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全世界最貪吃,最懶惰,又有人說中國人全世界最勤勞,最能吃苦,究竟誰對誰錯?筆者認為兩者都有道理。請看:
現象之一:貪圖吃喝享受。
中國人愛“吃”。複雜的烹飪技術似乎占據了中國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中國大陸,最方便的也是“吃”,遍地的餐館,大大小小,各具風格(時常想中國人的思想要是和中國人的飲食一樣豐富就好了!)。除了在家裏和餐館吃,中國人還在商場上吃,政壇上吃,甚至藝術文化交流,都統統交流到了餐桌上。在海外中國人常常把公寓弄得很髒,也是因為“吃”。終之,給中國文化冠之以“食文化”是並不為過。
除了“貪吃”以外,中國人還懶。中國人不喜好運動,即使玩,也喜歡玩坐著不動的遊戲,或打麻,或賭博(我的一個老師就是在麻將桌上割了一個清福而心髒病驟然發作而死)。業餘愛好中,中國人也普遍不太喜歡動手的事。總之,吃飽喝足之後,寧願胡思亂想,也不會出外鍛煉。
總之,中國人貪圖吃喝玩樂,不求上進。
現象之二:吃苦耐勞,奮發上進。
那麽,中國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懶惰的民族了。其實不然。中國人既然能“吃”,那就什麽都能“吃”,包括“苦”。拿海外華人為例,早期第一代華人為了站穩腳跟,從洗碗打雜做起,黑人不做的事中國人都能做,然後又玩命讀書,過關斬將,到找到工作拿到綠卡時,幾乎脫了幾層皮。第一代折騰完,還不“過癮”,無數虎媽狼爸繼續拿後代折騰:不讓孩子成為“孩子”,一定要成為少年天才,所以整天不是琴棋書畫(都是洋式的哈),就是奧數比賽,一樣不能落後。可以說,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那樣折騰自己的孩子。於是這些孩子還沒有成人,臉上已經多半少年老成了。再等到成人時,好多中國人臉上似乎除了“苦”,什麽都沒有。
所以又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吃苦耐勞的民族。
原因分析。
為什麽中國人一方麵如此貪圖享受,另一方麵如此勤奮呢?我認為答案很簡單:前者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極端“物質化”,導致中國人骨質裏的非常實際的人生觀:食色性也,即:人的唯一天性就是“吃”和“性” (參見“物欲橫流,誰以為罪”);後者是因為中國文化的長期等級製,導致人在這個製度下的殘酷競爭,為了爭做“人上人”而不得不“勤奮”。生活在上層的人,一切需要(所謂“一切”也不過就隻包括“食”與“色”)信手拈來,所以不必再“上進”;在下層的人,則必須“上進”“吃苦”,否則隻有做“人下人”,無法實現人生的“食色夢”。而由於在上層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中國人都兢兢業業地“上進”著(從而享有“吃苦耐勞”之美名),一定要奮鬥到一個光麵堂皇的社會地位,才可能穩紮穩打地貪圖吃喝。
所以,對於幾乎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吃喝享樂”是人生目的,“吃苦上進”是“手段”。對他們來說,讀書,求知等等,都並不是出於好奇心,或者對知識的熱情,而是出於“仕途”的需要 – “上進”是仕途的必經之路。所以中國人讀書,學數理化,玩琴棋書畫,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並不享受過程,一旦人生目的達到,這些東西都被拋至九霄雲外,最後生活中隻剩下“吃”和“性”。
亞裏士多德說“好奇是人的天性”。他說這個話的時候,肯定還沒有見過中國人。中國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缺乏好奇心的民族。也正因為中國人沒有好奇心,不對自然和人性提問,所以才沒有哲學和科學(在此“科學”指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純理性部分,而不包括科學的技術和實用部分)。對比之下,西方文化的發達,其實並不源於他們的“上進”,而是源於他們的“好奇心”:因為有了好奇心,才有了問題,才有了哲學和科學上的探索,才有了探索後的科技成果。
