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本·拉登 - 轉載

來源: 加州花坊 2011-05-02 05:45: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76 bytes)
再見了!本·拉登-轉載 2011-05-02 05:41:26
龍坡居士文章

“9.11” 快十年了,罪魁禍首終於被打死拉!看來美國特工們也是學習了老毛的“愚公移山”精神,堅持挖山不止,終於感動了上帝。

希望這對控製恐怖活動的進一步蔓延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奸笑


============================================
這是一篇國內大學生寫的文章,其中有關於“9.11”時國人的反應,貼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再見了!本·拉登》-- 文/令霸賢


這篇文章本來想等到今年的9月11日再寫,但生活總是充滿著意外,就像今天的災難那樣。在此首先向日本地震和雲南地震的遇難者致哀。

今天在網上看到很多國人對日本遭受的大地震和海嘯表現出極度的幸災樂禍,在萬分震驚之餘,我想到了9·11襲擊發生的那天。

十年前的9月11日,美國紐約的世貿中心在世人驚詫的目光中轟然倒地。而在萬裏之外的一個小學教室裏,通過電視目睹這一慘況的小學生們卻在歡呼雀躍。很不幸,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員。回想起來,場麵甚是恐怖,但更讓我感到恐懼的是老師也在講台上慶賀。那時候我讀六年級,麵臨著升學考試,老師肯打開教室裏的電視是很少有的事情,唯一能憶起的一次卻是為了幸災樂禍。
“美國人的大樓倒了好不好?”“好!”
“為什麽好?”
“美國人撞了我們的飛機。”
“美國人炸了我們的使館。”
“美國人不讓我們解吅放台灣。”
“美國人處處和我們作對!”
……

當時的狀況大體如此,閉眼回想,講台上下真是一派群魔亂舞的景象,其實那天哪裏的景象都差不多,人們都在以“報應”、“活該”等詞藻談論此事。隻有父親明確地告訴我“恐怖主義是必須受到譴責的!”聽了我的講述,父親對老師的十分憤怒,“為人師表怎能如此?還有一點師德嗎?”。父親從小就教育我要有同情之心,在苦難麵前沒有人是孤獨的,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父親的教誨將老師灌輸進我內心的本·拉登的幽靈驅逐。

雖然離紐約萬裏之遙,雙子塔倒地的煙塵卻也能在身邊感受得到。在美國紐約的一個親戚於動蕩中失業,還在暴跌的股市裏賠了很多錢。小區裏有一個大哥哥,他們家和我家關係很好,當時他們家正準備舉家移民美國,他為此沒有參加高考而是天天學英語,他的父母也辭去了工作,仿佛一家人的新人生就在眼前。然而因為9·11事吅件,美國政吅府收緊了移民政策,他們家沒能拿到簽證,至今也沒。他又不得不重新讀高三去參加高考,他的父母也隻好重新找工作,一家人就這麽在人生的道路上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

這些都發生在我的身邊,明確地提醒著我,沒有人能在苦難與罪惡中獨善其身。肯尼迪曾說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而“苦難與罪惡”難道是可以分割的?

因為襲吅擊美國,本·拉登成為了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仇恨教育與仇恨意識能讓很多國人將一個臭名昭著的恐怖大亨捧為英雄,卻完全無視了恐怖襲吅擊中慘死的2998個鮮活的生命,以及由此引發的兩場血流成河的戰爭,還有無數人陷入深淵的命運。

仇恨教育與仇恨意識讓人在充斥內心的仇恨之中喪失人性,喪失理性,激發獸欲,藐視道德、法律與人權,讓逃避社會責任者毫無負罪感。每次反日遊行過後,街頭的慘亂景象猶如世界末日,在仇恨指使下的打砸搶燒,讓人類幾千年來積澱下的人性、秩序、道德、法律蕩然無存。有一個開日本車的少女被兩眼冒紅光“愛國者”們圍堵,車身被塗滿汙言穢語,在大哭中苦苦求饒也不被仇恨蒙心的反吅日遊行者們放行。仇恨的危害顯而易見,在此我還要引用這段我已經引用多次的話:

“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民主的進程。”

今天在網上看到很多對日本遭遇天災而幸災樂禍的帖子,能發現他們對日本人仇恨的原因是六十年前的日本侵華戰爭。仇恨的理由非常荒謬,且不說昔日罪大惡極的戰犯們皆已在戰後的審判中被繩之以法,就算是日本在戰爭年代的那整整一代人,至今也已所剩不多,早已不是日本社會的主流。日本的符號早已由瘋狂的軍國主義和武士道,變成了風靡世界日本電器、汽車、電子遊戲和動漫,滴血的軍刀已幻化成哆啦A夢的口袋。

讓一個人去承擔上祖輩的罪責是非常荒謬的。根據家譜記載,本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福建,在清軍入關後逃難至瓊州。若本著某些誓與日本人不共戴天的仁兄們的邏輯,我應該怎麽去麵對我先祖的苦難?若祖仇不忘,那回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吅案、剃發易服,我必須不能與滿族人同一桌子吃飯了。還有蒙古滅宋後的大屠吅殺,張獻忠屠四川等等,若故仇舊恨不忘,那在與人共進餐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沿家譜細細考證一番?實乃荒唐至極!

