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討中發現人類思維方式的差異

 

 

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空間,在與他人探討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獲得友情和智慧,還能夠發現不同人思維方式的差異。了解這種差異,對於理解他人、求同存異、和睦相處,都有積極意義。

 

前不久發表了《西方人為什麽喜歡冒險和探險》一問,該文從社會製度和生活表象的角度來觀察和比較中西方的生活差異。在網友的回帖中,有一類人認為:探討這個話題,應該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入手,才能深刻揭示中西方的生活差異;另一類人則認為:應該從宗教和曆史角度著手,可能更好地解釋一些生活現象;還有一類人認為:應該從人性和價值觀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從本質上比較這種差異的根源。這表明:人們對於同樣一個話題,都有不同角度的考量。

 

另一篇文章《為什麽很多人對基督教比較反感》也有類似情況。本文從基督教在中西方發展的曆史,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分析了一些教會、基督徒或其他宗教人士對於基督教教義的誤解,以及造成的曆史災難,同時也探討了如何辯證和中庸地解讀《聖經》和基督教教義的心態。在網友的回帖中,有的人認為:基督教是“邪教”,所以中國人反感,應該全麵否定,並使用一些極端的貶義詞;也有的人認為:近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壯大,至少表明了基督教有其市場,並給與積極的肯定,因為信仰自由。筆者也讚同一些網友的觀點:如果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可以換位思考,並用中庸、客觀的態度去解讀宗教教義,才能達成共識,消除爭端;極端、片麵、絕對的思想,是不符合當今潮流的。除去閑聊、調侃與抬杠式的留言,大多數網友還是理解基督教的。這表明:人們的心態決定了人們對於事物的看法。

 

不僅探討話題是如此,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假如有一天早上,一位同事對大家說:“今天天氣真不錯。”一般人都會覺得這很正常。但如果有人昨天晚上與別人打架或吵架,他就會覺得這話是在譏諷他;如果有人昨天晚上家裏發生了意外的或不幸的事件,他就會覺得這話是在故意嘲笑他,或者故意與他作對。同樣一句話,不同人會有不同解讀;同樣一件事的發生,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說法。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1782年,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在觀看巴黎的首次氣球升空表演時,有人問:“一隻氣球,能有什麽用呢?”富蘭克林回答說:“一個初生的嬰兒,能有什麽用呢?”這表明:當人們對於事物不甚了解、或有誤解時,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甚至是反對意見。

 

由此可見,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人們評論事物時的心態以及人們對於事物的了解程度等等,都是決定人們表達自己主觀意識的因素;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人們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的。

 

造成人們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包括成長環境、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教育背景、行為目的、行為動機以及個人價值觀等等。而人們的思維方式到底有哪些類型呢?這種差異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呢?下回分解。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從探討中發現人類思維方式的差異
  • 為什麽有關“宗教信仰”的探討不會有結果
  • 宗教、戰爭與分裂
  • 宗教信徒的自我意識剖析
  • “周末魚塊”的來曆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