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轉載節錄)

來源: 真誠清淨平等覺 2012-02-04 12:22:4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71 bytes)

佛教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黃公元


現代教育在取得巨大進展與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弊端,麵臨一係列嚴峻的問題。麵對21世紀,現代教育應如何興利除弊,使之健康發展,是在整個世界都受到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改革中的中國現代教育來說,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並不輕鬆的話題。


教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則是一個內涵與外延甚為豐富而廣泛的複雜概念。教育的發展涉及到方方麵麵,全麵探討、深入分析是教育專家們的職責。但每一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發展關乎每一個人,所以關心教育發展也可以說是匹夫有責。每一個人對教育發展都會有他自己的認識與思考。末學不是教育專家,不過在學校工作,對教育狀況(主要是學校教育,也聯係到廣義教育)有點感性認識,頗有些感觸,對佛教文化亦頗有些興趣,雖然對兩者都是一知半解,但總感到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中有不少可供現代教育發展思考與借鑒的寶貴財富,可惜的是,尚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佛教文化的精髓有時甚至被視為迷信而在教育中受到無知的排斥。因此,末學不揣鄙陋在這裏從佛教文化與現代教育關係的角度鬥膽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無非是想拋磚引玉,祈能得到大家的關注,聽到行家的高論。


佛教本來是一種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教化,當代淨宗大德淨空法師將之稱為“幸福美滿的教育”。我國的佛教寺院原本是譯經演教、同學共修、造就僧才、教化眾生合一的辦道場所,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單位。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前,孜孜矻矻、樂而不疲地說法四十九年,以佛法的甘露滋潤眾生的心田,佛經就是他演教導眾的如實記錄,佛陀是最好的老師、最偉大的教育家。以後佛教逐步演變為一種宗教,而且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其教育、教化的基本功能未變。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來,曆代高僧大德,契理應機地逐步使之與華夏文化互相滲透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佛教雖然帶有了宗教的色彩,但作為一種正智正信正行、合理合法的宗教,佛陀教育始終是其基本內容、基本功能,使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獲得自由是其不變的基本目的。佛教教育的一些理念、原則及其長期積累的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供現代教育參與借鑒。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認識。崇尚科學、大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現代教育,較之以往的教育固然有許多進步,但決非十全十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教育也有不少偏差與弊病,有的還相當嚴重,甚至還可以說麵臨著危機。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教育基金會在1998年的一份報告中,有一部分即以“教育麵臨的危機”為醒目的標題。教育界、文化界、學術界、科技界與宗教界等許多有識之士也不斷在談論這一話題。不少人認為應努力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矯治現代教育的弊病。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蘊積著豐富的寶藏。末學以為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這樣說:佛教文化可補現代教育之偏。


現代教育最大最明顯的弊端是忽視了人之為人的教育,即人的心靈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忘失了教育的本質、宗旨與理想。用國際教育基金分的說法是教育的使命與道德價值脫節,忽視了人格教育。正因此,西方不少校園內外之道德腐敗現象,如酗酒、吸毒、性濫交、艾滋病、強奸、搶劫、暴力傷害、自殺等問題成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華人科學家李遠哲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學講演時談中國文化與教育時認為在教育的兩個層麵(“成人”與“成才”)的關係上,忽略“成人”的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隻有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教育才不會走入迷途(見1999年10月2日《明報》)。李先生主要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來反思與剖析這一問題,講得頗為精辟。儒家文化確實可為今天的教育發展提供極有價值的豐富營養。國際教育基金會等機構也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其實,除儒家文化外,佛教文化中也有不少這方麵的精彩內容可以發掘,遺憾的是似乎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類似於儒家的“成人”與“成才”的關係,佛教則有“成人”與“成佛”的關係。佛教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成佛,而基礎在於成人。若人都做不象,還談何成才、成佛?佛教修學的次第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佛菩薩是由人修成的,人乘是修學者發大乘心直趨成佛的始基,否則學佛成佛就成了空中樓閣。所以佛教教育非常重視切切實實地從修五戒十善做起,首先做一個心地慈悲、與人為善、誠實守信、敬業樂群、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的好人,反對好高騖遠、誇誇其談。佛陀專門為弟子講過《十善業道經》等,教導弟子勤修五戒十善,奠定修學的基礎。佛陀在《百喻經·三重樓喻》中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說明基礎的重要,空中樓閣這一成語即源於此。如果人都做不好,學佛成佛不就成了空中樓閣。佛陀自己即是人格高尚、智慧圓滿的覺者——覺悟了的人,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踐行者,是萬眾仰止的最偉大、最光輝的人生典範。曆代祖師大德也都是人品高尚、人格偉大的人間楷模,也都十分重視對弟子的人品人格教育與社會道德風化的教育,並有許多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近代佛教革新的旗手、佛學巨匠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大師一首名偈中有這樣兩句:完成在人格,人成則佛成。現代教育再也不能侈談、空談人的全麵發展了,過分重視知性(知識)教育而忽視德性(倫理道德、人品人格)教育,是難以擺脫現代教育麵臨的道德困境的。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善於吸取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的豐富營養,把人的心靈與道德教育、把人的全麵發展真正擺到現代教育的基礎與核心的地位,切切實實地落到實處。隻有在“成人”的基礎上“成才”,這樣的人才才是予人類福祉真正有益的人才,否則所謂的“人才”也可能成為禍害人類的惡魔。


