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許錫良:中國式的家庭為什麽少和睦?

來源: 大度讀人 2010-12-15 17:28:2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171 bytes)

關於中國式的家庭,我最早是從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領略過了,四大家族的生存方式,的榮俱榮,一損俱損。然後就是大觀園裏的賈府的家族成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陰險毒辣,大家臉上笑著,腳下卻使著絆子。後來又讀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裏麵的舊式大家庭,仿佛如大觀園再世,在這裏的大家庭裏,表麵和睦,恩愛有加,實際上家庭成員之間,常常互不容忍,常常隻是麵和心不和,內中充滿的是血與淚。


  其實這些舊式大家庭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家天下的皇家。皇家因其據有三千宮女七十二嬪妃而擁有最大的家族成員,同時也是最陰險惡劣的,所謂宮廷流血鬥爭,其實也就是皇帝家族成員之間的內部鬥爭。如果人們能夠看看明代那些事,再看看雍正王朝,就知道兄弟姐妹一旦到了皇帝家族裏會變成什麽玩藝。


  但是,現在人仍然很少想到,在中國人的大家族的虛偽的溫情脈脈的麵紗後麵所隱藏的醜陋險惡人際關係。為了爭權奪利,兄弟姐妹父母之間常常作你死我活的爭奪戰。所謂的人情暖暖,常常是演戲給外人看看而已。中國人的家庭,真正的麵目則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中國式的舊家庭中,無論家庭大小,結構複雜還是簡單,有錢還是沒錢,中國式的家庭真正和睦的極少。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可憐。富則飽暖思淫欲,窮則貧賤夫妻百事哀。人窮則誌短,馬瘦則毛長。中國人的家庭和睦、快樂的終歸是極少數,而且那也是一種幸運,中國人的家庭總體上是不和睦,不快樂,幸福感很少。這是一個事實。


  中國人的家庭結構受西方影響,成為“丁”字型結構,即不再像舊式大家庭那樣維持著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格局,樹大開杈,人大分家,這也是自然法則。家庭和睦的情況也不見有所轉變,為什麽?家庭與家族觀念才是根本。國學家的家庭常常就弄不好。夫妻反目,父子成仇,那是常見的事情。那是因為國學家的家庭常常不把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員當人,而是當成他發布權威的奴隸。和睦的中國家庭當然也是有的,但是在總體上,和睦的中國家庭仍然是比較少的,即使所謂和睦,也隻是為了麵子做給外人看的。大多數中國家庭,不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是因為那樣的原因,每天過得不快樂。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的居多。引起不和睦的原因,或因為經濟拮據,貧賤夫妻百事哀,或者因為經濟上富裕而利益分配上不能夠平衡,或者家中有長舌婦,東家長,西家短,飛短流長,流言飛語,挑起戰禍,禍起蕭牆。或者婚外情,有外遇,見色起心,家庭內戰不斷,或者教育孩子意見不統一,或鄰裏不睦,或者婆媳不和,或者家有病人或者遺傳精神病,或者性格價值觀相差太遠。總之,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則有各自的不幸。這些也許是人類社會的通病,但是,落在中國又有其特色。


  中國的家庭更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中國的兒童很少是出自和睦快樂幸福之家的。富人的孩子在家裏受溺愛,嗲聲嗲氣。窮人的孩子自小就蓬頭垢麵地在街上轉。他們都自小生活在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的無休止的紛爭、吵鬧與打鬥之中。然後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他們的骨血裏又帶上這種暴力爭吵的早其心理創傷長大之後,再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複製與演繹這種人生悲劇。如此代代相傳。所以,一些聰明的父母在為自己的孩子提供婚姻家庭大事的意見時,常常要求門當戶對,要求察看對方三代之內的情況,那多少是一種有價值的經驗之談。因為,家庭成員中,有一個精神病人,有一個英年得遺傳病而死,有一個性格古怪的老人,都可能讓一個成長於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受到傷害。


  中國式的家庭,少和睦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家庭其實也就是一個生產單位。中國自古就把建立家庭,養育兒孫,看成有如現在辦一家公司一樣的經濟目標,因此,“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就成了中國人的千古鐵律,這裏顯然,養兒與積穀的性質是一樣的。養兒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行為。兒子在父母眼裏,不過是一種投資途徑。因此,養育孩子,除了盼望有點出息,將來可以光宗耀祖有點精神榮譽感之外,最為直接而實惠的就是將來作為一種經濟投資行為。因此,孩子在父母眼裏雖然有時也會得到百般的疼愛,但是,這種疼愛與一個老農民疼愛自己種的糧食,一個土財主愛惜自己的錢財一樣,有著同樣的價值與意義。人權是沒有的。因此,對於國家來說,君要臣死,臣就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多麽的天經地義。因為,既然兒子隻是父母的一種投資,一種工具,那麽作為父母有權隨意支配自己的工具也是情理與邏輯之中的事情了。既然這是一種投資行為,那麽,投資定然是要關注與計算投資成本與回報率的。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有所愛,也是對財產的一種愛,而不是天然的父母之情,兒女之愛。中國家庭裏的父母,極少有把養育孩子當成是一種天倫之樂的,這是人生樂趣的來源之一,而是當成一種負擔。好一點的就是當成一種責任。其實無論是負擔還是責任,都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本身是沒有樂趣的,樂趣來源在於孩子長大成人,不但有出息,而且還有孝心,最好能夠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倘然這種回報的希望因孩子無太大的出息,或者孝心無法實現,則感覺此生養育這孩子真是虧大了,或者再期望孫輩會有出息,對於一個中國式的家庭來說,兒孫的失敗才是徹底的失敗,在中國古典故事中,孤兒寡母,如果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就是再苦再累,再受屈辱,那母親也能夠堅持下來,而且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子往往會很有出息,因為屈辱的環境,迫使孩子超常地想出人頭地,那種做人上人的欲望之炙熱是可想而知的。


