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民間的孟子

引子

靳羽西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對她說:“你隻能當第一位登月球的人,因為沒有人會記得第二位。”

我們的很多孩子都是在爭第一的心態下考上北大清華,得以出人頭地的。

很多人恥為第二。

可是,第一隻有一人,總有第二第三第N個。皇帝隻有一個,太子隻有一個,因為恥為第二,宮廷中發生了多少自相殘殺的血案。

很不幸,“孔孟之道”,孟子排第二。和孔子相比,他總是一個配角,在享殿裏是這樣,在政治地位、學術地位上也是這樣。這第二也不是他爭來的,而是曆史形成的。

很幸運,孟子是第二,他沒有被官方捧得太高,所以他的形象被異化得較少,而沒有像孔子那樣,一副道貌岸然的神態。

與孔子相比,孟子毋寧說是民間的,這不僅指他的地位,更是指他的學說、思想。



2006年夏間,當我第一次走進孟府、孟廟的時候,覺得就像走進我們村一所大戶人家的宅院一樣,心裏是坦然的,完全沒有進入孔府、孔廟的那種壓迫感。這裏沒有雕梁畫棟,沒有琉璃碧瓦,當然更沒有遊人如織,甚至可以說很蕭條。有一些學生,有三三兩兩的遊客,都不是來朝拜的,而是來看望一個逝去多年的老爺子。

孟廟中檜柏森森,蒼鷺嘔呀,顯得古幽、仙逸。陪同參觀的文友孫繼泉說,自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孟廟改建,縣令手植三棵檜樹算起,這裏最古的樹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另有七百多年的“柏抱槐”和樹幹中空、可透明月的“洞槐望月”等奇觀;仙風道骨的灰鶴則是從上百華裏外的微山湖采食歸來,在此棲息的。有一年他酒後遊孟廟,發現地上有一隻受傷的蒼鷺,腿斷了,肯定是在飛行途中被饞鳥的人擊中的。這隻受傷的蒼鷺撥動了孫繼泉心底最溫柔的那根弦,同時讓他為自己殘忍的同胞而臉紅,竟不顧遊人怪異的眼神,一屁股坐在地上,摟著這隻蒼鷺,像摟著自家的兄弟一樣,嚎啕大哭。這一場麵被當天帶客人參觀的市文物旅遊局局長邵澤水碰上了,一時傳為笑談。

我更願意把它視為美談。正是從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孫繼泉的惻隱之心,替孟子擁有這樣的鄉黨而欣慰。

孟子的學說正是從善心、惻隱之心、不忍之心開始的。



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五十四歲的孟子來到齊國,拜見齊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對這位即位不久的國君,孟子是有好感的,因為他剛從一個大臣的口中聽到齊宣王的一個故事,說宣王坐在大堂上的時候,有人牽著一頭牛從堂下過,宣王問牽到哪裏去,回答說要殺掉,用它的血塗鍾。宣王不忍心看到牛痛楚的樣子,就說別殺牛了,換隻羊吧。

孟子肯定了宣王的不忍之心,然後開導說,你換一隻羊,羊也是要死的,你難道忍心看著它死嗎?你對禽獸這麽有愛心,可是為什麽不讓老百姓感受到你的恩德呢?如果讓你挾著泰山飛越北海,你說不能,那是真的不能;但如果讓你給老人折一段樹枝,你說不能,那是你不為,不是你不能。現在你沒有推恩於老百姓,不屬於讓你挾著泰山飛越北海之類,而屬於讓你給老人折一段樹枝之類,也就是說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為。

孟子理想的王道是什麽呢?很簡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實際上,就是把一份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擴而充之、推而廣之而已。

