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老師!

來源: 悟空孫 2012-02-21 12:27: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50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悟空孫 ] 在 2012-02-21 18:01:2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懷念吾師李老師2012-02-21 11:16:57

 

 

 

商友敬——關於兒童讀經的逆耳之言 

記不得哪一天,收到一份郵件通知,到郵局取來一看,是一套《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共六冊,其中《大學?中庸?論語》一冊、《老子莊子選》一冊、《唐詩三百首》一冊、《孟子》一冊、《詩經》一冊,還有《易經》一冊。都是大字白話文,無注釋,更沒有“導讀文字”,卻有拚音,十六開本。署名“紹南文化傳播公司編訂”,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寄件人我不相識,收件人的名字是我,就老實不客氣地收下了,心想也許是讓我向老師和家長們推薦推薦。但我在讀完後反而認為:這種“經典”,兒童不宜讀。當然,我也要說一說反對的理由。

  據“出版說明”,香港有個南懷瑾主持的“國際文教基金會”,將台灣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誦讀經典”的“理念”介紹給大陸,非但“深受小朋友的喜愛”,而且“得到了眾多家長、教師和教育專家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已有近百萬兒童在誦讀經典中受益。”??照這樣說,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書中還專門介紹了王財貴的“基本理念摘要”,共十五條,我也不妨順著他的次序,一一說來:

  一、王財貴說:“‘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載的常理常道,其價值曆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係統皆有其永恒不變之經典作為源頭活水。‘經典’不僅構成民族之傳統,而且提供給全人類以無限之啟發。”

  這種對“經典”的讚美,並沒有說明這些“經典”的“經典性”或“權威性”到底是什麽以及它為什麽會有如此的“價值”?我寧可接受陳來教授的說法:“經典的神聖權威性不是先驗的決定的,而是在共同體的文化生活實踐中曆史地實現的,是在人與人、人與曆史的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在中國更是在文化交往和禮儀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經典之成為經典,在且僅在於群體之人皆視其為神聖的、有權威的、有意義的,在這個意義上,經典的性質並非取決於文本的本身,而取決於它在一共同體中實際被使用、被對待的角色和作用。”(《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他還在注中特別說明:“信眾群體的使用才是最根本的”。??我們無法想象,今日的中國人,尤其是兒童,都成為儒家的“信眾”,並且虔誠地“使用”這些“經典”。

 

  我們不妨將這六本書每本的第一句拿來看一看:“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莊子選》);“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唐詩三百首》)(按:這書印錯了,原書的第一首應是張九齡《感遇詩》中的“蘭葉春葳蕤”,它卻把張氏的另一首“孤鴻海上來”莫名其妙地加到前麵了??引者);“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易經》)??這些話,對今天的兒童來說,既讀不懂,又沒有用,它怎麽能成為“源頭活水”?《老子》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它們怎麽會變成“常理常道”?

  過去,“四書五經”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外乎有兩個原因:第一,它可以成為專製統治者的“理論依據”,至少可以充當“門麵話”;第二,它是所有想做官的讀書人晉升的階梯,要靠它來考科舉。清末民初的學者鄧實說得很透徹:“審吾黃民之風俗政教,自秦至今,所謂一君主治之天下而已。以故其製度文物,則君主之製度文物也;其人材學術,則君主之人材學術也;其曆史,則君主一人之曆史也;其宗教,則君主一人之宗教也。”如實為“古史”的六經,便“所記皆人主之事;其書全體,則以君為綱,以臣為目,而於民十不及一二。”(轉引自羅誌田著《國家與學術:清末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時至今日,“為君”和“為臣”這兩方麵的需要都沒有了,我們老百姓又讀它作甚呢?

  說得更徹底的是張中曉,他在《無夢樓隨筆》中說:“中國的古文化,不管它如何智慧和高超,歸根結底,沒有通過個人(即思維的自由)反思的心情,因此,對人是陌生的、僵硬的、死相的。”“中國人的理論、學術著作,讀來如一批命令,缺乏純真的樂趣(美學上的享受)。沒有精神參加進去,沒有精神(個性)的活動。或者是抄襲,或者是枯燥的理智,或是宮廷語言的堆積。而思想,卻需要普遍性和個人感情(風格)的結合。”(上海遠東出版社)

  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把老祖宗的“命令”拿來給今日的兒童讀,以顯示我們在“繼承文化遺產”了。本來,這些文化“經典”自有其價值,主要是史料的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祖先當時怎麽活、怎麽想、怎麽說、怎樣被命令。其中當然也有些是可以讓學生們讀讀的,如詩詞,如寓言,如小品文,也可以讓孩子看看孔夫子是怎樣教書的,孟夫子是怎樣說服(實際上說不服)君王的。關鍵是不能使它教條化、訓誡化,成為“一句頂一萬句”、“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的宗教經文。現在熱衷於讓兒童讀經的,除了港台的一些自命為“儒學繼承人”的人之外,還有一些則是丟失了別的信仰的“精神破落戶”,或是懶得獨立思考卻又想在教育圈子裏混下去的冬烘先生。

  二、王財貴說:“十三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既然如此,為什麽要讓他們記住這些“古人的命令”,而不是目前家庭生活的溫暖、父母的慈愛、學校生活的愉快、小朋友的友誼呢?

