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茶話:“杜撰”的人和故事

   


     “杜撰”,顧名思義,就是姓杜的人寫的東西。而“杜撰” 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是無中生有的意思。那麽,姓杜的人寫的東西怎麽就成了臆造的代名詞呢?這個姓杜的人又是誰呢?這裏頭有個故事。


 


      話說唐朝第二代中央領導人唐太宗為了創建大唐和諧社會,大力提倡“宗教發展觀”,弘揚佛教和道教。而且,把道教定為國教,並拉出了老子李耳為道教教主,尊為太上老君。因此,唐朝時除了佛教盛行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大詩人李白(道)、杜甫(儒)、王維(佛)的作品風格,就很好地體現了唐代儒、釋、道的“三足鼎立”和對文化的影響。


 


      對唐朝道教發展有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中,有兩個國家級的頂尖領軍人物。一個是晚唐的呂純陽呂大師,另一個是唐末的杜光庭杜大師。呂大師大家都不陌生,他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在山洞棲歇,故號“洞賓”(呂洞賓)。他吸收了佛家(禪宗)和儒家的修養長處,創建了以丹道修煉的中心體係,並使道家學術思想流傳到民間社會,乃至亞洲各地。By the way, 呂大師不光道學深厚,詩詞功底也不淺,《全唐詩》還收錄他的不少詩作呢(共四卷,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到第十二函第六冊去讀一讀)。


 


      杜大師是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少年習儒,高考九次,都名落孫山,於是就到天台山修道。唐僖宗時,屢次被召至京,封為麟德殿文章應製。黃巢之亂時,隨唐僖宗入蜀避戰亂,後留成都,隱居青城山白雲溪,卒後葬青城山。


 


杜大師對道教教義、經典、教史、史實、道教法術等多有研究,有規總道教科範儀軌,對金籙、黃籙、玉籙大齋醮法,對設壇立儀等規則,頗有建樹。有文這才,詩文尤佳,有集流傳於世。終身注釋、整理道教經文,是唐末五代時期道教學術集大成者。


 


杜光庭在西蜀時,力排佛學,弘揚道教。他除了收集道術的遺書外,還偽造了很多的道書,尤喜編撰神話故事闡揚道教,如《靈異記》、《神仙感遇記》、《墉城集仙記》等,所以被後人稱為“杜撰”。


關於“杜撰” 來曆的另一個說法是北宋“三豪”(詩豪石曼卿、詞豪歐陽修、歌豪杜默)中的杜默。據說杜默為詩多不合律,故被稱為“杜撰”。對這個說法,漁樵子以為有待推敲。首先,詩詞不合律,最多是不及格,與“憑空臆造”的意義相去甚遠;其次,“撰”字通常指寫作文章等長篇的文字,很少有用“撰”字來形容詩詞寫作的。當然,這是我的一孔之見。祝諸君春日愉快!


     (西元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草於馬裏蘭州日耳曼鎮公寓)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