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葉鵬飛:雛妓案的道德教訓

來源: 有言 2012-04-29 02:13:3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10 bytes)

● 葉鵬飛

得魚忘筌

正因為人性神秘難懂,所以才值得不斷地探索、反省,在對人性的缺陷有同情的理解之餘,警惕墮落的陷阱,向上提升。

雛妓案引發坊間熱議自是在所難免,有的指責媒體過度炒作新聞、有的質疑本地法令過度保護女性卻傷害男性權益、有的對該如何看待嫖妓行為針鋒相對……碰到如此爆炸性的醜聞,人們本能地對事件中的人物賦予“好人”、“壞人”的道德判斷。所有的討論都有積極意義,這是社會試圖從中學習,吸取教訓的良性反應。

  並非每一件重大社會新聞,最終都能讓人們取得共識,尤其在涉及道德判斷的時候——畢竟不同觀點的並存,是成熟市民社會的象征;現代化與環球化,導致“道術將為天下裂”,一定的道德困惑感,或許是健康的現象;可是如果人們因此產生道德混亂,無法從事件中總結教訓,卻也並不是太理想的結果。雛妓案到底帶來何種道德教訓呢?

  與任何值得深思的社會課題一樣,雛妓案爭議反映的是人性的複雜,以及該如何看待複雜的人性這個永恒且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當然,對事件的是非黑白必須拒絕采取模棱兩可的立場;但與此同時,也應該慎防把對問題的認識簡單化——現實往往總存在一大片灰色地帶,挑戰直覺式的道德判斷。

  中國傳統文化是個早熟的文化,當歐洲還處於迷信落後的黑暗時代,中國文明已經有了極高的人文成就,至少在肩負文化創造的士大夫階層,已經把知識的焦點集中在人而不是上帝,由此而產生的倫理學因而異常發達。但是,大量滲透入日常用語的道德詞匯,卻容易讓使用者對一切采取道德評判的態度。在雛妓案中持批評立場的人,相信都有受到這個因素的影響。

  相對的,歐洲文明在經曆啟蒙運動所開啟的現代化後,主軸是提倡人的解放,一切被神格化的權威——政治的、倫理的、知識的……都被當作桎梏人性的枷鎖一一打破。以“人”為中心的觀念,開始成為主流;對“人”的研究成為顯學;對“人性”的複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因而形成了對“人性”的不完美,抱有比較寬容的態度。

  例如,現代社會對兩性關係的態度,基本來自人的解放之後對人的自然欲望的理解,以及隨之而來的寬容。隻要看看“國家地理頻道”、“探索頻道”等西方電視台拍攝的關於自然界的紀錄片,就能明白他們如何看待“人的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無獨有偶,這也是著名西方政治哲學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58年經典巨著的書名。

  這些紀錄片的基本內容,都是通過對比動物界來解釋人的行為,比如雄性動物為了增加自己基因繁衍的概率,盡可能到處留種;雌性動物則出於照顧子女的需要,會忠於特定的性伴侶以獲得其信賴與保護。延伸開來,男人拈花惹草似乎是天性;女人重視與伴侶的感情也是天性。以此類推,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規則,就能可以用來理解人類社會許多自私自利的行為。

這些對比無疑能提供關於人性複雜麵的有力解釋,讓人不至於在麵對複雜課題時,急於用道德判斷取代對問題的了解。比如男人嫖妓,與其用道德律令完全否定,不如從生理、心理、病理學等方式去探索其作為一種“人的境況”存在的根源。在雛妓案爭議中對眾多涉案男子的同情,認為他們也是受害者的一方,無疑反映了這方麵的知識傳統。

  但是,這也可能陷入另一個對於人性認知的困境——過度強調其動物本能與衝動,可能導致對人的墮落顯得身不由己,好像人就永遠無法擺脫其動物本能的製約,理性地主宰自己的命運。作為生物,人固然有其動物性的一麵;可這也並非人性的全部。中文裏“禽獸不如”是個非常嚴厲的道德指責,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味著人究竟不全隻有動物性,在生理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的追求。在儒家看來,這個“幾希”的珍貴人性就是“仁”的道德感。唯有抓住這個“幾希”,人才有向上提升的可能。

  關鍵在於,在重視人性的道德感之餘,也不該忽略人性的動物本能,結合兩者,才是對“人的境況”比較全麵的把握。在雛妓案的爭議裏,同情嫖客的一方,反對的更多是批評者往涉案人身上貼道德標簽的做法。有博客就引甘地為例子來說明這點。

  “聖雄”甘地的曆史地位無可爭議,其“非暴力抗爭”的哲學,影響了世界許多草根運動,包括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但是,根據英國曆史學家亞當斯(Jad Adams)2010年出版的《甘地:赤裸裸的雄心》一書,主張簡樸生活、禁欲主義的甘地,晚年卻經常跟一些年輕性感的女人一起洗澡,也經常讓一個或幾個年輕女追隨者裸體陪他同睡一床。包括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內的許多甘地追隨者,都對其性癖好表示厭惡,但這一切並不影響甘地的曆史貢獻和評價。

  甘地的例子表明,人性確實是複雜難懂的,很難用單個的行為概括一個人的全部。雛妓案裏的涉嫌嫖客,不少都是有社會地位與成就的男人,他們或許在本身的專業領域裏因能力出眾而備受尊敬,在私生活裏也可能是慈父、孝子,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嫖雛妓的行為,並不能全麵說明這個人的一切。

  雛妓案也驗證了愛爾蘭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的名言:“除了誘惑,我什麽都能抗拒。”更突顯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與艱難度。“貪生怕死”是人性,“殺身成仁”又何嚐不是?變化氣質無疑重要,且功夫不進則退,但體認人性的不完滿並寬容待之,也能避免凡事采取道德高姿態,見樹失林的錯誤。正因為人性神秘難懂,所以才值得不斷地探索、反省,在對人性的缺陷有同情的理解之餘,警惕墮落的陷阱,向上提升。

(作者是本報評論員)

所有跟帖: 

葉先生時評一向推崇。但是這一篇讀來有些兒力有不迨之感:)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9/2012 postreply 02:18:14

需要回去補寫作課。還以為是從不知什麽外文翻譯過來的。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9/2012 postreply 07:01: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