財富就是這種生活態度,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不需要刻意,一切信手拈來。

在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會長陳錦看來,成都人的幸福感還來源於成都的包容。古蜀國多民族的融合,三國,明末清初等多個時期人口的交融都使得成都形成了特殊的包容性。“外來人能輕易的融入到成都,極容易獲得歸屬感,幸福感由本地人蔓延到外地人。”在他用鏡頭記錄的幾十年老成都裏,茶館裏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的人能坐在一起喝茶,這便是包容最好的寫真。

與大多數城市的人不同,成都人不擔心日益的城市化打亂他們固有的生活節奏,也不擔心經濟建設會破壞整個城市的宜居環境。事實上,成都在城市發展與生態、文化、傳統的天平上找到了平衡點,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且頗具成效的城市化道路。

幸福來源於“和諧”的城市化

2010年,新任的英國駐中國大使吳思田(中文名)上任後的第一個項工作是計劃“用88天訪問中國八大城市”,成都被作為第二個目的地城市。而其考察成都的主要目的就是,他想探究成都這種特別的與沿海城市不同且頗具成效的城市化路徑。

今時的成都,這是一座超過1400萬人口的大城,城市規模從一環到繞城外,城市化率超過65%。成都有13座五星級酒店,有在建的468米的西南第一高樓,有2條已開通和規劃中的共10條地鐵,有全國第四大機場……

在今年年初仲量聯行發布的《中國新興城市50強》報告中,仲量聯行通過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50個二、三線城市的多項指標,包括GDP 、可支配收入、外商直接投資等進行了持續的追蹤研究後,最終將成都列為“1.5線過渡型城市”,緊跟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這是成都碩果累累的城市化,很多城市也同樣收獲頗豐。但難以避免有些城市負重前行,慌不擇路,結果就是為城市化付出巨大的代價——環境破壞,交通擁堵,文化被丟棄,於是不得不開始衡量城市化的得與失。而成都則不一樣,從一開始成都就沒要刻意的城市化。機遇來了,一切順理成章。這讓成都的城市化成本要遠比別的城市小的多。

傳統與文化得以保存,林蔭綠化隨處可見,變快的節奏,變密的城市,絲毫不影響成都人慢節奏的生活步調。當《財富》雜誌總編輯蘇安迪在成都寬窄巷子裏看到星巴克時,他驚歎成都傳統與現代文明竟能如此有機的融合。

“多數城市的發展都是以過度的消耗資源為代價,而成都多點的發展模式,給生態與文化都預留了空間,所以成都得以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世界田園城市。” 成都城市發展戰略專家團首席顧問,成都策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健鷹表示,“成都回答了中國未來需要什麽樣的城市”。

為了探索成都獨特的城市化道路,國家信息中心曾專門做過“西部大開發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課題。參與此課題研究的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對城市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尤為認可。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主任杜平更是認為應該把成都的城鄉統籌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推薦給西部城市。

楊健鷹希望目前的城市能擺脫初級的城市發展形態,兼顧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生態的協調,把城市當成一個生命體而不是一個單純經濟體,“成都不一定能成為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終極模版,但發展模式卻值得當下很多城市借鑒”。

幸福來源於“不刻意”的財富創造

在近日發布的胡潤2012財富報告中,成都的千萬富豪達到1.5萬人,億萬富豪則達到850人。在以休閑聞名的成都,所聚集的財富也同樣聞名。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1.4億元,增速13.3%,再次領跑副省級城市。“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裏,1407萬普通成都人、20萬成都企業、眾多的成都企業家,正在創造一個財富的奇跡。” 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劉德昌教授稱。

這是個頗為奇異的現象。看似休閑的城市,超過200家世界500強接連進入,無數的新興產業爭相布局,資本巨頭密切關注,房地產商忙著在成都劃分“領土”,財富在這裏肆意的迸發,沒有絲毫刻意。

2012年4月,在經曆了十多次實地考察以及多次論證後,《財富》雜誌最終決定將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定於成都舉行。《財富》雜誌全球總編輯蘇安迪的理由是,中國處在經濟發展的前沿,成都是西部的中心,像最有活力的磁鐵,吸引著跨國公司。

“中國內陸投資環境的標杆城市”、“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的10大城市之首”,近幾年,成都已陸續摘得各項殊榮。“多個歐洲國家駐中國領事館都會有人密切關注成都,以及時的發現投資與合作機會。”一位經濟學者透露。

“在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沿海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下,人口密度高、人口基數大、完善的交通網絡和獨立於一線核心城市之外的地理位置等看似“微小”的優勢,都使得成都有著對資本獨特的吸引力。”仲量聯行成都董事總經理吳允燊表示。

“成都得益於其在中國經濟向西部轉移中獨特的地理位置。成都既是東部經濟向西轉移的承接點,也是西部經濟的聚焦點。”楊健鷹分析,如果沿著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經濟區的弧線畫一道圓,成都正處在這個圓的中心點。“圍繞著成都,該區域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5個億的消費群體,這是任何城市都不具備的。”

在他看來,成都能吸引資本關注是成都區域、文化、資源與生態、氣候等多種優勢的共同作用力。他特別強調,未來產業必然經曆從產品到品牌的過程,文化是品牌最大的附加值,而成都作為中國文化的基因庫,在未來的城市產業發展中有著絕對的先天性優勢。

2011年底,天府新區正式開工建設,這個無論是在麵積上還是年GDP都堪比成都的宏大規劃,承載了天府之國新世紀的崛起之夢。按照規劃,天府新區將形成以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等又一個國家級新區,在帶動成都現代產業發展的同時帶動整個西部經濟發展。不經意間,勾勒出一幅氣勢磅礴的成都發展藍圖。

雖然,財富的增加在反哺著成都人閑適的生活。然而,成都人的幸福與否卻無關財富。於是,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成都人越來越有錢了,但去街邊茶館喝茶的依然會去,開著奔馳去吃冒菜的“另類”也沒有因此而減少。這便是成都。

2012年,借幸福之名,成都氣質更顯。 (張大軍)

所有跟帖: 

很喜歡成都,此外還有昆明,麗江。 -水寧- 給 水寧 發送悄悄話 水寧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26/2012 postreply 12:10: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