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感(戴高樂)
戴高樂(1890-1970)是法國著名政治家,在其政治生涯中,有二次對法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戴高樂的父親是耶穌會學校的教師,所以他一直是一個天主教徒,這一點恐怕對他的影響非常之大,因為他一直是一個極有信念的人,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毫無懷疑,沒有猶豫。和同時代的那些著名政治家相比,相當突出,羅斯福,丘吉爾身上政客的氣味都很濃,至於斯大林,信念就是他自己。這一點戴高樂倒和希特勒相近,不過他從來沒有企圖獨裁,這一差別可是天壤之別。
戴高樂讀的是軍校,然後就是作為下級軍官參加一戰,能打而且非常英勇,在在著名的凡爾登戰役裏中彈,於是被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勳章,但他沒有死,而是醒來發現做了德國人的俘虜。
在戰俘營裏結識了圖哈切夫斯基,此人被認為是蘇聯紅軍最有才幹的軍事將領。這二個人一定很談得來,因為戴高樂是公認的卓越軍事家,是他最早提出把坦克集中使用,來進行大規模的突破和穿插。那時戴高樂還是小字輩,在法國沒人重視,而是德國人在二戰中加以不斷實施,那些著名的勝利,包括把法軍打敗,都是照著戴高樂的想法做的,真是絕妙的諷刺。
不過他比圖哈切夫斯基還是不知要幸運多少倍了,因為後者在大清洗中被斯大林槍斃,讓希特勒和德軍將領興高采烈。主要原因是圖哈切夫斯基是一個潔身自好的職業軍人,不懂得應該對斯大林投懷送抱,而斯大林在建立自己的權威的時候,對槍杆子極度敏感,要求有點高,不對他表忠心的人,就不放心而隻能除掉。
這一點好像和中國的一些曆史相似,在那種國家,那個時代,不懂政治是很危險的。
據某些曆史學家說,二戰開始的法國,隻有戴高樂指揮的那一部分部隊,對德國人進行了有效的抵抗。但沒有很大的作用,因為戰爭爆發的時候,他甚至連將軍都不是。
然後法國政府準備投降,你能想象戴高樂將軍會跟著投降嗎,絕對不可能。像他那樣對法蘭西民族充滿著自豪,充滿著信念的人,不可能投降,於是隻好先到了英國,後來在法屬殖民地,舉起了反抗納粹德國的大旗。
那時起來抵抗德國的法國人可不是戴高樂一個人,隻所以戴高樂成了公認的領袖,那是因為他搞政治還是比較內行的。其實美國人中意的是另一個法國將軍,但搞政治不是戴高樂的對手,於是被戴高樂請到一邊去了,考慮到那時候法國抵抗運動的軍隊能存在下去隻能依靠美國的援助,那位將軍是不是太差了一點,這就種下了他對美國人不滿種子,政治家對這種事情總是有記性的,戴高樂也是一個記性非常好的政治家。
如果戴高樂僅僅對美國人非常不滿的話,對丘吉爾就是極度厭惡了,如果讀了他的回憶錄,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最討厭的人就是丘吉爾,簡單地說:他認為丘吉爾是一個裝腔作勢的戲子,隻會在羅斯福麵前搖尾巴,討一點食物,既無才幹,又毫無政治眼光,根本不把歐洲,法國的利益當一回事。
細讀一下,就會發現他對斯大林還有幾句好話,而對丘吉爾為了照顧臉麵,有時候也說幾句好話,但那是為了後來更嚴厲的批評。當然,對於一個讓法蘭西民族受盡屈辱的希特勒就不是厭惡,而是刻骨的仇恨了。
從這裏可以大致看出他後來的外交政策。
當戴高樂成為法國總統時,提出了所謂的戴高樂主義,簡單一點說,歐洲是歐洲人地盤,不是美國的,當然更不是蘇聯的,對當時的冷戰格局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具體行動上,更是敢作敢為,把當時的世界大大地震驚一把。
