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個視頻,海歸的小姑娘求職者稱中國為“中國”,讓主持人張紹剛惱火了。他不僅教育這個女孩子這樣稱呼不好,要稱“我們這兒”,還胡說這女孩子眼裏有凶光。結果熱愛“我們這兒”的主持人勝利了,所有的招人企業都給這個稱中國為“中國”的女孩子關了燈。
一般來說,中國人有兩種原因不願意別人直呼其名,一個是太尊重了,比如自己的父母親,自己的爺爺奶奶,自己不願用名字稱呼他們。但對於別人用名字稱呼他們並不反感。另一種原因是太討厭了。比如林彪,批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叫他林禿子林賊解恨。孔丘也是。尊孔的時候都叫他孔夫子,批他的時候叫他孔老二,很少人直接叫他孔丘孔仲尼先生。
不過那都是對人而言,沒有人對國家直呼其名有意見。曆史上即使是封建王朝,也隻是將自己的國號前加個“大”字,比如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從來沒有要求自己的國民稱自己的國家要成“我們這兒”以表示尊敬。
張紹剛的愛國熱情不僅沒有傳統上的範例支持,就是要將“我們這兒”在現代生活中推廣開也是很困難的。網上的很多笑話就是其演繹結果。
剛看了中新網的一篇文章,題目是: “張紹剛為何對"中國"過敏? 源自深層文化抵禦意識”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1-17/3609338.shtml)。覺得其中的分析比較中肯。
說實話,中國人的文化抵禦情緒非常頑固。前不久胡總書記不是還號召要防止文化侵蝕嗎。
其實文化的範疇很廣,廣義來說,連科學都可歸結到裏麵去。小時候學幾何,老師用很大篇章給我們介紹“勾股弦”,說“勾三股四弦五”是咱們老祖宗多少年前就發明了的,幾何學的鼻祖是咱們中國人。當時野狼很自豪,想想也是,三千年前,還是奴隸社會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玩意了,厲害。
不過,後來才知道人家埃及人和希臘人4000年前就有勾股弦的公式了。而中國曆史記載的周公年代的“勾三股四弦五”不僅比人家遲,還隻是給出了“勾股弦”定理的一個特例。
造紙的發明也是一樣,它是中國宣傳的“四大發明”之一。前不久有個節目,介紹埃及金字塔的科考結果,也是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草質植物壓扁加工編製成紙狀物,然後在上麵寫字。而且這些粗燥的紙既然留到今天還沒腐爛。
中國的建築曆史也是一樣,我們常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的趙州橋拿出來,以顯示我們古代建築技術的高超。可要是比較比較,那個拱上加了兩個小孔的石橋就是和現存的希臘2000多年前的建築遺跡比起來也要遜色不少。
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接受我們近代落後,卻不能接受古代別人先進。似乎,我們中國人一直就是個文明最發達的地方,什麽都好,隻是近代被那些封建王朝搞壞了,才有了清末那時候被人隨便蹂躪的局麵。
似乎,我們隻要將我們傳統的東西重新撿起來,我們依舊能牛B。所以,我們要防止外來文化的侵入。
就像朝鮮一樣,我們要將西方所有的外來東西都擋在外麵。
不過,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要改革開放?何必向西方學?何必要搞股票? 何必要進世貿?
人說了,那個沒事,那是科學和經濟,我們要擋的是文化。
哈,文化。當一個西方商人來到中國,你要將他身上的文化色彩去掉。不然那文化就侵入了。你不許他穿西服,不許他帶西方音樂CD,不許他用刀叉吃飯。因為那都是西方外來文化。
剛從網山查了一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革命的進步的文化、科學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樣豐富的和諧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實踐中總是具體化為一係列文化方針政策。
這個應該是中國官方某宣傳資料裏的標準定義。不過,你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馬克思主義其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玩意兒沒有絲毫聯係。沒有這個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入,哪有現在的中國共產黨政權?
真要徹底地防止外來文化的侵入,是否也要將老馬這玩意而也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