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後代與八旗子弟(二)
玄野
二 紅色八旗子弟的誕生
以個人所得到的信息和判斷,我相信中國很多的老一輩革命者在金錢的誘惑麵前能站立得住,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主流是這樣。教化第一的中國教育傳統畢竟值得信賴。共和國以來的專注在物質建設上的教育理念就完全不同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紅小兵紅衛兵,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又秉持著什麽樣的道德理念呢?物欲洪水是家庭傳統無法阻擋的。家庭熏陶很重要,但是和整個社會環境的浸染和片麵幼稚的全民教育理念相比,猶如杯水車薪。家庭傳統中過分看重權錢的人,我們自然無法寄予任何希望。家風仁厚的,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其子女就會溫良恭儉讓了嗎?我的判斷是否定的。在老革命紅一代中,崇尚傳統道德的可能占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但是紅二代紅三代中,繼承這些傳統的人可能會銳減到絕對少數。一是教育和社會環境導致,另外是個人資質與佛性高低造成。
我在這方麵有深刻感觸。某些紅色家庭朋友具備一種特有的向外輻射的優越感與自信心。而同樣家庭出來的另外一些人,也具備才智與美貌,給人的感覺卻是謙遜甚至些許怯懦。給我打擊最大的是我的一個近親最近表達的人生哲學。他高調宣稱父母在鄰裏關係上太過屈辱忍讓,別人的要求一概無原則的滿足,自己的需要卻不敢跟人提起,簡直就是善惡不分。他認為在工作生活中必須認清弟兄和盟友,互相間要堅定地支持,而背後拆台的敵對者則需要一概抵製。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征兆,而這一征兆在二十年前已經被父母察覺。而社會影響的強大和個人的獨立性,已經不容父母左右他的人生哲學了。普通家庭如此,而中國高官家庭可能會走得更遠。共產主義以來中國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和經濟騰飛後各種欲望的誘惑,和中國改革過程中紅色後代與超級財富超級權勢之間的探囊取物般的超近距離,是衝垮道德宮殿的洪水。這一波接一波的衝擊,足令大批的革命後代淪為欲望和金錢的奴隸。
另一個曆史現象也更進一步強化了革命後代的個人優越感。吃小灶是大陸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的用語。這一詞匯來源於中共延安時期的分灶製度。在當年的物資極其匱乏的非常時期,中共根據人員的級別不同分出大中小灶夥食分級製度,曾經是十分成功的公有製分配製度。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軍隊爆發出來的震驚世界的戰鬥力是明證。本來,人的社會貢獻大小可以通過工資待遇等算清,但中共革命史中因經濟狀況的限製和意識形態的作用,導致公有分配成為達成最大戰鬥力的首選。
分灶製和日後各種同類的高官福利配給製度給中國高官子女造成了巨大的錯覺。那種超越芸芸眾生的優越感,幾乎被刻進革命後代的骨髓,成為他們頭腦中的天經地義。這些念頭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和對紅色往事的回憶中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樹立起來。網友透露,某著名作家曾作文敘述她的知青生涯,"文革中,母親的戰友的朋友 ---- 縣長親自推自行車送她到生產隊。"朋友的戰友的女兒下鄉,自己代為照顧一下,倒是中國傳統人情。而對這種事情的敘述是否有優越感和炫耀的潛意識呢?人間冷暖苦樂誰都無法擺脫,關鍵在於自己如何看待,如何在虛無的浮華榮耀中鍛造自己的靈魂。個人以為,在這種個人際遇和榮光之外,中國人民二十世紀的苦難曆史提供了不計其數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真情素材。文學家對宏大的事件視而不見,隻對自己的經曆如數家珍,到底是什麽原因?一部<活著>會打動所有國人的心,征服法國的影視界,卻被中宣部係統給封殺了。文藝界這樣吊詭的狀況,又如何期待一個繁榮的精神文明呢?南轅北轍而已。
還有充斥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軍大院文學,你會深深地感受到這些作家在價值取向上明顯不把軍大院與外界普通百姓放在同樣的層麵上看。這些知青文學中,那些遠在萬裏之外發生在數百年前的故事會成為知青們顯示文學修養和追求精神文明的象征,而作為他們下鄉生活大背景的農民卻隻能做反麵陪襯。中國農民的厚道持重毫無蹤影,勞苦大眾在困難中流露出的鋪天蓋地的感動上蒼的人性被視如無物。當精神文明被固定在地位身份和相貌穿戴上時,文學就已經死亡了。而這樣一個慘白毫無血色的文學現狀對民族風俗的塑造又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這些文學反過來作用到紅色後代與精英的身上時,無疑是強化了他們的優越與浮躁。於是,新的八旗子弟出現了。
全文參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201204/16131.html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