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高考”是啥模樣

來源: 二野 2012-07-07 21:03: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656 bytes)
中國古代“高考”是啥模樣

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年度普通高考時間,祝考生們順利、成功!順便,寫點古代“高考”的文字,重溫舊夢。

科舉製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比現在的高考層次更高,考中了就能當官,現在考上也不過就是換來一紙文憑,還得找工作再就業。而在科舉之前,封建王朝挑選人才、官員的主要方式是“選舉”(舉賢),就是如“文革”期間的推薦上大學。很顯然,未經統考的選舉方式主觀因素太明顯,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公平的,朝裏無人莫想做官。科舉,流行的學術觀點是,出現於公元607年,到2007年,這一製度正好誕生了1400年。

翻一下帝王世係年表,公元607年的皇帝竟然是中國古代最為荒淫帝王之一楊廣,具體時間是大業三年。大家可能想不到吧,這位曆史評價頗低、罵名在外的皇帝竟然也做了一件好事情,而一下子就影響了此後的一千多年中國曆史。如果要說,是當了15年皇帝的楊廣對曆史有什麽貢獻,除了開鑿京杭大運河,大概也就是科舉製度了。如不少老三屆學生仍在懷念力主恢複高考的鄧小平一樣,想來古代無數的窮書生也應該感激這位荒淫帝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讓寒士們出人頭地,飛黃騰達,從此過上體麵的甚至妻妾成群的幸福生活,體驗到了“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快樂。

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出科舉選仕製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隋書•煬帝》記載,大業三年楊廣下了詔,詔文一開頭即稱,“天下之重,非獨治所安,帝王之功,豈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後,立政經邦,何嚐不選賢與能,收采幽滯。周稱多士,漢號得入,常想前風,載懷欽佇。朕負扆夙興,冕旒待旦,引領岩穀,置以周行,冀與群才共康庶績。”從楊廣這段“心裏話”來看,他根本不像是荒淫之君,倒如劉邦、李世民一般有為。從中可以分析出,楊廣謀得皇位之初,還是頗想有一番作為的,希望做一位立政經邦的“明君”。所以楊廣表示,“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球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並為眾多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曆史上頗負爭議、惟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清代史學家越翼考證,“自武後初試貢士於殿前,別其等第,門下例有奏狀,其居首者因日狀頭,亦日狀元。”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狀元之後二、三名分別是“榜眼”、“探花”。據統計,從大業三年科舉開考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止,共約出現過592位狀元。

如同現在考中狀元不容易一樣,古代的狀元更難考取。得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等三次考試,方有折此桂冠的機會。所以,古代的狀元多是貨真價實的滿腹經綸之士,絕對不是現代考試上出來的那種“考試型人才”,連皇帝也喜歡把女兒嫁給狀元郎呢,要招之為駙馬。

大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恢複“高考”後,很長時間內是全國萬萬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張卷子。古代的科舉一開始也是這樣,實行全國統考,多數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讀書郎在科舉場上,整體上顯然是考不過江、浙秀才的。後來出於公正、平衡和照顧起見,最後一輪的“總決賽”殿試,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題和考試時間,出現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明史•選舉》記載,“初製,禮闈取士,不分南北”。但“全國統一考試”的結果往往是南士(南方考生)討巧,錄取比例高,北士吃虧,甚至統統名落孫山。1397年洪武年間曾發生過一起“南北榜案”,因為錄取對象不平衡,朱元璋把主考官劉三吾流放到了邊疆,另一名主考官白信蹈、侍讀張信則被砍了頭,起因就是錄取的51人全是南士,北士無一人進榜。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閱卷,最後錄取的61人則又全是北士,首開了大明王朝分南、北取士的先河。

在隨後明成祖朱棣當政的永樂年間,科舉考試並沒有分出南北。朱棣死後,其長子朱高熾(仁宗)當了皇帝,錄取工作有了明顯變化,明確了南北二片各自的錄取人數和比例:30個錄取名額分配比例是,南士錄16人,北士錄14人。朱高熾死後,接班人朱瞻基(宣宗)正式將試卷分為南、北、中三卷,並成為定製,如果是100名,則南士取55名,北士取35名,中士取10名。

明時各片考生範圍分配如下:

南卷:應天及蘇、鬆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
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中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後來南北中三卷也有人說不公平,又合並成南北二卷,搞大平均,錄取人數南北各半。而且進行“擴招”,增加錄取人數。

一千多年間,因戰亂、政策原因,科舉不是年年都進行的,一般三年一舉,三月廷試。也曾出現過多次“恢複高考”的的現象。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後曾兩次恢複科舉考試。但因生源質量不行,“所取多後生少年,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寡”,遂暫停開考,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才恢複。