他在冷戰高峰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隻保留政治組織資格,把北約總部,也就是美國人,趕出了法國。用中國人的話,他不想把歐洲綁在美國人的戰車上,不願意歐洲做冷戰的馬前卒和炮灰。他曾經二次否決英國參加歐盟,因為他認為英國是美國在歐洲的代言人,是特洛伊木馬。
他也不相信所謂共產主義國家是鐵板一塊,於是在西方大國中最早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他堅信中國遲早是會強大起來的,法國必須得早做準備,承認現實。
如果政治家得用政治遺產來衡量的話,他是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因為羅斯福和斯大林什麽東西現在都沒有留下,那個冷戰格局早就灰飛煙滅,蘇聯已經不存在了。至於英國的緊跟美國,那既不是丘吉爾的發明,也好像不是可以稱為遺產,能叫做主義的東西。
而隻有他,歐洲人的歐洲在今天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繼續發展,而且有十足的理由相信,這條路歐洲人會進一步走下去,除去一條,戴高樂的夢想在今天得到了實現。
然而也就是這一條最為遺憾,在這個統一的歐洲中,不是以法國為領導,現在是德國人說話更有人聽,而在按照很多人的理解,恐怕也包括戴高樂自己,統一,有自己獨立地位的歐洲是要以法國為主導的。
不過確實戴高樂早就有此預感。
按照戴高樂的辦法,戰敗後的德國,應該徹底地被肢解,因為二次大戰德國給歐洲帶來災禍實在是太大了,這裏麵很難說沒有了統一的德國,法國自然就能在歐洲取得支配地位的想法。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法國人的意見沒有地位,得由美國人說了算。而美國人由於冷戰,卻希望一個有力量的德國來抗衡蘇聯,然後再給予法國一個大國的地位來製約德國,歐洲戰後的格局就大致是這樣,沒有辦法,美國人有實力,而且好像並不希望歐洲能統一行動。
總的說來,英美對法國並不特別苛刻。中國在二戰後也以戰勝國的地位進了安理會,有了大國的地位。但是,中國人的政府並沒有投降,一直在對日本人進行異常艱苦的拚命死戰,至於汪精衛,本來就不是一把手,沒有實權。而且中國什麽都早,文明早,倒黴也早,別人都還在享受著夢幻般的和平的時候,中國人已經提前獨自被侵略,打了起來,別的國家都有點無動於衷,支持非常有限。
的確有些不怎麽公平,39年被定為二戰的開始,那是因為英法對德宣戰,為什麽歐洲就比中國要重要一些?其實二戰真正開始認真的大打是在美蘇參戰以後,那就應該在41年,中國也不怎麽有地位。
法國在二戰中怎麽都談不上光彩,因為代表法國的政府早就對德投降,戴高樂隻是一個可憐的流亡政府的首腦,開始是在倫敦,那當然是接受英國人讚助和保護。而蔣介石不是流亡政府的首腦,從來就沒有離開中國。我們當然可以說戴高樂在精神上代表了法國人,但在行為上,恐怕就有點言過其實,而戰爭又不能靠精神勝利的。
戴高樂好像從來就沒有從內心深處真正感謝過英美,在他看來法國的大國地位是曆史給的,毫無疑義。恐怕有些英美的政治家卻不這樣看,法國從某種角度上看是一個戰敗國,戴高樂是典型的忘恩負義。
政治家各為其國,不好指責。
戴高樂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退出阿爾及利亞,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
阿爾及利亞長期是法國殖民地,它可不是印度,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不好弄。提到迦太基我想大家就明白了,在三次布匿戰爭中,特別是出了一個軍事天才漢尼拔把羅馬人打得害了怕,弄得羅馬有些政治家早上醒來就是第一件事就是高喊:“必須毀滅迦太基!”