  既然如此,為什麽不讓他們學習最鮮活最生動的兒歌、童謠、童話、故事,而去學習佶屈聱牙的“四書五經”呢?

  難道自由自在地說和寫,無拘無束地感受和想象就是缺乏“文化素養”,非要被古人命令和訓誡一番,並且牢牢記住背出,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我認為:兒童的精神世界就是童心、童言、童真、童趣,他們應是在這樣的天地之中健康地成長,包括他們語言的習得與發展。他們之所以特別樂於接受兒童文學作品??兒歌、童話、故事等,就在於其中躍動著一顆顆童心,散發著童真和童趣。兒童有他自己的話語,這些話語雖幼稚卻真純,他們可以在生活交往中和閱讀中提煉自己的話語,漸漸地走向規範,走向成人化、社會化。所以,首先要保護“孩子自己的話”,然後才能通過交流,慢慢學會和熟悉“爸爸媽媽”,也就是成人的話語;行有餘力,才能接觸到古詩古文??“爺爺奶奶的話語”。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常識。現在我們偏要違背常識,先用完全無用又完全不懂的“四書五經”來灌輸給孩子,使他們既不能提煉和發展自己的話語,又不能用它來與父母、老師、社會交流,來習得普通社會生活的話語,這樣就堵塞了他們語言生長和發展的通道。一下子把他們從自己活潑生動、自然有趣的精神世界,強拉進僵硬死板、陳腐發黴的兩千多年前的精神世界,還要說它“不僅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而且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優雅人格的基礎”。這可真是荒謬絕倫!

  三、王財貴說:“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層,關鍵是給兒童背什麽。應該背一生可以受益的東西。現在‘死背’多了,將來才能‘活用’。”“該記憶的時候給他記憶,不該理解的時候不要強求理解,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則。不要錯用教育原理而扭曲了人性,浪費兒童的好時光。”

  誠然,兒童時代記憶力是最強的,兒時的記憶往往到老都不會忘卻,甚至如窖藏的好酒,越陳越香。但藏的如果並不是好酒,而是一瓶瓶死水呢?那就隻能越陳越臭了。“元亨利貞”之類的東西,我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輩子不會有用的,記住它浪費時間。《詩經》本是很好的民歌集,但是太古老了,記下三百首二千五百年前的民歌,在以後的生活中用得上的並不多。古人之所以記住它,是因為要在政治和外交的場合借這些詩句來“明誌”;今人使用它有一種可能,比如在求婚時向對方說一句“與子偕老”??但也不一定能使對方聽懂。

  所以,即使要讓我們的孩子接觸古代的經典,也不能一古腦強塞給他們,必須加以篩選。近現代學者已經做過許多篩選和解釋的工作,在古代的經典與今日的兒童之間搭建了很好的橋梁。今天,讀整本的《論語》,不如讀李長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讀整本的《孟子》,不如讀沈蘅仲先生注析的《孟子菁華》;讀清人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遠遠不如讀近人馬茂元先生的《唐詩選》;要孩子們了解《老子》、《莊子》,我看不妨從蔡誌忠的漫畫看起。

  “讀得早、記得住,現在‘死記’,將來可以‘活用’。”??這種說法是否可靠,我是十分懷疑的。這隻要拿最近幾十年的例子來看就可以明白了。四十年前,我們有過一次全民的讀經運動(當然,讀的不是“四書五經”),聲勢不可謂不盛,壓力不可謂不大,心不可謂不誠,氣不可謂不壯,甚至有“溶化在血液裏,落實在行動中”,“活學活用,立竿見影”之類的口號,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是有目共睹、記憶猶新的。以後呢?大家都看到了??時過境遷,煙消雲散,“事如春夢了無痕”。隻留下一條教訓:死讀是沒有用的!白白浪費許多人力物力,耽誤了大好時間,甚至延誤了改革開放、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有了以上的“沉痛教訓”,再來看王財貴下麵的話:“‘經典’,隻要從頭按照章節,一字一句讀下去背起來便是”;“不求理解,隻求熟讀,讀多了,他就會背;會背了,便成為他一生的智慧財富”……與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話語多麽相似!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名言:“我們不再受騙了”。

  在中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適度地讀一點古代的文化經典,是可以的。這正如帶他們到曆史博物館去參觀,到曆史古跡去遊覽,為他們打開曆史文化和智慧之門,使他們在與古代文化的接觸中增長知識,充分發展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用古代的“經典”來占據他的大腦,堵塞他的想象力,湮沒他的靈性;更不能使古代的典籍成為宗教的經咒,使之神秘化。

其實,把話說到底,有些人不過是要使今天的孩子“聽話”、“馴從”;將來能“盡忠”、“盡孝”。別的法子都使過了,沒有用。現在再用老法子“讀經”,我看還是沒有用。

所有跟帖: 

老師古文底子深厚,學識豐富,為人正直,桃李滿天下! -阿二- 給 阿二 發送悄悄話 阿二 的博客首頁 (45 bytes) () 02/21/2012 postreply 13:24: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