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稱在位於天安門廣場上國家博物館的北門樹立起一尊至高9.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麵相祥和而極有尊嚴,且在左身佩戴有一枚尚方寶劍。如同圖騰是精神與信仰的一種符號一樣,塑像則是一種意義與寄托的象征。
縱觀中國的近代史,其主旋律之一就是“革命”二字。首先是孫中山與國民黨領導的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推翻了滿清而建立了民國。接著是毛澤東與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國民黨而建立了新中國。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也可以說是一種亞革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的目的是推翻過去的傳統,建立一個新的體係,因此所有革命的性質都是反傳統的。現在請回孔子,與毛澤東像和孫中山像同時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表明了在尊重革命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傳統的尊重和推崇,正式確立傳統在中國文化與社會中的地位。同時也預示了以革命為主題思想的社會將正式告一段落,而開始一個以和諧為宗旨與形態的社會的開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改革開放之初到本世紀初的近三十年中,中國在國家建設上,其主要目的與精力是搞經濟建設,現在在經濟達到了一定基礎之後,開始提倡上層建築與社會建設。當然上層建築與社會建設離不開文化的建設,因此孔子的出現,表明了政府在今後的社會建設中將更加注重文化這個軟實力的建設。
從國際上來看,當今世界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是中國的崛起。中國今後要引領世界,必須要給未來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世界提供一套全新的價值體係和思想體係。近年來,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逐漸建立孔子學院,建立孔子學會等,現在孔子像在天安門的出現,預示在未來的新的世界裏,中國提倡的將是一種德化的思想。本人認為,相對於目前的由美國等西方國家提倡的人權自由民主的思想理念來講,這將是一種進步。因為這種非政治化的價值體現更接近人本,這能使人類在更深的一個層次上在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與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的關係。
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在革命與傳統這兩條路線上切換前行。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正統與傳統。因此每當革命成為社會的主題後,孔子總是要被打倒的,而在盛世確立之後,孔子的思想都會被提倡而得到尊崇。因此孔子的起落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各個時代的孔子是不一樣的,漢代的孔子,唐宋的孔子,以及明清的孔子,是有他們不同的時代的特征的。因此,當代的孔子應該是個什麽樣的孔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雖然現在孔子的銅像已經樹立起來了,但在我們的社會中需要樹立一個什麽樣的孔子,在我們的文化體係與價值體係中需要樹立一個什麽樣孔子,還需要更深入的構思,還需要很多的精雕細琢。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