最後,“羅馬決定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放火燒掉了迦太基的城市,大火延燒了17天,灰燼有一米深。羅馬軍隊鏟開了這些灰燼並把鹽撒在這些上麵,讓植物無法在重生,並且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將所有居民找出殺死。”《維基百科》
法國在征服阿爾及利亞的時候就遇到了頑強地抵抗。花了幾十年才算大致平定。
要說戴高樂對海外殖民地沒有感情是說不過去的,在二戰時,他最艱苦的時候,是海外殖民地的那些法國人堅定地支持了他,才能讓他有了一支像樣的軍隊,他的流亡政府就是在阿爾及利亞建立的,最後才能凱旋般回到了法國。二戰一結束,阿爾及利亞人要求獨立,也就是戴高樂的法國政府毫不留情麵地加以鎮壓,一點都不念當地人也曾經在二戰時支持了他。
1958年,阿爾及利亞人發生了大暴動,當然是要求獨立,結束法國人的殖民統治。而法國人在那裏超過一百萬,許多人已經在那裏生活了幾代,完全把它當成了法國的一部分,它和法國的聯係非常緊密,我們所熟知的球星齊達內的父親就是來自於那裏的移民。
這一來就不得了,法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對立,甚至有內戰的危險,這好像並沒有誇大,因為有很多軍人絕不讚成放棄它,到最後甚至刺殺戴高樂。
在這個危險的關口,法國人又想起了已經下野隱居在家的戴高樂,指望他能重新讓法國人團結起來,度過這一難關。戴高樂就這樣又一次重新執政,走到了前台。
戴高樂倒是毫無猶豫地拿出了自己的辦法,很簡單,法國人撤出阿爾及利亞,讓其獨立。但是,軍人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很多並不打算聽從這個命令,他就又拿出了老辦法,直接向法國人,向士兵呼籲喊話。
於是在前線的士兵一天打開收音機,就又聽到了那個熟悉的聲音,就是這個聲音在二戰時不停地鼓勵著他們戰鬥,不過這一次卻是相反,要他們不要打了,好好回家。
這一下法軍鬥誌全無,想打的將領失去了基礎,隻好撤退回國。
這一決定顯示了戴高樂卓越的政治眼光,非殖民化是一個曆史潮流,不可阻擋。後來的發展完全證明了戴高樂的英明,因為正是法國人撤出了印度支那,美國人才接手越南,最後還是搞不定,灰溜溜地撤了出來。法國的實力遠不及美國,如果不放棄殖民主義,非得給拖垮不可。
但是在當時,卻有很多法國人並不支持戴高樂,特別是那些所謂阿爾及利亞的老兵,他們大多是法軍中下級軍官,在那裏浴血奮戰了多年,一些戰友就戰死和埋葬在那片土地,他們於心不甘,所有的怒火都朝著戴高樂,於是就有了刺殺的故事。
這些故事被新聞記者廣泛報道並寫成了小說,細節是否完全屬實卻是一個問號。但是,大的框架肯定屬實,那些話應該也是戴高樂說過,雖然我懷疑能否字字都無誤,但總的意思還是可信的。
這些細節是不會上正規史料的,因此如果有誰看到不同的地方,歡迎提出來,但這可能是你我看到的是不同記者寫的報道,希望大家把這當作故事看,而且是我好多年前看的,書又不在手邊,可能記憶出錯。
我之所以寫這個故事,是覺得從中可以看到戴高樂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那些老兵都是身經百戰,對打仗並不陌生,而且他們是一直在跟遊擊隊打,對伏擊可謂是輕車熟路,於是製定了一個計劃。更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一個關鍵人物的合作,就是戴高樂自己。
盡管這種刺殺已經發生過,情報部門知道肯定還會發生,或者說所有的人都知道還會有下一次,但是,戴高樂拒不修改他那十分有規律的行程。
他曾經公開地說,“這種拙劣的暗殺陰謀隻能是個“乏味的笑料””。就算是撇開他個人的那種頑固自尊心,他認為自己是堂堂正正的法國民選總統,代表著法蘭西這個偉大民族的形象,怎麽能偷偷摸摸,跟那些人一樣鬼鬼崇崇,成何體統!
