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故事(絕情)三
從母親和舅舅的故事中我能看到一些東西。
在小的方麵,密切關係,相愛的親人,一旦反目,往往更難以愈合。愛的越深,彼此的期望就越大,那麽鬧起來反作用自然就更大,其結果就更難以收拾。
在大的方麵,能看到那個傳統的社會已經分崩離析,就像林肯所說,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一般人認為那是國家。但我認為林肯說的不僅是指實際的東西,因為國家的分裂後麵必然有思想觀念的分裂,南北戰爭的原因是對奴隸製南北雙方不同的態度,那是更根本的原因。
光是兩個強人各拉起一幫人爭權奪利,那可以在利益前提下達到妥協,這在曆史多得很。但如果是思想觀念上的水火不容,那就麻煩大了,人的思想,生活方式是難以改變,就要爭個你死我活,不能妥協,一方得完全壓倒另一方,得那些人死掉才能最終平息下來。
所以一個國家最怕的就是思想上的裂開,而不能妥協,那就一定是戰亂,動亂,老百姓一定會受苦受難,國家就自然危險。
可以說,母親那一套新東西是代表了不可抗拒的潮流,年輕人永遠是對的,這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如果用緩和一點的方式,雙方都妥協一點,悲劇就不會發生,他們畢竟是最親的親人,舅舅對母親既是哥哥又是父親。
但母親不會,她依舊非常激烈,內心估計也很痛苦,這個陰影她一生都無法擺脫,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錯,所以隻能這樣做。
但這個世界上真正有所謂的絕對對錯嗎?我根本就不這樣認為。
我前麵寫了不少關於哲學東西,其實想講的就隻有一件事,所謂真理是一個我們永遠無法觸及的東西,所以說有或則無就都沒有什麽意思了。既然我們到不了絕對的真理,何以知道絕對的對錯。
我想母親的做法有魯迅的原因在裏麵,她是相當的崇拜魯迅。魯迅是宣揚不原諒敵人,從不妥協。當然,那有一個更大的環境在背後,“五四運動”那一些人都是不可妥協,異常激進,我想中國後麵所有的麻煩,戰爭,動亂都與此有關。
但現在有些人還是這樣,認為自己都對,自己才掌握了真理,卻不知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態度,要是形成了像“五四運動”那樣的潮流,那戰爭和動亂就是不可避免的。
那種激烈的革命可以把親情都弄得沒有了,別的還算什麽?
這在文革中又重演了一次,但願人們能汲取教訓。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極大,基本上是重塑了中國,但那是慢慢形成的一個潮流,是幾十年的結果,並不是一天發生的。
民族主義並不是它的真正成果。中國從來就是有點狂妄自大,認為自己是當然的老大,民族主義是一個早就有的東西。而科學民主當真就在中國發揚光大了?我想大家自己能有一個結論。
我想它真正的意義是對外開放,用國外的東西來反對過去的傳統,再就是婦女解放,後一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它根本改變了傳統家庭的基本結構,是再重要不過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國文明的衝擊。在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那一套到了上個世紀,已經徹底失掉了活力。而門又是關不住的,不是自己打開,就要被人踹開。
這對中國完全是一個新東西,中國兩千年以中央大國自居,外來的影響不大。蠻族雖然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無一例外都被漢化,中國文化從來就是最好的,從來沒有感到文化,文明上的危機。
《劍橋中國史(民國)》花了很大的篇幅講外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對中國的巨大影響,這不是西方人的自大,而是看到了問題的根本。孫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國外長大;中國共產黨長期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政黨這個概念就是舶來品,組織機構都是照搬西方的一套,中國曆史上雖然有東林黨這一類東西,但和現在的政黨完全不是一回事。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現在是非常的矛盾,有人把她看成是一個大醬缸,什麽東西一進去就變黑,變壞;也有人說那是燦爛的古國文明。最有可能兩者都是,這不是那麽矛盾,有生命力的東西都是這樣,有最好的,也有最壞,混雜在一起,大概從更根本的來說,好壞就是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物種的多樣性是進化的基本條件之一,一種文明越是複雜,包含的相互矛盾的東西越多,就應該更有生命力,因為誰也預料不到這個世界將如何變化。
我根本不相信有會有什麽能人能徹底整明白,這個爭論就能夠結束,這就給了我們這些普通人說話的理由
總的說來,我認為父母親都是那種合情合理的人,並不憤世嫉俗。他們的長輩也應該是愛他們的,都拿錢出來給他們讀書,錢是一個真東西,有誰肯為自己毫不在乎的人花錢。而且父親還是一個獨子,在過去那種時候,那幾乎是他父親的唯一希望。
但是,他們卻都和自己家庭鬧翻,在那個時代好像不少,而我們這一代人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這是為什麽呢?