  家裏養了一個失敗的孩子,簡單就如做了一樁虧空極大的生意。因為中國人的幸福感,常常就在於比較中產生。年輕時比妻子漂亮、丈夫英俊,中年時比事業成就,老年時比孩子有出息。這每一個階段都是極容易產生家庭矛盾的。孩子出生即如一樁買賣開始,至於將來這樁買賣會不會虧本,那是以後的事情。而且,明知大多數的生意都不可能獲得暴利,但是,作為中國式的家庭還不得不做。即使是虧本生意,也還是樂此不疲地做下去。因為這後麵還有聖人之言,不敢輕易違逆的。孟子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或許正是這句話拯救了中華民族,二千多年來不絕。如果一個家庭養育孩子是那樣沉重的負擔,而且了無生趣,那麽最好的出路就是自覺自願地斷子絕孫。但是,中國人之所以在這樣的家庭中通過“百忍成金”,使得代代相傳,實在沒有人敢擔負“至不孝”的罪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且這個“後”,還專指男孩子,女孩子無論多麽優秀,都與這個“後”無關。這使得自古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成家,不得不立業,不得不養兒,即使現在養老與防饑的問題都陸續通過社會福利與退休金、養老保險的方式解決了,聖人的話還是不敢違背的。在中國,一個人,即使做了官退下來之後對自己的安慰,也仍然是“有子萬事足,無官一身輕。”


  中國式的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在家庭內部,金錢與財產的使用真是有一點準共產主義的味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他的。有錢大家一起使,有飯大家一起吃,表麵看來,好像也是其樂融融的樣子,與國外的那種家庭AA製,夫妻父子財產界限分明的冷酷無情做法似乎大不相同。其實,在中國,兄弟姐妹為爭一點祖傳的家產,常常鬧上法庭,打得鼻青臉腫,甚至刀光劍影,生死相向,這種人間家庭悲劇幾乎是每天都在上演著。全然忘記了血肉相連的親情。這種情況事實上遠比國外的要多得多。中國家庭的所謂愛,後麵其實隻是財產的精確計算。愛的方式,其實也就是多給點錢。沒有錢,也就沒有了愛。家庭溫情後麵,其實是赤裸裸的金錢奠定的基礎。做中國人之所以難,首先難在於中國式的家庭。為人不自在,自在不為人。為什麽?因為中國自家庭起,人就不是個人,而是家族關係中的人。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其生命就被貼上了某些標簽。他就必須肩負起光宗耀祖的重任。活著就是沉重,自由與幸福那不是中國家庭的概念。


  中國式家庭所產生的異常複雜的親戚關係,也是讓中國家庭和睦少的重要原因。冰心在其《中國人的嚴謹的親屬稱呼》一文中(同下書,第277頁。)曾經這樣感歎過:“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是同學的長輩來了,她就向我介紹說,這位是我Aunt,或者說這位是我的Uncle,我也隻客氣地各她或他握一握手,因為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麽親屬關係。在中國,這兩個字的覆蓋麵可太廣了!Aunt可能是伯母、嬸母、姨母、舅母,甚至是表伯母...... ,Uncle呢,也可能是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甚至是表伯父。當我的父母,把他(她)介紹給我們時,我們都得深深地鞠一個躬。其實,不但是親戚,父母新的好友來了斷,我們也是張伯伯、李伯母、王阿姨地叫得親熱得很!”