寫到這裏,我確實對某些中國政治領袖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比如那個偉大領袖懷疑他的親密戰友要對他下手(我懷疑當真有這種行動),就變得神出鬼沒,和朝鮮那個偉大領袖有得一比。我知道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偉大領袖都是足智多謀,但我怎麽就覺得這種行為有些ws,缺乏戴高樂那一身凜然正氣。
那些人的計劃大致是這樣;在戴高樂下班回家的路上,上十個人用自動武器打伏擊,伏擊地點由於街道的原因車必須得減速。他們不能過早的亮出武器,那地點沒有電話亭,那時又沒有手機,於是隻有當戴高樂出發後,同夥打電話通知,在大約二百米開外的電話亭裏另一個同夥接到了電話,對他們發出暗號,然後他們拿出武器進入伏擊的陣地。
戴高樂非常合作,在差不多的時間出發了,看來這個計劃很可能成功。但是,這些人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那就是他們製定計劃的時候天黑得要晚一些,後果就是那人從電話亭裏出來後拚命揮舞著手中的報紙,這邊卻看不清楚,還在猶豫的時候,戴高樂的車子就已經開過來了,結果盡管他們在慌亂中射出了幾百發子彈,戴高樂的車多處中彈,車裏的人卻安然無事,戴高樂真是好運氣。
據說戴高樂的保鏢高喊要他趴下身去,因為戴高樂身材魁梧(1.95米),還有那個著名的大鼻子,目標實在是太顯眼,可他就是不願意低那個頭,隻是把太太按倒在自己的膝上,自己巋然不動,就這樣又一次經曆了槍林彈雨。
等到了安全的地方,戴高樂從車上下來,抖一抖身上的玻璃渣,用充滿輕蔑的口氣說:“我早就知道他們打不準。”
然後再伸出手來,把自己的夫人扶下車來。
這些人後來都被抓住,隻有領頭的一個上校被判死刑。很多人認為戴高樂會赦免此人,隻有他作為總統有這個權利。雖然戴高樂是打仗的出身,做政治家也不能心慈手軟,但他從來不是嗜血之人,畢竟這件事已經過去,法國應該重新團結起來,不要再去揭過去的老傷疤,一起往前走,這正好表明戴高樂的寬宏大量。
但是,戴高樂卻沒有,給出的理由就有意思了。他說:“他希望做一個英雄,我成全他。法國需要英雄。”
第二句不難理解,任何國家都需要英雄,法國哪裏能例外。第一句按照有些人的理解,是說:我不能完全赦免他,這是犯上作亂,軍人不能做這樣的事。那麽他就要在監獄裏慢慢地腐朽而死去。這人根本不怕死,他就是想要像一個英雄般去死,我滿足他的心願。
不過這人真是一條好漢,一點也沒有辜負戴高樂。據說他平平靜靜地走向刑場,像我們上下班一樣,然後就像小說,電影裏一樣,要求不要蒙上眼睛,像一個英雄那樣睜著眼睛迎接死亡。
戴高樂的政治生涯可謂坎坷,二戰後他二次下台,利利索索,一旦發現法國人不支持他了,就回家隱居,毫不戀位,表現了政客少有的自尊心。因為他的驕傲自大使他不能像丘吉爾,後者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我到現在不能懂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責“偉大民族呢”,還是說“偉大民族”有這種偏好,毫不迷信“偉大人物”,當然,我寧願是後者。
他卻始終相信法國人不跟他走了,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他的價值,他們終歸會清醒過來的,前一次不錯,但是等了漫長的12年,當國家陷於分裂的時候法國人才記起了他,後一次不知道,因為死亡找到了他。
他後一次隱居的時候,鄰居可以看到他表情憂鬱地獨自在外散步,這真是有一點奇怪,他怎麽不怕那些阿爾及利亞老兵來找他複仇。
戴高樂從來不缺的就是膽量,從一戰在前線,二戰率領那點可憐軍隊反抗德國那個龐然大物,就算是沒有美國人,我堅信他也會一直打下去,直到最後一兵一卒,自己再拿起武器,像一個英雄那樣戰死。因為他是一個極有信念的人,就算是命運不濟,也起碼給了法國一個英雄,法國需要英雄!
