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A00030021/11734805.html
戰國名將吳起。
唐太宗李世民喜歡與大臣探討曆代盛衰興亡的原因,也經常談到用人的問題。有一次,唐太宗對魏征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魏征完全認同唐太宗的看法,他進一步補充說:“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魏征此言,一語道破古今明君用人的奧秘,可謂總結曆代用人經驗的概括性論斷。
天下未定時用人“專取其才,不考其行”,戰國時魏文侯用吳起和楚漢相爭時劉邦用陳平是兩個典型例子。
吳起殺妻求將惹非議
《資治通鑒》記載,“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為了當將領而不惜殺掉自己的妻子,吳起這種行徑自然引起很多人的非議。有人對魯侯說:“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這裏又把吳起“母死不奔喪”的另一劣行揭露出來,加上殺妻求將一事,吳起被人們指責為“殘忍薄行人”。吳起恐怕魯侯怪罪他,聽說魏文侯善用人,便跑到魏國來謀求發展。
魏文侯當時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他問大臣李克:“吳起這個人怎麽樣?”李克說:“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司馬穰苴即田穰苴,是春秋時期齊國名將,李克認為吳起雖然貪財好色,但用兵連田穰苴都不能超過他,自然引起魏文侯的重視。“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另外,吳起率兵守住西河,使秦兵不敢“東向”。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魏國國相排擠吳起,吳起在魏國待不下去,又跑到楚國來。楚悼王聽說大名鼎鼎的吳起來了,十分高興,馬上任命吳起為楚國國相。吳起上任後,“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但同時吳起也得罪了楚國的貴戚大臣,他們對吳起恨得咬牙切齒,所以楚悼王一死,便群起而作亂,把吳起殺了。
陳平這個人也很複雜,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他先後追隨魏不容和項羽,後來經魏無知推薦,才轉到劉邦這邊來,劉邦覺得這個人不錯,便任命陳平為都尉,監督軍中將領。劉邦諸將見陳平一來到就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心中不平,議論紛紛。
陳平曾經“盜嫂受金”
周勃、灌嬰等人對劉邦說:“陳平雖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在這裏,周勃和灌嬰等人數了陳平三宗罪:一是居家時與其嫂通奸;二是輕於去就;三是受賄。劉邦聽了這些話當然對陳平起了疑心,馬上把魏無知叫來,責問他為什麽推薦陳平這種“反覆亂臣”。魏無知辯解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魏無知的一番話,說到了戰亂時期用人的關鍵,那就是隻取其才能,而不去追究其德行。所以盡管陳平有盜嫂受金之嫌,但隻要他的計謀有利於國家,這個人就要用,開明的劉邦當然認同魏無知的觀點。後來劉邦又找來陳平,要他解釋為何要“受金”,陳平說:“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其骸骨。”所謂“得其骸骨”就是打包袱回家的意思。陳平說自己沒錢做不成事,“受金”的目的是想積累資金為國家辦事,並非為了中飽私囊。劉邦這才知道錯怪了陳平,於是拜陳平為護軍中尉,監督軍中所有軍官,這樣一來,諸將再也不敢對陳平閑言閑語了。
“喪亂既平,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是一條很重要的用人原則。秦始皇不明白這個道理,統一中國後起用趙高為中車府令,使趙高“教故亥決獄”,趙高有罪,蒙毅認為應判死刑,但秦始皇認為趙高“敏於事”,不僅赦其罪,還恢複了趙高的官職,埋下導致秦國滅亡的禍根。唐玄宗晚年在用人方麵也違背了這個原則,安祿山不聽指揮打敗仗,丞相張九齡認為“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但唐玄宗“惜其驍勇”,赦了安祿山的罪,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對於德與才的關係,司馬光有一段很精辟的論述。在《資治通鑒》第二篇史論中,司馬光指出:
夫聰察強毅謂之才,正直中和謂之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製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乎!
在上述這段話中,司馬光首先明確了德與才的關係,就是德為才的統帥,決定著才的作用方向,才是德的支撐,影響德的作用和範圍。所以他認為德才兼備的“聖人”是用人的首選,其次是“德勝才”的“君子”,如果這兩種人才都得不到,與其用“才勝德”的“小人”,不如用“才德兼亡”的“愚人”。另外,司馬光還指出領導考察人才的時候往往隻注意才能而忽略德行,提醒人們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無一例外全都是“才有餘而德不足”的“小人”,所以在用人時一定要全麵考察一個人的才能與德行,按照先德後才的原則取人,才能避免在用人方麵出現重大失誤。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