孟子從四十多歲開始,周遊任、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近20年,一直在推銷他的這套王道,可是有些滯銷。其間,他在齊國呆的時間最長,前後兩次。第一次到齊國,齊威王當政,他的老爸齊桓公當年創立的稷下學宮,此時依然人氣很旺,孟子也是慕名而來,但致力於爭霸中原的齊威王對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多大興趣,所以隻給孟子安排了一個賓師的虛職,孟子在這裏呆了兩年,無所施展,就離開齊國到宋國去了。孟子第二次到齊國的時候,換了齊宣王當政,從表麵上看,他對孟子相當重視,安排住高級賓館——雪宮,還給了一個卿大夫的高位,但其實是有職無權。比如,有一年,孟子的好朋友滕文公死了,齊宣王派他和寵臣王驩前往吊唁。從齊到滕的路途很遠,孟子和王驩朝夕相處,可是作為副使的王驩獨斷專行,惹得孟子很生氣,連一句話都不跟王驩說。

在梁、魯等國,情況也大致如此。國君表麵上待孟子很客氣,內心裏卻覺得他這一套迂闊而不實用。隻有宋、滕這樣的小國之君對孟子的學說感興趣,可是孟子又覺得國家太小,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樣看來,孟子的周遊列國,比當年的孔子還不如。孔子好歹做過三年的魯國大司寇,部分地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孟子一直是個不成功的說客角色。

有趣的是,雖然孟子的學說在國君那裏吃不開,但是他的身邊並不缺乏追隨者。門徒鼎盛時,後車數十乘,侍從數百人,這麽多人,光吃喝開銷就不是個小數目。好在那時像齊這樣的大國霸業已成,經濟實力雄厚,公款招待幾十上百上千個書生已經不在話下了,所以孟子沒有像孔子那樣厄於陳蔡,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經曆,相反,倒還有些收入。我們看到的記錄是,孟子第一次在齊國,因反感齊威王搞霸道不行王道,離開齊國,威王送他一百鎰(一鎰等於二十兩)黃金作為勞務費,他沒有接受;第二次要離開齊國時,齊宣王想給孟子一所大房子和萬鍾的俸祿以挽留他,孟子也拒絕了;在薛國,為買武器防身,接受了薛君送的五十鎰黃金;在宋國,接受國君送的七十鎰黃金作路費。這就是所謂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吧。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孟子十幾年的遊說生涯中,日子大體還過得去,沒有餓肚子的危險。

  三

為什麽國君不怎麽待見孟子,倒有那麽多的門人追隨他呢?

司馬遷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麵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是啊,天下大亂,不是你滅我,就是我滅你,當此之時,誰都希望先富國強兵,而孟子卻來一套義利之辯,說什麽不要談利,不要殺來殺去,要講仁義,做王的要與民同樂,要行王道,天下才能太平。道理倒是不錯,可是前提是對手也需講仁義。如果隻是你單方麵施行王道,而別人一直搞霸道,那麽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你。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商鞅、孫子、吳起、蘇秦、張儀等人比孟子更受國君青睞,就是必然的了。但孟子偏是一個直道而行的儒者,他堅信自己擁有真理,所以永不言放棄,甚至不惜以烏托邦的描述來誘導君主。比如,他先後以完全相同的語言,給梁惠王和梁襄王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是這兩個國王,前者要搞霸道,後者看上去沒有國君的樣子,對孟子苦口婆心的言說,一個也沒聽進去。

也許是周遊列國受到的冷遇太多了,孟子開始給自己找退路,於是提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主張,延伸開來,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修身養性的方法。這套學說的哲學基礎是性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可以為堯舜”。與孟子同時的告子不同意性善說,他認為人之初,分不清性善還是不善,善與惡是後天造成的;晚於孟子的荀子更明確提出性惡說。孟子很聰明,他不去論證這一命題是否成立,隻舉了一個小例子,“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因為小孩的眼睛最亮,所以足以證明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提出的性善說,並不是說人可以一勞永逸,後天不再需要努力,相反,更應加強自我修養。怎麽個修養法呢?一個是養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再具體一點,就是養夜氣。孟子注意到很多人在白天做著不道德的事情,他們的善心就像用斧子砍木頭一樣一天天被砍伐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夜間養氣,那麽這個人就和禽獸沒什麽差別了。第二是養心:“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養心莫善於寡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第三是愛人:“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經過這樣一番修煉,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什麽呢?仁義而已。“仁者無敵於天下”;“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老實說,這套學說所宣揚的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構成,它與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走向是完全一致的。治國時,固然需要商鞅、孫子、吳起、蘇秦、張儀等人那些好勇鬥狠、縱橫捭闔的方略,可是談到個人修養,如果還是那一套,就會為君子所不恥。這也就是所謂的內外有別。正是由於這個因素,孟子的學說在君王那裏吃不開,在士人君子那裏卻受到普遍歡迎,所以才有了那麽多追隨他的門人。