總的說來,一般認為戴高樂在國際事務中的眼光極為突出,處理國內的事情,特別是經濟就要差一些,這是他二次下台的原因。所以有評論家說:戴高樂生在法國是有點虧了,法國畢竟實力有限,如果他做了美國政治領袖,一定會做更多的事情。我想大致不錯,隻有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才能有更大的發言權。
不過戴高樂的想法說到底是對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法國人,曆史學家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原因非常簡單,統一,獨立的歐洲乃是他的思想和行為的結果,作為一個政治家,這份遺產應該使他心滿意足,曆史上有幾人能和他相比?
我最近看到法國前總統被判有罪,一個法國記者說到:法國總統裏麵,隻有戴高樂是清清白白的,不由記起曾經有另一位記者曾經說到,和戴高樂相比,有些法國總統比小醜強不了多少。
一般認為戴高樂生性嚴肅,不苟言笑,我發現真是不假,因為搜索他的相片,居然找不到一張笑的,隻有一張是在他的老年,略微有點微笑,可見如果他不是永遠那麽一本正經,會有魅力得多。
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喜歡他的大有人在,最典型的是說他自大自戀,完全聽不見不同意見,永遠是那一副代表法國的腔調,像在演戲,讓人厭煩。
在我看來,政治家其實都是演員,所謂大政治家一定是演技高超,不同在於:有人演的隻是自己,走火入魔,把觀眾也引上邪道;有人卻看清了曆史趨勢,和台下的人一起走進曆史舞台。
戴高樂肯定是個一流政治家,其內心世界有誰知道?所以說政界人士喜歡找演藝圈的小蜜,也許不是我們想得那般齷齪,隻是想學學藝,好繼續成長進步。
一般人說戴高樂都是充滿著讚譽之詞,偉人之類的話,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他也是一個政客,那些特點也一樣跑不脫。比如說,蓬皮杜是他極信任,而且能幹的心腹,鞍前馬後跟隨了多年。44年就是他辦公室的專員,1958年戴高樂再度出任總理,蓬皮杜任辦公廳主任。1961年作為戴高樂密使去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代表談判,最終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1962年出任總理。但在68年法國動亂的時候,戴高樂對他日漸不滿,主要認為他窺視自己這個總統位置過於急切,於是違背不撤換他的公開諾言,逼其辭職(政治家的諾言真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戴高樂辭職後,他當選為新的法國總統,據說戴高樂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連祝賀的話都不肯說,氣量是不是太小了一點。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中國,那麽多半就會是不同的版本了。
不過這倒是合情合理,政治家本來就是一群以政治利益結合到一起的人們,處於最高位置的領袖是不可能有什麽平等的朋友,毛澤東什麽時候有過朋友,是劉少奇,林彪,周恩來?
