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上海是我成長和成熟的地方。近年來,上海在我的眼裏慢慢地變得陌生了,可是卻不會改變我對她的感情。因為這座城市承載了我太多的得和失,太多的愛和痛。
五月份去上海參觀世博會時,一位上海的老朋友一定要帶我去一個地方。他用一種不用置疑的語氣對我說道:“以我對你的了解,你若不去的話,一定會後悔的”。即然他說到這個地步,我立即推掉了當天的應酬,接受了他的邀請。
出租車將我們帶到了一家豪華酒店的大門口。老朋友問我認不認識這個地方,我看了一下周圍,覺得眼熟,卻又無法判斷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在他的提醒下,我才恍然大悟,這裏原來是上海友誼商店的舊址,如今被上海的一家頂級酒店 - 半島大酒店所占據。至於這個變化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就完全不知道了。因為我腦海裏儲存的這地方信息隻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還沒有更新過。我隻記得我曾用外匯卷在那裏購買過一些特殊商品。後來在上海做外事工作期間也曾多次陪同外國客人進出過該場所。想不到如今的我竟也成了假洋鬼子。
半島酒店的一邊是圓明園路,那是上海的一條老路,在我的記憶裏應該是老大樓,窄馬路,舊巷子。可是眼前卻是明晃晃的一大片。洗刷如新的大樓一長排俯瞰著寬敞的馬路和馬路對麵花園般的樓群。老朋友對我說:“這裏就是我要帶你來的地方”。
環顧四周,馬路上還堆積著不少建築材料,但是擺放的都很整齊。一些工人正在對大樓做最後的清理。沿著新鋪的圓明園路,我們從北京東路開始向著蘇州河方向走去。我們發現這些大樓完全恢複了初建時的本來麵目。我們不知道這些大樓將會派什麽用途,可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這裏將會出現一個比上海新天地還要洋氣的高級娛樂區。當然大樓裏的原住戶早已遷出,這些大樓再也不是過去的居民公寓、某一家工業公司的辦公樓,或者報報刊雜誌的新聞大廈了。至於這樣大規模的動遷活動是怎麽做到的,背後的故事一定是更加精彩,更加絕倫的。
我們從曾經的安培洋行、圓明園公寓一路走下去,在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前停了下來,雕花的大門前鋪了一條紅色的地毯,幾位身穿製服的男青年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口,一看到我們就要做出歡迎的姿勢,見我們絲毫不動彈,又恢複了原來的站姿。樓前落地窗戶玻璃的招貼畫上寫著英文的“Club Shanghai”以及“漾樂會”中文字樣,也許這是一家新開張的餐廳,我們思忖道。
協進大樓的大門是由四根巨大的石柱組成,石柱頂部挑出了一個小陽台,很有巴洛克風格。窗戶上的古董照片以及大門口的紅地毯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這裏正在舉辦古董展示?拍賣會?或者僅僅是一個會所?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我知道今天要寫這篇文章,我想我當時就應該弄清楚。
蘭心大樓是上海蘭心大戲院的前身,如今這家上海最早的戲院就坐落在上海錦江飯店的隔壁,長樂路、茂民路的轉角上。
最最器宇軒昂的還是靠近蘇州河的真光大樓,其英文Baptist表明這裏最初是教會大樓。據說這是斯洛伐克建築師鄔達克的作品。了解上海曆史的人對鄔達克一定不會陌生。上海許多著名的大樓像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都是在他的手裏誕生的。國際飯店曾經是遠東第一大樓,上海人對此一定是記憶尤甚。
馬路對麵則是另一種風格。綠草如茵的花園中除了一幢精致的教堂以外,還有兩幢典雅的宮殿式回廊建築。它們曾經是英國在上海租界的象征,從奠基的那一刻起就是英國領事館和領事官邸,整整經曆了三個朝代,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燃起後才結束其曆史使命。如今這些房屋重被修繕一新,成為上海一景。
當我們環繞一周,回到原地時,老朋友問我有何感想。我想了一下答道:“上海味道交關濃,假設“新天地”是上海中餐,德格地方就是上海西餐了。可惜的是名字不大好聽,什麽洛克外灘源,簡直就是一個殖民主義新名詞”。
這裏的房屋形成於十九世紀初,到了鴉片戰爭打響後達到了極致。它們既是英國殖民主義的象征,又是上海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的源頭。因此外灘源確切地表達了這一地區的特征。可是前麵一加上洛克兩個字,商業化的味道就衝淡了其文化含義。
如今冷靜下來想一想,洛克外灘源本來就是一個商業圈,是上海的另一個“新天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外灘源的商業夥伴,美國洛克菲勒集團的利益倒是需要尊重的。
圓明園路外灘源-1
圓明園路外灘源-2
中山東一路33號,原上海英國領事館
上海新名片 - 舊貌新顏上海情(一)
所有跟帖:
• 如今回去都成真正的鄉下人嘍。 -曉雨1- ♀ (0 bytes) () 12/03/2010 postreply 1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