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尖酸刻薄”與“救救孩子”

“尖酸刻薄”,大約就是中國人普遍對魯迅的詮解了。可就是這個“尖酸刻薄”的魯迅,卻是中國文人中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個喊出了“救救孩子”的人。

中國文化講了幾千年的“仁義”,看來似乎是很講究“善良”的了。“仁”字,還是由“二人”組成,即“善良”必定是發生在兩人之間*,即是要善待他人之意。可惜不幸的是,這“兩人”之中是絕沒有孩子的。兒童是被中國人徹底忽略了的“人”,在必要時,還可以埋掉,以為長輩節省口糧(“郭巨埋兒”)。由此魯迅才奮起反擊,高呼“吃人”和“救救孩子”。

任何一個社會,都由強勢與弱勢組成。孩子,婦女,都是天生的弱勢,男人,成人,當權者,都是強勢。大凡強者之所以強,是因為遇強不弱,遇弱不強。真的強者,敢於挑戰強勢,更能保護弱者。而在我們幾千年的傳統中,恰恰與這個規律背道而馳。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遇弱逞強,遇強示弱:在有權勢的一方麵前規規矩矩,對無力反抗的婦女和孩子們,卻顯示了方方麵麵的威風。

中國兒童,也許就是這個傳統的最大受害者了。從“孫子”成為“奴才”的代名詞這個中國的民間習語就可以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人格地位。在孝道的保護下,家長們對兒童進行了幾千年的世世代代地從行為到意誌徹底剝奪,而對社會的強勢(長輩,當權者等等),中國人卻是極盡妥協,極盡中庸之道和“仁義”之事。

也正因為習慣了這個“欺軟怕硬“的傳統,好多中國人才完全讀不懂魯迅:一方麵對魯迅的真正的“強大”感到陌生,不習慣,甚至害怕和厭惡,而另一方麵,又對魯迅的仁愛 - 一種對生命的天然的熱情,對兒童天然的保護心態 - 視而不見。

 

 

*參見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也說“把孩子培養成普通人”
  • “虎媽”非虎媽,人不如獸
  • “善良”的弱者
  • 父母對兒女的責任(權力)究竟有多大 – 從一個邏輯問題的爭論想到的
  • 隻言片語:成熟與成見
  • 所有跟帖: 

    我怎麽覺得現在中國孩子享有極高的地位呢? -Bornin1974- 給 Bornin1974 發送悄悄話 (85 bytes) () 03/22/2011 postreply 11:48:48

    說得真好。也非常喜歡狂人日記。 -xingfu^- 給 xingfu^ 發送悄悄話 xingfu^ 的博客首頁 (218 bytes) () 03/22/2011 postreply 13:39:19

    說得真好。^^ -xingfu^- 給 xingfu^ 發送悄悄話 xingfu^ 的博客首頁 (214 bytes) () 03/22/2011 postreply 13:41: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