  中國的複雜人際關係,是來源於複雜的家庭與親戚關係。這一點從中西方稱呼上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中國人的親屬稱呼是複雜而嚴謹的。為什麽要分得這樣細?因為分得這樣細可以定出親疏。每一個稱呼後麵,都可能是一樁有效的買賣,那些複雜而精細的稱號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交易符號。中國聖人定出的仁愛,其實是有等差的。有等差首先就反映在親屬與家庭成員及其派生出來的稱呼上。這些親疏遠近的血緣關係,常常是最重要的人脈關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是由家族中的這些複雜關係決定的。出身於名門望族或者嫁進豪門,或者成為權貴的乘龍快婿,都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好的功成名遂的捷徑,女的則以嫁進宮中,成為皇後貴妃,男的則以考中狀元成為駙馬爺,當上皇帝的乘龍快婿作為極品的成功之道。許多望族的誕生大多經由此路。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由一事,敗亦由一事。在有那麽複雜的稱呼的地方,也就有著同樣複雜的矛盾。有利益的地方就容易有紛爭,利益越大,權力越大,爭鬥也就越厲害。大到皇親國戚,小到小家碧玉,莫不如此。中國的家庭的經濟功能如此之強,則公司所有的一切人際矛盾,中國的家庭都有。西方家庭經濟歸經濟,親情歸親情,反而清爽得很。有更多的純真的愛。他們的的愛情,相比而言就更具有純真的一麵。其表達的方式,常常也比較清純,隻是在教堂裏有一個簡單的儀式,而中國無論婚喪還是嫁娶,都是重要的生財之道。以前放出的人情債,要借此機會連本帶高利統統地給予收回。酒要喝到烏煙瘴氣,話要說到肉麻,非要鬧出個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不可。若是有權勢人家的嫁娶喜喪,還是攀龍附鳳的良好機會,在這裏交結權貴,廣結人脈,許多升官發財的機會都蘊藏其間,同時對於有權勢的舉辦方來說,也未嚐不是一個擺闊顯富的良好機會。人生在世,此時不露更待何時?平時低調、委屈求全、裝龜子做孫子,低調處世,就是為了終有一日能夠在這樣的時刻揚眉吐氣,飛揚跋扈,裝腔作勢,在中國的家庭裏世世代代有多少類似的人間悲喜劇在持續不斷地上演著,數千年綿延不絕。


  這樣的人間悲喜劇在中華大地上演了數以千年,即使在外久居的華人華僑,都對自己的祖國念念不忘。國外需要山清水秀,但是孤獨寂寞,清靜無為,因此“好山好水好無聊”,而自己的家鄉,即使髒點亂點,也是“好髒好亂好享受”,內心空虛的人最怕的就是“清靜”二字。因此,無聊的人常常無事找事,有權勢的痞子,配以無聊的幫閑文人,你方唱罷我登台。從家庭走到社會,世世代代樂此不疲。


  因此,家族越大越好,人丁興旺,家大業大。然後如此龐大的家族式生存,學會做人當然就是頭等大事。因為一切奧秘都在做人之上。會做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拍的,會拍的不如會送的。在中國,做人的原則莫不過如此而已。對於年輕人來說,學會做人的第一要務,莫過於要練好自己的舌頭,學會在嘴巴上抹蜜。說出來的話,大家熱衷於聽,你的好處就會源源不斷。因為,大家在心悅誠服之中,心甘情願地把錢與權送給你。那就是頂級和諧境界。喜鵲叫喜,烏鴉叫喪。千百年來,中國人就相信這個。忍讓、圓潤、狡猾,八麵玲瓏,見人說人話,風鬼說鬼話,人鬼都在就說胡話,煉就一身精細而精妙的處事哲學是十分必要的。否則,複雜的家庭矛盾與人際矛盾就會造成不和諧。要在中國式的大家庭裏造就出和諧,還真是要有一點中國式的生存方式。漢字“和諧”也,嘴多言多,人多嘴雜也。閑言碎語、流長飛短,指指點點,總是難免的。因此,這裏的處世奧妙就在林語堂先生曾經講過的一個盛唐時代的故事裏。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唐代張公藝以九代同堂為當時世人所豔羨。一日,唐高宗有事太山,臨幸其居,問其所以能維持和睦之理,公藝索一紙一筆,書“忍”字百餘為對。天子為流涕,賜縑帛而去。中國人非但不以此為家族製度之悲鬱的注解,反世世代代羨慕張公之福,而‘百忍’這句成語,化成通俗的格言,當書寫於朱紅箋以為舊曆元旦之門聯。隻要家庭製度存在,隻要社會建立於這樣的基礎上,即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以一個分子的身份生活於和諧的社會關係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何以須視為最高德性,而不可避免地培育於這個社會製度裏頭。”(林語堂著:《中國人之德性》,選自何文主編《中國名人論中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49頁。)其實唐代有這樣的經驗並不算早的,早在孔子那裏,就有經驗總結出來了:“小不忍,則亂大謀”。說到底,中國家庭和睦,社會和諧,自古都是忍出來的。俗話說“忍”字頭上一把刀,像張公藝那樣為了一個“九世同堂”的美譽,死要麵子活受罪,犧牲自己的幸福而去追求一種世俗的麵子,這就叫死要麵子活受罪。說到底世俗功利、專製權威、家族體製,對個人的自由與生命靈性的扼殺,是中國家庭不和睦,社會不和諧的重要根源。

所有跟帖: 

殺業重,冤家相聚。 -astermatch- 給 astermatch 發送悄悄話 astermatch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15/2010 postreply 17:32: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