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天道”與“人道”
2010年11月7日到慕尼黑看兒子,我們一起到德國人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牧師講《希伯來書》,“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影像(shadow)暗示那樣東西是模糊的、暫時的、不完美的,但也暗示某種程度上的相似。
“地上的東西是天上的影子。地上的山、水、鳥、獸、花、草等天上都有,所不同者,地上的東西不完全,而天上的卻十全十美。”
牧師說地上和天上的聖所時,我想到我曾經有一張賬單寫錯了,96歐元寫成69歐元,用手塗改掉,複印了賬單,賬目對了,但是賬單不好看,恐怕還會被懷疑,是我故意多加27歐元。我決定回去更改,必須找到原件,要進入原件,就必須通過一個軟件,不然無法更改,為了那27歐元,我當然願意通過電腦軟件,把帳單更改過來。
幾年前,作家在布拉格開會,我們休息時走到大教堂,我問同行的哲學家:“為什麽西方的教堂在市中心,在人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國人的道教、佛教的廟卻在比較偏遠的地方,甚至在深山老林裏?”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天人相應”,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天人合一和基督思想有相同的地方,基督教給我們解釋生命是什麽,我們人如何來到這個世界,離開這個世界後,會到哪裏去。基督教看世界不是唯物的,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實的,也就是說,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有客觀的、物質的一麵,是可以考察和研究的;也有靈魂和精神的一麵,是需要體驗和經曆的。
如果一個非線性動力係統,隨時間演化會不斷分形進入混沌狀態,每個分形和上個層次的分形有相當的“相似性”,有點所謂“全息”的味道。人體、社會乃至宇宙都可視為非線性動力係統,係統演化不斷分形,進入混沌狀態也是一定的,這麽講,中國的“天人合一”與基督教的“神人合一”思想亦多少有相通之處,但本質上有區別。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此語出自《孟子•離婁上》。“誠”,真實無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規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實實在在的,真實的,沒有虛假;真實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虛假就沒有一切。所以說“誠”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則。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道”與“天道”一致,“人道” 本於“天道”。《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教”;《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都反映了這種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天道”,是不是就是《聖經》裏講的天道(上帝的話)?
我知道的是,中國人強調講究修煉,講“誠”,以順自然,達到“天人合一”。“誠”是天之道,人之道就應該思誠;思誠就是追求誠。思誠者,人之道,就是說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作為人道的根本要求,“誠”滲透在一切方麵。做人要誠實,不講假話,不欺騙,不作弊,不掩蓋錯誤缺點;與人交往要講誠信,言必有信,說到做到,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承諾。《大學》所說的“誠意”。所謂誠意,是說要能慎獨,在個人獨處,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能實實在在、不折不扣按照道義要求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無論在人前還是人後,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內外一致,沒有絲毫的虛假不實。
康德:“誠實從地而生,正義自天而降。”
康德說:“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它們共同向我印證,上帝既存在我頭頂上的天空,也存在於我的內心。”“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必須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說出來。”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
如果我們不敬畏耶和華,不敬畏天地,就會“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不敬畏天地,所以我們“農業學大寨”,向荒山要糧,圍海造田。用“抓革命,促生產,以階級鬥爭為綱”,以政治、動力產生愚公移山精神,拚命地為圍海造田。
中國人傾向於物的相關性,側重整體觀察,而悟道的途徑卻是個體、內在體悟性的;西方人傾向於的物的內在構成,側重細分,而悟道的途徑卻是群體式、外在引導性的。
從這裏看,福音是需要傳播的,當然教堂要建立在人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國人悟道的廟多見於深山林密的靜謐處。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煉悟道,但是少了一個電腦軟件,缺一個鏈接,那就是耶穌十字架。
寫於2010年11月11日,班貝格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