所以,大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恢複高考之舉是有曆史之鑒的。

科舉製度呈明顯的延續性,並不斷得到完善。唐科舉製度仿隋製,宋襲唐製,元隨宋製,明依元、宋製;自然,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是繼續了明製。而在考試科目上,以唐、宋二朝最為豐富和完備;規範、嚴格則明朝為最。

現在的高考分為文、理科,古代的科舉也分科,有文、武科之異。因此,有文狀元、武狀元之別。很明顯,文科考生主要要讀好“四書五經”這些傳統的聖賢書,否則很難金榜題名;而武科生,則要練好拳腳,功夫超人,沒有蓋世之本領,想取得好成績是很難想像的。據《狀元史話》一書作者蕭源錦先生考證,中國古代第一個武狀元名叫薛奕,出現在宋神宗趙頊的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有名的文狀元則太多了,如唐大詩人王維、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實業家張謇,都是狀元出身。宋奸相秦檜的後人秦大士,也曾通過科舉考中乾隆十七年“壬申科”狀元,如果當年進行“政審”,麻煩可能就大了。

以前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正是高溫時節。幾年前提前了一個月,改至現在六月份的七、八、九,相對就適宜一些,有利於考生的臨場發揮。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裏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這個季節顯然比目前的六月份要好多了,春光明媚見天子,春風得意馬蹄疾,心情應該更愉快一些。如果目前的高考能把時間移到春季,或是秋季,對於考生來說倒是莫大的幸事。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當然因考級別的不同,也有差異),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這樣的安排倒是挺人性化的,不像現在安排讓考人連軸轉,搞得精神高度緊張。

進入考場後,就不能出來了。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單獨隔開的狹小空間進行。白天沒有考完,晚上還可繼續做試題,不像現在120分鍾、150分鍾這樣分分必計較,給考生思考的時間太短。有的朝代,考生白天卷未能做完,晚上考官還發給照明用品。《明史•選舉二》記載:“試日入場,講問、代冒者有禁。晚未納卷,給燭三枝。”而在早期,曾一度出現過以交卷、出考場時間的先後定排名的事情,誰先做好誰得第一,顯然這做法是不公平的,也不科學。


圖: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考場“江南貢院”

但由於考試周期長,有些考生就利用此機會逛青樓、喝花酒,一些著名考場附近一般會妓院包圍。如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考場、位於南京夫子廟附近“江南貢院”,明、清時期四周妓院林立,每到開科取士年份,妓院生意格外興隆,前來應試的考生成了性文化的主要消費者。明末人餘懷所著的《板橋雜記》記載了當年的盛景:“舊院與貢院遙對,僅隔一河,原為才子佳人而設。逢秋風桂子之年,四方應試者畢集,結駟連騎,選色征歌,轉車子之喉,按陽阿之舞。院本之笙歌合奏,回舟之一水皆香,或邀旬日之歡,或訂百年之約。蒲桃架下,戲擲金錢;芍藥欄邊,閑拋玉馬,此平康之盛事,乃文戰之外篇。”

古代考生把逛青樓稱作“雅遊”,與妓女上床呼“品麗”,這與當時社會風氣和考生在年齡層次上的寬泛不無關係。古代,考生的年齡也是有相應的規定,但隻要你有能力有財力有決心,可以一直考到死,在唐朝即出現過70多歲的新科狀元。清末吳敬梓著撰的《儒林外史》中所記的範進,54歲時才考中秀才,後來得中進士,就是這麽回事情。那時,參加考試的一般都是已婚男子,不少已是孩子他爹,對於男女間的性愛並不陌生,也不會回避。不像現在的情況,考生們多是處子,少懂風月。在幾年前,參加高考的考生年齡仍是受到嚴格限製的,除在恢複高考後的兩年充許已婚者參加高考外,後來結婚者是不符合條件的,甚至上年畢業落榜的往屆生都曾被限製報名。古代在這方麵相對比較公平,給所有年齡段的學人以應試機會,考不上隻能怪自己沒有本事,運氣不濟。

但在男女性別上,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是要批判的,男女嚴重不平等,70歲的男人都可以應試,但即使是妙齡女子,有閉月羞花之貌,才高八鬥,有顯赫的家庭背景,都是禁止進入考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以致於曆史小說中出現了“女扮男妝中狀元”的藝術情節,實際上,這僅是假借文學手段的一種想像。但中國古代確實出過一位女狀元,而且是惟一的一位。她就是太平天國時期出現的“天朝女狀元”傅善祥,傅係金陵(今南京)女子。傅善祥是在由東王楊秀清主持、於在男科之前進行的一次女試中脫穎而出的。

古代科舉必考科目《四書五經》

古代科舉的考試模式和內容相對穩定,明、清“八股取士”延續了幾百年。不像現在的出卷老師,挖空心思弄點新的題型出來為難學生,賣弄自己的出題水平。《清史稿•選舉》記載,“有清科目取士,承明製用八股文。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謂意製義。”一千多年裏,這幾乎是不變的科舉考試大綱。