我們談民間的孟子,重點不在於他的性善說,而在於他的民本思想,他的民間立場,這正是他高於孔子的地方。

孔子是很自信的,他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的抱負更大,說:“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但是兩人麵對王時的表現是不同的:王如不接受孔子的主張,孔子不會與王據理力爭,而隻會對弟子發牢騷;孟子不然,他當麵讓王下不了台。

“王顧左右而言他”這個典故就發生在孟子身上。他先給齊宣王下了一個套,說有個大臣要去楚國旅遊,臨行前把自己的妻子托付給朋友,等他回來時,發現妻子挨凍受餓,問發生這種情況怎麽辦?宣王說:與他絕交。孟子接著問如果獄官不能管束自己的下屬,怎麽辦?宣王說:罷免他。孟子最後問如果四境之內治理得不好,怎麽辦呢?齊宣王聽了,這才“王顧左右而言他”。

齊宣王這個人很好玩,他一點都不虛偽,守著孟子,明確說自己有病,有什麽病呢?有好勇、好貨、好色之類的毛病。孟子也不虛偽,告訴宣王這是人之常情,但做一個王,就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樣才能長治久安。也許因為兩人都是性情中人,我們發現孟子有很多“狠話”都是對著齊宣王說的。比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有一次齊宣王問臣殺君可以嗎?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還有一次給齊宣王講貴戚之卿與異姓之卿的區別,孟子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複之不聽,則易位”,這是貴戚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複之不聽,則去”,這是異姓之卿。講這段話時,宣王嚇得臉色都變了,可是孟子一點都不避諱。這些話和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相輔相成,不說當時,就是在今天聽來,也有些駭人,簡直可以扣上犯上作亂、大逆不道之類的帽子。每讀這些話,我常擊節歎賞,覺得孟子在思想家這個頭銜之外,實在可以封一個雜文家的稱號。

總體而言,孔孟的王道都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為統治者服務的,但是在很多具體事情上,孟子善於換位思考,即站在民眾的立場看問題。比如,宋國的戴盈之問孟子,說古代的稅收標準是十一稅,即總收入的十分之一納稅,現在則高於這個標準,因為關稅和商品稅無法免除,準備先減輕一些,等明年國家財力雄厚了再實行十一稅,可以嗎?孟子說: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一隻雞,有人告訴他這不是君子之道,他回答說,那我減少一點,一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就不偷了。這和國家收稅不是同樣的道理嗎?知道稅收負擔重了,就趕緊停止,為什麽一定要等到來年呢?這和孔子一慣宣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愚民政策是大相徑庭的。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六十二歲的孟子結束自己的遊說生涯,從薛經魯返鄒。此後一直在鄒或鄒魯之間著述、講學。周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八十四歲高齡的孟子在鄒病逝。這一天是冬至日,按習俗老百姓應吃餃子賀冬,可是為了紀念孟子,當地老百姓廢止了這個節日,並延習至今。

孟子身後,遠沒有孔子那麽顯達。他先是在知識分子中得到推崇,後普及到民間,最後才得到朝廷的提倡。第一個發現孟子價值的是東漢的趙岐,他的《孟子注》開辟荒蕪,功不可泯,並始稱孟子為“亞聖”;之後是唐朝的韓愈,他說孟子“功不在禹下”;北宋在王安石建議下,《孟子》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南宋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成“四書”,成為曆代王朝欽定的必讀經典;明朝時《孟子》被正式列入《十三經》;清康熙撰寫《禦製孟廟碑記》,雍正分別為孟廟、孟府題寫匾額“守先待後”和

