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出在耶穌想表達自己悟道的這個境界,但語言有限,當時聽眾的文化程度更有限。耶穌知道“空”,“無為”這些終極的道,但這些小學文化都沒有的徒弟能聽的懂嗎?
不得已,耶穌采取了作比喻的方法,把自己說成是天父的兒子,基本上是采取天父的兒子的地位,希望徒弟們聽道。在托馬斯福音裏,他提醒了徒弟們,這個‘天父’和‘兒子’是可以賭咒的,但聖靈不可以賭咒。(托馬斯第44 條)。聖靈是什麽?就是佛說的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影的,不生不滅的存在(或非存在)。
問題就出在這些比喻上了,真理並沒有什麽‘父’‘子’的概念,這些是耶穌不得已的比喻,是一個指向真理的手指。但後來的教徒們停留在字麵理解,把指向真理的手指比喻,當成是不可賭咒的真理本身了。
隨著時間的推演,幾千年過去了,‘父’的比喻逐漸變成了獨神。這就是現代基督教誤解的基礎。
耶穌出於方便,把難以表達的真理,用人類可以接受的‘父’‘子’來比喻。這個方便,沒想到成為後代宗教矛盾的根基。
佛祖沒有提出‘父’和‘子’的比喻,原因是佛祖當成的徒弟很多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修道士,國王,文化人。這些修道士本來已經請心寡欲,但不得要領,沒法悟道,佛祖點醒了他們說,你們追求的境界本身都不存在,何必追求?要人們放棄無謂的追求。所以佛祖的教育方法一開始就切入要點:現實是既存在也非存在的,無對立的,等等。 試想一下,耶穌麵對的沒有文化的農民們,可能聽的懂這種切入要點的教導?
歸納為,宗教的差別,不可能來源於開創的聖者,而是來源於後代沒有開悟的學生。
我們從托馬斯福音13條看出,耶穌不要當MASTER,完全沒有創立宗教集團的意願。但目前基督教文化已經遍布全球,集團化,體製化了,耶穌如果看到這個,隻有感歎了。
對精神感興趣,可以看我的博克: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2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