對於試卷的類型,各朝代差不多的。清《科場條例》說得很清楚:“故明舊製,首場試時文七篇;二場論、表各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當時,給事中龔鼎孳上疏,希望在題型上有點變化,“減時文二篇,於論、表、判外增詩,去策改奏疏。”但遭到了否決。

各朝所考科目總的變化也不大,但都很煩,題量很大。根據所選考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應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比現在的高考試卷表麵簡單,看似隻寫作文,實更複雜,是一考定終生。因為考題量大,時間長,時常會發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學子無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殺、懸梁而去。茲依《宋史•選舉•科目》,錄宋朝的的考試科目如下,看看古時考生都要考什麽、掌握什麽:

宋: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於尚書省。

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道,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凡《九經》,帖書一百二十帖,對墨義六十條。
凡《五經》,帖書八十帖,對墨義五十條。
凡《三禮》,對墨義九十條。
凡《三傳》,一百一十條。
凡《開元禮》,凡《三史》,各對三百條。
凡學究《毛詩》對墨義五十條,《論語》十條,《爾雅》、《孝經》共十條,《周易》、《尚書》條二十五條。
凡明法,對律令四十條,兼經並同《毛詩》之製。

如現代一樣,古代考生考試時也要保持卷麵整潔,不能在上麵做記號,答題時出現錯別字、塗改將影響成績,嚴重者試卷作廢,取消資格。以清朝為例外,考生除了在卷首寫上“姓名、籍貫、年貌、出身、三代、所習本經”等必須個人信息外,其它方麵則要小心再小心。“試卷題字錯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塗抹,染汙太甚,及首場藝起訖虛字相同,二場表失年號,三場策題訛寫,暨行交不避廟諱、禦名、至聖諱,以違式論,貼出。”

至於預防作弊,相關措施與現代一樣嚴格,有人甚至會因此丟腦袋。現代考場上不時可見到的“替考生”、夾帶紙條現象,古時也多,這是不允許的,哪一朝都有明文禁止,有時還會派軍人前去看守,查驗,維持考試秩序。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大畫家唐寅,就曾因從考官程敏政手裏買試題被人告發而遭斥遣,成為當時的一大科舉醜聞。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考試已成了一種經濟,有人專門做考生生意,研製作弊工具什麽的,古時也有這樣專發考試橫財的人,如製作易於帶進考場的微型書籍,就頗受考生歡迎,現存於世的都成了珍貴的文物。

學生家長和教育人士這些年在呼籲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願已喊了一千多年,自科舉取仕施行以後,學子們的負擔從來就沒有減掉過。古代的高考同樣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現在家長陪考、送考一樣,古時父母也是很盡心的,比現在的家長更在意,更重視,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惟一通道,是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徑,也是萬人擁擠的“獨木橋”。

考試本身就是一種負擔,如何減?除非廢掉競爭激烈的高考。考試是以學生掌握知識量的多少為基礎的,所以從古至今,凡學生都得博覽群書,專攻課業。在古代,學生光看書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書五經》這樣的經典給背出來、熟記於心方可,甚至某句話在某頁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個個都是書法家,毛筆字漂亮,但那是冬練三九,夏苦三伏,學習多年的成績啊,實比現代的學生要痛苦多了。看下麵一些朝代的學生必讀(必考)書目,就知道古代的學生負擔有多沉重了——

唐: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若中經二。通三經者,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皆兼通之。凡治《孝經》、《論語》共限一歲,《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各一歲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歲,《禮記》、《左氏傳》各三歲。學書,日紙一幅,間習時務策,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凡算學,《孫子》、《五曹》共限一歲,《九章》、《海島》共三歲,《張丘建》、《夏侯陽》各一歲,《周髀》、《五經算》共一歲,《綴術》四歲,《緝古》三歲,《記遺》、《三等數》皆兼習之。(《新唐史•選舉上》)

元:至正二十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製。設博士,通掌學事,分教三齋生員,講授經旨,是正音訓,上嚴教導之術,下考肄習之業。讀書必先《孝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元史•選舉一》)

明:所習自《四子》本經外,兼及劉向《說苑》及律令、書、數、《禦製大誥》。每月試經、書義各一道,詔、誥、表、策論、判、內科二道。每日習書二百餘字,以二王、智永、歐、虞、顏、柳諸帖為法。(《明史•選舉一》)

清:所習《四書》《五經》、《性理》、《通鑒》諸書,其兼通《十三經》、《二十一史》,博極群書者,隨資學所詣。日摹晉、唐名帖數百字,立日課冊,旬日呈請助教等批晰。朔、望呈堂查驗。(《清史稿•選舉一》)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