“七篇遺矩”,乾隆派遣官員致祭孟廟五次,親自到孟廟拈香行禮兩次……

反對的聲音也有。先是荀子、後是王充,他們反對的是孟子的性善說,這隻是學術上的爭論。真正的危機出現在明朝朱元璋時期,這就牽涉到政治了。一開始,朱元璋對孟子是有好感的。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走進白虎殿,見案上擺著《孟子》,就問大臣許存仁這書的主旨是什麽?許存仁回答說是勸國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賦。朱元璋聽了,感慨地說:孟子專講仁義,這很好,假如當時有個賢明的國君聽從孟子的學說,那麽天下豈不就定於一尊了嗎?可是到洪武五年,他讀到《孟子》中“草芥”、“寇仇”等句子時,不禁大怒,說這怎麽是一個臣子應該說的話呢?下令罷去孟子在廟中的配享,還下詔說誰敢反對,就以大不敬論處。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抗疏上奏,說:“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當時朝中大臣無不為錢唐的性命擔憂。朱元璋感佩他的真誠,沒有治他的罪,不久又恢複了孟子的配享,但還是組織文人班子刪節孟子,這才有了《孟子節文》,一共刪去八十八章,約一萬六千多字,其中孟子對齊宣王說的那些“狠話”無一幸免。對比《孟子》全本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多字,刪得可真夠狠的。

可是,曆史是不容篡改的。《孟子節文》今安在?徒增笑柄而已。相反,讀者如有興致,專研被刪節的文字,當會感覺孟子的形象尤顯高大,可稱頂天立地大丈夫也!

  六

讀其書,想見其人,孟子就是這麽一位。我歆羨他的浩然正氣,更佩服他的“犯上作亂”。走在孟廟、孟府,我一直在想,他的民間立場,與其平民出身是有著必然聯係的。我們現在掌握的情況是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一手拉扯大。為了給他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孟母三次遷居;為了激勵他學業有成,孟母曾經斷機教子。

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以便認識孟子更加豐富的人性側麵,於是我讀到了“孟子出妻”的掌故。孟子十九歲的時候,由母親做主,娶妻子田氏,兩人的感情生活是否甜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四年之後,即孟子二十三歲的時候,發生了他要休妻的事件。起因是孟子進入房間,看見自己的妻子兩腿分開,坐在那裏,一點也不雅觀。他出來就對母親說:“我媳婦沒教養,請老娘給我換一個吧。”母親問:“為什麽呀?”孟子就講了他看到的情況。母親說:“不是媳婦沒教養,是你沒教養。這麽個大熱天,媳婦穿得少點,你不敲門或者打個招呼就進去,看到了不雅的場麵,不怪你怪誰呀?”孟子聽了,深深地自責起來,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推想孟子的妻子絕對是個平民,教養肯定一般,孟子嫌妻子沒有坐相其實是個借口,也可能因為妻子長得不太好看,或者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總之,和他的理想婚姻有不小的差距。但孟子是個大孝子,他聽從母親的教誨,沒再和妻子鬧什麽別扭,兩人相伴一生,直到孟子八十二歲時,田氏才去世。

孟子還有一些好玩的故事。比如,有一次孟子準備去拜訪齊宣王,宣王派人以“有寒疾,不可以風”相推辭,讓孟子第二天臨朝辦公的時候再來見。孟子聽完來人的話,說:“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第二天,孟子真的沒去上朝,而是跑到東郭氏家吊孝去了。齊宣王見孟子沒上朝,就派人帶著醫生來看孟子。他的弟子孟仲子一邊以謊言搪塞使者,一邊派人告訴孟子趕緊去上朝。孟子聽到這個消息,就躲到景醜氏家過了一夜。景醜氏責備孟子說國王對你這麽敬重,你卻對國王大不敬,這是違背人倫的。孟子生氣地辯解說:“這是什麽話!齊國這麽大一個國家,沒有一個人跟國王講仁義之道,難道他們認為仁義是不美的東西嗎?不是這樣的,其實他們心裏在說咱們的國王是不足以與他談仁義之道的。你看,這才是真正的大不敬啊。像我孟子,不是堯舜之道我絕不向國王陳述,這麽說來,齊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敬重國王的了。”