仇恨教育與仇恨意識對任何人都沒好處,並且將會使人異化成工具,而這正是某些心懷不軌的統治者樂於看到的。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放大成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仇恨,將對一個群體的憎惡延續成對其子孫後代的仇恨,這是邪惡的統治者慣用的技倆,借此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仇恨者與被仇恨者皆為受害者。當邪惡的統治者需要煽動仇恨時,自然就會有人被劃為“敵人”。

土改運動時期,農村人口被分為雇農、貧農、中農、富農和地主,而後二者就被當作成了階級敵人。在宣傳機器的仇恨教育下,富農和地主在政治和經濟上被打倒,從肉體上被消滅。雖然打倒他們的貧下中農後來的命運更淒慘,但某些匪類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鞏固。毛吅澤東的“階級鬥爭”策略實乃煽動仇恨的經典案例。當紅衛兵們四處尋找階級敵人發泄自己被灌輸的仇恨時,“鬥爭哲學”的集大成者、“萬歲萬萬歲”的毛主席的統治地位誰還能動搖呢?階級鬥爭的對象不但是階級敵人,連同他們的子女卷入其中。君不見,當年那些“狗崽子”們的淒慘命運。遇羅克因一篇《出身論》而死於非命,獨吅裁者豈能容自己給人民灌輸的仇恨意識受到威脅?

統治者利用仇恨教育和仇恨意識來達到鞏固統治以及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在曆史上案例無數,並常與浩劫相伴隨。中世紀的教廷宣傳對猶太人的仇恨,當“一切都是猶太人的錯”的觀念大肆傳播時,上帝和教廷的偉大誰能質疑呢?後來納粹又故伎重演,戈培爾的宣傳機器將人們的怒火引至猶太人、共產主義者、同性戀者等等群體身上,元首的權威自然無人能撼動,這造就了二十世紀最悲慘的一幕。慈禧太後利用義和團對仇洋情緒來做與洋人談判的籌碼,結果引發庚子拳亂,無數無辜洋人、教民還有更多中國人死於非命,而八國聯軍入侵後,慈禧又殺拳匪以求和談。仇恨的怒火會燒痛他人,也會灼傷自己。

仇恨教育與仇恨意識是流毒深遠的狼奶,重則引發血雨腥風的浩劫,輕則也會讓人失去理智與人性,讓人固步自封。仇美情緒讓很多國人痛恨一切美國的東西,自然就包括由美國發揚光大的民吅主、自由、人權、法治等理念,這自然是既得利益的當權者十分喜聞樂見的。隻要通過宣傳機器為民眾多樹立幾個不共戴天的假想敵,“中國特色”的提法就會在某些人中非常有市場。很多國人充滿動機決定論的荒唐邏輯也與此有關,在仇美情緒的作用下,對他們而言,稱讚美國就是“漢奸”行為,大帽子往上扣而全然不理會其具體內容。理智蕩然無存。

9·11的煙塵已經散去近十年了,但很多人心中的本·拉登聖像依然鮮活。今天的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創傷也許會很快愈合,而那些幸災樂禍者心中仇恨的地震還要持續多久呢?讓我們一起向往一個人權、人道、人性、人味的世界,讓我們一起說:

“再見了!本·拉登。
再見了!仇恨。”

——2011年3月11日夜 於 中國·北京

所有跟帖: 

這篇說的不錯。。。 -不明則問- 給 不明則問 發送悄悄話 不明則問 的博客首頁 (157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08:25:27

同意。 -加州花坊- 給 加州花坊 發送悄悄話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10:37:27

說得好。謝謝花姐轉載。 -揮一揮手- 給 揮一揮手 發送悄悄話 揮一揮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16:13:14

年輕人的想法令我們思索:明天是有希望的。 -醜女的天空- 給 醜女的天空 發送悄悄話 醜女的天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16:58:53

真的還是假的啊?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448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20:36:19

2001年,難道教室裏不可以有電視?這不會是在村裏發生的事。 -加州花坊- 給 加州花坊 發送悄悄話 加州花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22:20:18

2001年,中國哪所小學教室配有電視?請舉出一個例子. -wxcfan123- 給 wxcfan123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3/2011 postreply 07:00:09

回複:真有明白人!不跟著「沉痛悼念拉登同誌」 -吮露鶴- 給 吮露鶴 發送悄悄話 吮露鶴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2/2011 postreply 21:16: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