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客氣過獎了。不過這回把與朋友交流的意思,再寫一過,實有一個負擔。

柴玲前後之言,因不為大多數公眾受納,教中兄姊挺身幫她解釋,公眾有些乘機對柴玲個人和基督教整體,進行攻擊,反而都忽略了柴女士之初衷,希望中國成為一個有寬恕的社會。這對此怨氣衝天的氣鍋,實為一方清涼劑,可惜大家顧著爭,漂移離開了原意。

柴玲寬恕,說得不周延,是一事實,背後的認識,或有模糊,或有失誤,未足夠表達出教理和常理兩方麵都合格的意思,要改正,重新把握準確。但柴玲再算千錯萬錯,仍有非常正確的地方,動機之外,另一點道理的正確乃是她這寬恕的定位,是作為文化的,不完全是信仰。因不可能所有中國信主了才恕,即使有人是基督徒也未必做到真能恕。無論如何,恕必須有操作性,人人都可以做,是文化中一種自然的生活態度,這樣才不流於空談。

所以基督徒方麵,不能隻因福音的原故支持柴玲說恕,恕有基督精神啟發,信徒行之,也感染更多人也願同行,別人也恕,雖未必已是教徒。同時要承認,即使不是基督徒,也有能恕的可能。您說見很多人信主有寬恕,改變看似不能改變的現實,我也親見,蒙恩之人是如何也成了別人的祝福。不過不能說隻有基督徒才如此,宅心仁厚能恕者世非無別人。這點共赴努力的認識很重要,否則變隻是聖徒的屬靈操練,不能成為一種滲透性的文化,在更大的範圍,造福國人了。

其二是,去到像六四這件大事,已超出個人之恕的承擔,柴登高一呼得不到心想的反應是注定的,因為不是一人之說恕便成。恕在共公場域,多角度多層麵,比想像的複雜,要有成效,南非經驗有很多可取處。

關於信徒之恕,如何與世人德行之恕有一定範圍相通,可以互用?吾有一文曾說之。或回放供大家再想一想。恕的文化大業,需要更多人看見與承擔。

所有跟帖: 

謝謝鶴兄.您說的很前麵. -苗青青- 給 苗青青 發送悄悄話 苗青青 的博客首頁 (368 bytes) () 06/14/2012 postreply 23:36: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