讀著這些故事,我越發覺得孟子的和藹可親,對他的平民出身也更感興趣。由於這個緣故,在參觀完位於縣城的孟廟、孟府後,我執意要去孟子的出生地看一下。那時已是傍晚,我們驅車來到東鳧村,發現孟子故宅大門已鎖,從牆頭望進去,可見院內柏樹蓊蓊鬱鬱,同樣棲息著幾隻蒼鷺。院牆東麵是一條小溪,這符合吉宅近水的理念;高高的院牆上有一條很長的裂縫,像在訴說年久失修的窘況。這獨門獨院的孟宅,和孟廟、孟府比起來,要寒傖得多,但它滿足了我還原孟子的渴望。在這裏,我特別想和孟子的鄉親們聊一聊,正好,旁邊有一老農在幹農活,我們走上前去。
“老鄉,這就是孟子家吧?”

“是啊。”

“孟子真的出生在這個村嗎?”

“那還有假?孟子就是俺這村的人。”

“他的後代還有哪些人?”

“俺也說不好,反正這村裏絕大多數人都姓孟。”

這就夠了。“孟子就是俺這村的人”,聽這口吻,絕不像是在說聖人,而像是在說村裏一個尚健在的德高望重的長者似的。



寫到這裏,我們還要感謝孔子的一位後裔,他就是北宋年間的官員孔道輔。史籍記載,孟子死後與妻子合葬於四基山麓,但是由於他身後寂寞的時間太久,墳墓早已不知,荒蕪難辨。1200多年以後,即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知兗州時,到孟子老家尋訪,這才找到孟子墳墓,並於第二年建成孟廟,後來幾經遷徙,於公元1121年定址於鄒縣城南道左,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孟廟的位置。孔孟的後代以這樣一種形式延續了兩個世家的交情,實在讓人感慨係
之。

前麵說過,孟府、孟廟沒有雕梁畫棟,沒有琉璃碧瓦,那是因為在曆次擴建維修中,雖有朝廷撥款,但多數是地方官吏、士民主動捐資,協力而為。今址的孟廟,就是邑士徐紱和鄉人共同捐資遷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也是屬於民間的。

“我們村的”孟老爺子就講到這裏吧,如讀者有興趣,不妨先讀其書,再到鄒城去看看,你一定不會失望的,說不定也可以摟著一隻蒼鷺(不是受傷的),像摟著自家兄弟一樣傾訴衷腸呢。

作者:徐懷謙。

所有跟帖: 

試試看,能不能耐心的讀完這篇長文。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0:20:55

作者:徐懷謙。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4:20:56

可惜,自殺了,還沒真懂。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0:34:28

想要像孟子那樣修練,又擺托不了世俗的功利,還走火入魔。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3:36:31

這些讀書人,都被儒家思想給害了。 -storit- 給 storit 發送悄悄話 (53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2:02:52

是沒真懂儒家思想。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2:20:45

算不上什麽才氣,他學的就是這些東西。人如果總是想自我價值是要撞牆的 -by心言- 給 by心言 發送悄悄話 by心言 的博客首頁 (208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8:53:44

人沒有自我價值,因為自我本身就是一個幻覺。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9:51:24

當一個人放棄了追求自我價值,謙卑就是他了,此刻,真正的價值就在眼前了。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5/2012 postreply 19:53:07

的確如此,人的精神追求必然要經過這道坎。所以我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在人的精神層麵上完全是不入門的玩意兒,隻能用來討論欲望需求。 -玄野- 給 玄野 發送悄悄話 玄野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7/2012 postreply 08:44:09

你已經有了很深入的認識, 好! -miat42- 給 miat42 發送悄悄話 miat4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7/2012 postreply 08:57: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