我想起碼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都很小就離家讀書,那時交通極不便利,和家人自然見麵就少,感情上就疏遠了。第二個就是大的社會背景,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那時的社會分裂,大城市像一個孤島。比如那時的上海,是亞洲最繁華,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但大多數農村,跟18世紀沒有很多的不同。
這真是一個悲劇,父母的家長都是那種思想比較新的人,看到了這個世界潮流,老東西站不住了,就把孩子送去讀西方的學校,結果孩子就變得和他們完全沒有了共同語言。
他們根本不知道那個新世界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位置,他們命中注定要被拋棄。
中國上個世紀前50年的巨變不是偶然的,不是國民黨,共產黨的問題,而是在外來衝擊下避免不了的一場根本的社會變革。
我是很有些自傲,我們家的人都這樣,我認為這是遺傳,因為我母親就是非常的自傲。有人說我的母親非常可愛,那是因為是從我的眼裏看的。
母親在年輕的時候肯定不是一個很好打交道的人,簡單地說,她的小姐脾氣太大,就算是知道是自己的錯,那也是不會回頭的,大有“本小姐就是這個個性,你能把我怎麽樣?”她那邊是一個很大的家族,除了很少幾個,基本上就不來往,她跟外婆也搞不好。
兩方麵原因都有,一是她是那個家族中第一個讀了大學的女性,從來就是獨立,信奉婦女解放,那個時候這並不流行。她的性格又是不知道讓人,我行我素,就很容易跟親戚鬧翻,所以我認為她小時候肯定很得寵,一個被壓住的孩子絕對不會這樣。
一個聰明,漂亮,能幹的女孩子,還相信女人被男人不公平地對待了幾千年。根據我的經驗,在這樣的女性的麵前,任何男性都會感到壓力,所以我有時候就相當地同情父親,這可能就是她完全沒有料到的。
但是,她是不可能跟我鬧翻的,那是和自己過不去,沒人願意和自己過不去。她太在乎我,不敢冒任何和我疏遠的風險,所以我看到的是她的那一麵,母親的一麵,其它的方麵,我一概不知。
當然,後來母親的改變就非常的大了,人要生存就不得不適應環境。從大的社會來說,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得小心翼翼地看別人的臉色,哪裏敢亂說亂動;從家裏來說,做了母親,就失去了任性的權利。
記得有回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嫂子談到一個電視劇,笑著對母親說:那是老家夥喜歡看的。我一聽就煩了,立馬板著臉說:
“你願意怎麽稱呼你的父母,是老家夥,老東西,與我無關,我管不著。但這是在我們家,我們家是有家教的,不要說當麵,背後我們都是從來不這樣說自己的…..。”
母親立刻喝住了我,說:“不能這樣跟家裏人說話。”
然後把話題轉開。這一頓飯自然是有點不歡而散。
等他們走後,母親就開始教訓我:
“你怎麽一回事,怎麽能這樣說話的?凡事你得首先考慮到你哥哥,他怎麽辦,不說不好,怎麽說?站到嫂子一邊,那不是要和你鬧翻;站你這一麵,那她怎麽會依?你哥哥比你成熟,知道不接這種話,不然今天是怎麽收場?”
我沒吱聲,等了一會,她又說:
“各個家裏有不同的習慣,也許在她的家裏,這個話並沒有什麽惡意,你不能用自己家裏的一些標準,來要求別人。”
“但這不是在她的家裏,反正我總是錯!”
“你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這句話是不好聽,我並不認為她是對的。但你不能一句話不對就跳起來,更不能用這種態度,這種方式在家裏說話!
我不知說了多少回,怎麽就是一點用都沒有,你完全跟你爸爸一個樣子,遺傳他那個壞脾氣。你父親倒了那麽大的黴,不完全是因為他的曆史問題,我們這些從舊社會過來,又讀了書的人,哪個找不到一些曆史問題?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正確,不講方法地跟領導頂,別人勸(那是指她),也不聽,那能有一個好結果嗎?
就是對的,也變成了錯的。
你這種脾氣,是怎麽跟領導,跟同事相處,你把我弄得完全放不下心來,不知拿你應該怎麽辦?”
她等了一會,接著說:
“你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對待,可以笑著說:‘我從不知道你叫自己父母親是老家夥的。’人發脾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沒有辦法了,而且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況且孩子還在旁邊,你這樣說,她能夠接受嗎?你把她給逼到牆角了,連台階都找不到,隻有跟你一樣發脾氣。
你這樣說話,辦事那是不可能有個好結果的。”
看到我不高興,她笑著把氣氛緩和下來,打一下,再摸一下是她最辣手的好戲,說:
“這個家算是我的家,規矩應該由我來定,你以後不許這樣在家裏說話,聽到沒有?你媽媽年紀是有點大了,但還沒有老到要你這個寶貝兒子來出頭的地步。下一回這種事你不做聲,看我怎麽來對付。”
接著歎了一口氣,說:
“這不是什麽大事,你嫂子是個大大咧咧的人,過一段時間她恐怕就會忘了。反而你不會,你是一定放到心裏去了,我太知道你了。這不好,自己找包袱背著,在家裏不能這樣,我也不知怎麽辦,人的個性是改不了的。”
不知她想到了沒有,我在這是遺傳了她。
母親的故事(絕情)三
所有跟帖:
• 很受啟發。謝謝分享。 -bymyheart- ♀ (0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15:30:19
• 耐人尋味.謝謝您的故事. -簡丹兒- ♀ (0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15:42:26
• 你母親真是能人,頂你的好文 -紫冰- ♀ (0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16:41:37
• 喜歡你的故事,跟讀中。 -醜女的天空- ♀ (0 bytes) () 01/13/2011 postreply 17: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