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如何解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對殉葬持何態度?

來源: 大度讀人 2010-12-07 21:08:3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74 bytes)

孔子和殉葬

曆史上,儒家一直在刻意回避這個問題:孔子對殉葬持何態度?
孔子對當時社會的方方麵麵都有過評述,好像唯獨對殉葬沒有表達過自己的觀點,這是為什麽呢?真是這樣的嗎?
孔子時代殉葬還非常盛行,《墨子 節葬》曰: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這是明確且可信記載,考古挖掘也證明,春秋戰國時代沒有活人殉葬的貴族墓幾乎不存在,孔子為什麽視而不見呢?
其實不然,孔子不但看在眼裏,而且總是津津樂道於此,他是殉葬的堅定支持者,因為殉葬本來就是“禮”的重中之重。
《禮》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這其實是孔子的原話,孔子是殉葬製度方麵的專家。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棺槨的層數,墓主人的等級與可使用的棺槨層數是有嚴格規定的。“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和侍女數目。
“翣”,形聲會意字,由“羽”和“妾”組成,本義就是頭上飾有羽毛的嬪妃們。後世儒家為回避禮製固有的活人殉葬,這一令他們難堪的話題,刻意回避,竟把這個漢字曲解成棺飾,目的就是不能讓“聖人”的真麵目暴露出來。
殺人獻祭和活人殉葬本來就是古老的阿爾泰遊牧文化的固有內容和鮮明特征,這種文化的曆史無比悠久遠了,可能與人類的曆史相當,而《周禮》把它明細化,條律化,規範化了,孔子作為禮製的狂熱擁護者,豈有反對之理?
獻祭和殉葬是同義互通的,原本出於同一種觀念,殉葬是獻祭的一種方式。對於血淋淋的殺人獻祭,孔子總是津津樂道,讚美之情溢於言表,曰:
“有虞氏祭首,夏後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意思是說“三代”殺人獻祭時取用人體的哪一個部位是有區別的,就是說夏商周的祖先神靈們喜歡享用人的哪一個部位有所不同。
此外,用於獻祭的屍體如何擺放也大有學問,孔子曰:
“周坐屍,詔侑武力……夏立屍而卒祭,殷坐屍,周旅酬六屍。”
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
上文的意思是,按照周禮,獻祭的屍體要擺弄成坐姿,而夏代則把屍體支撐著立住,一直到祭祀完畢才放下。相比前兩代周禮所規定的獻祭最為豐厚隆重,每次獻祭用六具屍體。“旅”,形聲會意字,這個漢字的本義就是“一眾人在旗幟下殺人獻祭”。
孔子傳授周禮時,他的學生曾子聽後感歎:“周人之禮才是最醇烈(莊嚴,隆重)的啊!”
孔子認為所謂“敬”、“仁”、“忠”、“義”,其實全都體現在祭祀之中,曰: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至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
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把“禮”看為“德”的核心內容,認為仁義道德本乎禮,而禮最終要體現於祭。判定是否屬於君子,衡量君子道德高下,就看祭祀場麵是否壯嚴隆重,獻祭之物是否豐厚規範,否則一切免談。孔子特別講究獻祭物品要貨真價實:
曰:“湧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不饗之禮,不足以大旅(旅酬六屍),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
意思是說隻有實實在在地殺人獻祭,才是唯一能夠取悅祖先神靈的途徑,即使這樣做了也仍然要處處小心謹慎,以防有什麽地方做得不到位,怠慢了“天”與“祖”。
孔子把獻祭看得如此這般重要,他怎麽會去反對殉葬呢?《孟子》記載,孔子曾說過這樣的話: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後來這話被後世儒家刻意歪曲,說:這話表明孔子反對殉葬,因為俑有人形,從中可見孔子有仁慈惻隱之心。但這不是事實,儒家的話不可信。
孔子時代出現了用木偶來代替部份活人殉葬的現象,乃是社會的一種緩慢進步,但孔子把它看成“禮崩樂壞”的一種表現,堅決反對。孔子上麵的話其實是在詛咒那些用俑來陪葬的人,說:你們的祖先算是白生養了,你們竟用一些木頭來糊弄死去的祖先,如此弄虛作假的人該讓他們斷子絕孫!
由此可見孔子確是血腥獻祭和殘酷殉葬的堅定擁護者,後世儒家故意回避,曲解,因為擔心有損聖人形象,他們用心良苦啊!
古代殉葬和獻祭都從古人那種“饗”的概念中引申出來的,古人認為神(天與祖)都是“血食”者,因而血祭(紅祭)最為神所喜愛,最後成為“禮”的核心內容。
源自古代阿爾泰遊牧文化,源遠流長的殺人獻祭習俗,在華夏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屍位”就是古人對地位最尊貴的人的代稱(“屍”象形字,專指人,《尚書》就有“太康屍位”之語),因為祭祀之時,最尊貴的人的座位處於獻祭屍體的最前麵,他是優先享用者。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把中國曆史概括為“吃人”兩個字,這是文學家對我們民族曆史的一種反思,魯迅的描述可謂入木三分矣,魯迅的說法可謂恰如其分矣,魯迅的文字可謂觸目驚心矣!
所謂現代文明,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開始關注和尊重生命的價值,並由此導致人文精神的出現,此種人文精神在人類社會的萌發,提升和擴散,就是現代文明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我們確不能在孔子學說中找到這種價值取向的影子,孔子學說堅持殉葬,讚美血腥獻祭的立場,已經清楚地顯示孔子學說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文明的演變本質上是人類價值取向的演變,現代文明的價值取向是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這與儒家學說本質上不相容,客觀上相抵觸,但總有一些人希望在孔子學說中尋覓到開拓現代文明的武器,緣木求魚,不可得也!

 

所有跟帖: 

翻舊貼,看到吮露鶴與泥瓦匠有段關於“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對話,感覺很有意思,特轉此文。兼聽則明嘛:) -大度讀人- 給 大度讀人 發送悄悄話 (112 bytes) () 12/07/2010 postreply 21:23:46

有道理! -不明則問- 給 不明則問 發送悄悄話 不明則問 的博客首頁 (55 bytes) () 12/07/2010 postreply 21:29:57

可惜呀,寫了這麽多都是推測 -7lv- 給 7lv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8/2010 postreply 08:56: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