戴高樂的強硬,不妥協是非常出名的,有人說他天性好鬥,因此把丘吉爾弄得不停地頭大,甚至想把他搞掉(當然不是殺掉),但是法國人喜歡他,聽他的,隻好作罷。他的部隊隻有他能調得動,以不服從統一指揮而出名,幸虧他那點人作用不大,不然非得亂套不可。
關於這一點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他要是能變通一點,政治手腕圓滑一些,能為法國爭到更多的東西,二次決定戰後歐洲的重要會議,雅爾塔和波茨坦,他都被排斥在外,他實力小並且英美都不喜歡他這個刺頭;相反意見則認為,和英美相比,他那點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如果再不強硬,那還不是要被人欺負死了。
誰對誰錯,有誰能知道,當然,也可能都對。
不過我對他的英雄主義不以為然,從小的方麵,他不怕死,不怕刺殺,但這樣卻把別人也置於危險之中了;大的方麵,這個世界不是靠英雄拯救的,法國更不是靠的他這個英雄,就是沒有了他,二戰的結果不會有什麽不同,戰後的格局也不會有什麽大的變化。甚至獨立的歐洲一樣會有,那是人心所向,他不過是敏銳地提前看到了這個趨勢,加以推動。
不過總的說來,我還是挺佩服他的,大概是我很怕死,就佩服不怕死的硬漢。
然而,在戴高樂對他女兒安娜的態度,我們卻看到了這個出了名的硬漢的另一麵。
他的夫人在懷安娜的時候遭遇車禍,服用藥物而導致了安娜弱智。於是人們就看到了這個從來一本正經,自認為代表了偉大法蘭西形象的男人,為女兒唱歌跳舞,做出怪相來逗她發笑,他拒絕把安娜送到那種專門的機構,而是夫妻親自照顧,就是在他流亡海外極為艱難的時候也帶著安娜。戴高樂一生都是公職,不怎麽有錢,但他卻預支了稿費,為安娜設置基金,因為怕他們死在了安娜前麵。
但是安娜卻在20歲時因病而亡,據說安葬時,夫妻直到天黑都不願意離開,戴高樂最後說“走吧,現在她已經和別人一樣了。”因為他的夫人曾經說過安娜能和別的孩子一樣是他們夫妻的最大心願。
戴高樂的遺囑非常有名,是在1952年寫的,所以有“如果我死於別處”之說,科龍貝是他離開政壇隱居的一個小鎮(現在不算小),也死於那裏,戴高樂把它看成家鄉(他自己生於裏爾),曾經在他的書中生動地描寫了那裏美麗的景色,
“我希望在科龍貝教堂舉行我的葬禮。如果我死於別處,我的遺體務必運回家鄉,不必舉行任何公祭。我的墳墓必須是我女兒安娜安葬的地方,日後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裏,墓碑上隻寫:夏爾•戴高樂(1890 - ?)。
“葬禮要由我兒子、女兒和兒媳在我私人助手們的幫助下安排,儀式必須極其簡單。我不希望舉行國 葬,不要總統、部長、議會代表團和公共團體代表參加。隻有武裝部隊可以以其身份正式參加,但人數不必很多。不要樂隊吹奏,也不要軍號。不要在教堂或其他地 方發表演講,國會不要致悼詞,舉行葬禮時,除我的家庭成員、我的解放功勳團戰友和科龍貝市議會成員外,不要留別的位子。法國的男女同胞如果願意的話,可以 陪送我的遺體到達它的最後安息之地,以給我的身後遺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默默地把我的遺體送到墓地。
“我聲明,我事先拒絕接受給予我的任何稱號、晉升、榮譽、表彰和勳章,不論是法國的還是外國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項,將違背我的最後願望。”
認真細讀,這份遺囑實際隻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他堅持不進那些著名的公墓,而要留在安娜身邊,究竟是什麽使得戴高樂這個一生追求權勢,榮耀,偉業的典型政治家做出這個舉動?
也許是政治鬥爭過於險惡,他隻有在安娜麵前才能真正放鬆;也許他從來自認為強者,於是嗬護弱小安娜觸發他那種潛意識的本能?
他是一個天主教徒,應該是相信靈魂和天堂的,因此他還是願意死後繼續嗬護著他的寶貝女兒,其它的都是浮雲,他好像不怎麽看重。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讀史有感(戴高樂)
所有跟帖:
• 不簡單一個能放下的人。 -加州花坊- ♀ (0 bytes) () 01/19/2012 postreply 18:15:27
• 納粹德國占領法國後,真正在本土流血犧牲抵抗納粹的是法國共產黨遊擊隊。戰後法國 -為人父- ♂ (93 bytes) () 01/19/2012 postreply 21:01:21
• 看了一半,先頂!很喜歡這類貼子:) -雲緋紅- ♀ (0 bytes) () 01/19/2012 postreply 21: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