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品變成凶手 (Making a killing on food)
約翰 • 維達報道,來源:www.guardian.co.uk/ 2011年3月31日
經濟學家們發現了令人擔憂的情況,銀行業等開始打食品的主意並從中牟利,為全世界製造了麻煩。
三年前,馬拉維西部的小鎮崗比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饑餓。這並不是一兩頓不吃東西而感到的饑餓,而是因數星期沒有進食而產生的折磨人的深度饑餓。
奇怪的是,那兒並沒有旱情,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但是玉米與大米之類的主食價格在幾個月內翻 了一倍,原因不明。沒有證據表明當地商人正在囤積糧食。在其他100個發展中國家都發生過相同的事件。當地政府不得不大力增加對主食的補貼。
現在知道是銀行、對衝基金和金融家們的投機行為導致了糧食價格的搖擺不定並出現膨脹。從而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的災難。
食品價格的適度投機買賣行為曆來有之,甚至頗受歡迎,其傳統流程是這樣的:農民甲為了躲避氣候或其他方麵的風險,於是采取“套購”或同意將收成提前 出售給商人乙。這些舉措都可以保證一定的收入,而且也讓他有能力提前計劃這一年的勞動,甚至增加投入,而商人乙也會因此獲利更多。收成不好的時候,農民甲 仍會有較好的收入,而在收成好的年份,商人乙更加受益。
當“套購”的過程受到嚴格規範時,成效顯著。在實際的全球市場上實際食品價格由實際的供需關係決定。
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英美的銀行、對衝基金與支持自由市場的政客們極力遊說,之後商品市場的規範就完全被廢棄了。買賣食品的合同被轉變成任意商人都可以買賣的“衍生工具”,這些商人可以跟農業毫無關聯。於是,一個全新的、虛擬的“食品投機”市場誕生了。可可製品、果汁、糖、糧食、肉類與咖啡等,都成為了全球性的商品。
馬斯特斯稱現在的市場已經被投資銀行給嚴重扭曲了,當市場投機率達到70%至80%時,波動幅度加大。泡沫將會破滅,與華爾街所有的熱門商品一樣終將以悲劇收場。。”
紐約的戰略投資集團主席希爾達·奧喬亞-布利耶博格也認為投機性食品市場廣泛存在,她估計商品期貨的投機性需求使得農產品期貨從2008以來增長了40%至80%。”
投機行為並不僅止於糧食。去年,倫敦的對衝基金阿瑪加洛購買了240,000噸可可豆,占世界總儲量的7%還多,將巧克力的價格抬升到33年來的最高值。同時,咖啡的價格在三天內就暴漲了20%。
奧利維爾·德舒特,聯合國食品權力事務特別報告員,堅信投機者們推動了價格的浮動。“小麥、玉米和大米的價格漲幅驚人;但是這並不是由儲備量少或糧食減產造成的。
倫敦的世界發展運動主任黛博拉·多恩說道:“當銀行拿食品當作賭注,就使之成為殺人工具,導致人們死於饑餓。”
六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依舊以立場含混的外交辭令聲稱:“在某些商品的實際供需變化之外,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也有可能引發價格上漲。”
“沒有辦法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我們有房地產泡沫、有信貸危機,商品市場是另一個貿易商們爭奪利潤豐厚的領域。但這是個敏感的話題,有的國家直接從這些市場直接購買糧食。正如我的一個朋友所說,‘富人的證券化資產,要了窮人的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