現代教育另一痼疾是陷入應試教育的泥坑而難以自拔,考試的指揮棒使師生皆淪為應付考試的機器,扼殺了學人自由發展的生機與慧命。中國當今的教育中科舉的“幽靈”不散,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則很難在實踐中貫徹,統一的升學考試、模式化的試題、劃一的教材等不知浪費了多少人的寶貴時間,窒息了多少人的聰明才智與鮮活的創造力,更不要說人的般若智慧的開發了。佛教教育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敷演八萬四千法門,正是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機、依據不同的時節因緣,應病與藥、應機施教、善巧方便地導引眾生趨向菩提大道,培養出了迦葉、舍利弗、目鍵連、須菩提、阿難等一大批紹隆佛法的高足,度化了無量眾生。契理契機始終是佛教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在其演進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宗派與各種不同風格的教法,高僧大德輩出、佛門龍象迭現,教化了無量眾生,正是契理契機原則得以實施貫徹的具體體現與豐碩結果。佛法的教育與修學既是十分嚴格的,講求戒律與精進,又是非常生動活潑的,注意激發覺性與妙悟。尤其在禪師那裏,絕沒有千篇一律的教法,而是隨緣施設、觀機逗教,極為善巧方便、活潑灑脫,明眼的師父一旦發現弟子與己不契,即會觀察因緣讓弟子“轉學”(去其他禪師處參學)。佛教史上有許多這方麵的公案與佳話。這裏不乏值得現代教育借鑒參考的有益經驗,以克服當今教育中刻板僵化的做法,驅除科舉化的應試教育“幽靈”。如按現今教育中的某些製度與規定,在衣缽傳承問題上慧能是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神秀的(神秀大概也不會采取如此大度的姿態),中國佛教史上也可能沒有六祖慧能大師與禪宗寶典《壇經》了。五祖弘忍的慧眼固然令人敬佩,佛教教育的契理契機原則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保證。


現代教育湧出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為人們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提供了指導與方便,增強了人們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競爭力與適應性。但是緊張的學習與激烈的競爭,也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煩惱與焦慮。一方麵,外界的各種誘惑越來越多,導致內心的貪瞋癡三毒熾盛,另一方麵,激烈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競爭壓力,導致精神的緊張、抑鬱、痛苦以至失常。由此而引起的糾紛與衝突的現象也並不鮮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和諧遭到極大的破壞與損害。現今的教育可以教人掌握知識與技能,但無法有效地解決人的煩惱與痛苦,甚至還會增添人的煩惱與痛苦。而佛教文化中則有許多止息煩惱、消除痛苦的良方妙藥,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對於醫治人們的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質、調整與改善不良心態、融洽人際關係、最終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可以提供及為有益而有效的幫助。


佛教文化與現代教育互相促進、共同繁榮,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覺悟的全麵發展的新人,是人類麵向21世紀的共同期望。

 

(作者係浙江杭州師範學院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