如果說“貪圖享受”,西方人其實幾乎是人類之最。比如“性”,比如“玩”。西方然談戀愛,(就像我在“美國人的性文化”一文中提到的),兩三次約會後還不上床,就會失去耐心,另尋新歡了。西方人在性方麵消耗的時間不必中國人在“吃”上少。生活中西方人業餘愛好一大堆,從養花種草,到各種體育活動,忙得不亦樂乎。在美國之所以IT行業多是中國人和印度人,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完全因為很多美國人腦子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國人根本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這種現代的枯燥的“體力活”之中。換句話說,美國人不願意吃這份“苦”。在培養後代方麵,西方人根本不會把自己的孩子從小弄來折騰數理化,或者僅僅為了取得比賽第一而每天早晨把睡眠不夠的孩子從床上趕起來彈鋼琴。西方人大多都是要孩子盡情地玩,享受一生隻有一次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西方天才的汗水,也不是“懸梁刺股”之類的“苦”,而是讓生命得到充分享受的快樂的汗水。所以,從這些方麵看,西方人其實是最不能吃苦的民族。
說道中國人在吃上的過分講究,我個人曾經也非常不屑。現在我改變了看法:講究吃,本身沒有錯。我發現其實很多講究吃的人,身體好,精神也健康快樂。講究性,也沒有錯。事實上,中國人很多奇怪甚至病態的觀念,都和性壓抑關係很大。所以我認為真正的錯,不再“食色”,而在於“單一”:首先,當一個民族的全體人員都把人的“基本需要”看成是“唯一需要”之後,多餘的精力自然就無處發泄,隻好用來內鬥,以霸占有限的物質資源;其實,而當別的文明在多元文化的競爭變得越來越強悍之後,這個內鬥自殘的民族自然就在曆史中落後了。所以,中國文化之所以落後,其實並不在於食色,而在於人性之中缺乏多樣化的天然需要:信仰,科學,求知等等。在中國文化史上,我們根本看不到對人的本源,本質以及世界的本原等等這些兩千多年前就出現在西方人頭腦中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而西方文化之所以走在前麵(不管是近代),就是因為他們的多元化的生存和思維方式:除了食欲色欲,還有求知欲,信仰欲,擴張欲等等。
那麽為什麽中國人的興趣(或者說“追求”)如此單一,西方人卻如此豐富?我認為這個現象和地理環境及其所導致的不同的生存方式有極大關係。但這將是另一個大的論題,牽涉到曆史和進化方麵的問題,更是筆者當前能力無法涵蓋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中國文化就注定到此為止了(但及時到此為止也沒有關係。那麽多文明不都最後銷聲匿跡了麽?),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單憑一個“上進”,是不可能讓一個民族長久地走在文明的前列。日本人就是例子,那麽能“吃苦”,從一個落後的亞洲國家變成發達的工業國。但是,日本人為之付出的,卻是巨大的心理健康的代價:承重的精神負擔導致很多人的憂鬱症或壓抑感。這樣的發達狀態,我認為是不可能持久的。我甚至認為,日本人在二戰中的殘暴,多來自於過分壓抑的國民性,即:正因為他們長期的受“危機”意識的侵蝕,“苦苦”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從而人性中應該得到的一部分沒有得到滿足,才導致了機會來臨時的總爆發。不光日本人,中國人也一樣,文革就是集體大爆發的一個樣板。沒有中國人的集體變態,毛澤東一個人也成不了如此“大器”的。
總而言之,人的一半是動物,一半是“人”,對任何一方的過度推崇,都可能導致消極的甚至災難性的後果(西方的中世紀,和中國的物質主義的長期泛濫,都是例子),隻有多元的發展,才可能孕育出最健康也最具競爭力的文化。
而就個人來說,我認為不管講究食色,還是探索知識或文化藝術,隻要讓自己愉快,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均屬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