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曾看過一個電影,影片的女主角是小花。小花找哥,我也幫著找;小花淚流,我也流淚。電影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淚花也是流了一行又一行。淚花越流,這感情就越深,以至於割舍不掉。
後來,小花走了,到好萊塢去尋求更大的發展,我的淚眼也就跟到了好萊塢。小花在好萊塢混得一般般,沒有演大角色的機會,最後又離開好萊塢,到中國去發展。我最近就看過她與馮遠征聯合出演的《人到中年》,表演中規中矩。
近幾天,有人又提起85年春晚的一段風波,小花處在風波的中心。雖說我一直注意小花的消息,但這件事印象並不深,或許是對小花的負麵消息,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有選擇遺忘吧。為了彌補記憶的缺陷,專門找來當年的春晚錄像,看了一遍。在這個錄像裏,看到了馬三立、馬季、薑昆,看到了張瑜、王景愚,看到了趙忠祥、阿原,看到了宋世雄、郎平、張蓉芳,看到了張明敏,看到了朱時茂和陳佩斯,看到了趙長軍,……唯獨沒有看到小花!小花露臉的那部分被卡掉了。僅僅因為提到“中國”這個詞就犯忌了?錄像中很多人使用“中國”這個詞,怎麽都在那裏安然無恙呢?問題肯定不在這裏。
查了一下網,原來小花說的是“你們中國”。問題找到了,症結在讓人感到見外的“你們”,而不是“中國”這個詞。“我們”的小花,現在竟說“你們中國”!我們一直把小花看成是“我們”中的一員,可現在小花卻表露出置自身於“我們”之外的潛意識,這讓人情何以堪?因此有人當時就表示不滿,表示失望,都為自己曾經的一廂情願。
不管小花的原話具體是什麽,從說話的時間、地點、場合、內容來說,這四者之中至少有一處不合適,否則當時不會引起那麽大的反彈。套用一句用俗了的話來說,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錯誤的場合,說了不合適宜的話。
不管小花說過什麽話,不管觀眾有多大反應,都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有人舊事重提,說小花是因說了“中國”這個詞而受到責怪,就有點不顧當年的事實了。就連小花在自己的聲明辯解中,也是在說自己平常都不說“你們中國”這種詞語,那個場合更不會說“你們中國”,自己說的是“現代中國”。問題的焦點清楚了吧?網上傳來傳去的消息,常常模糊了焦點,轉移了視線。
小花,永遠是我們的小花,是永遠定格在噙著淚花的那個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