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和生活[1]
寫下這個題目,是因為看了一個對大陸當紅作家閻連科的采訪討論他的新書《我和父輩們》時產生了一些聯想。
作家的故事是寫他自己和他河南鄉下的父輩們的事情,他的家鄉至今依然很窮,他的父輩依然勞作在那裏生養棲息在那片土地上。。。。
我最近從一個朋友處聽說這位作家,於是就去讀了他的近作《風雅頌》。寫得很不錯,也順便瀏覽了‘受活’等小說,跟著就關心他新的作品問世情形。閻連科的作品的確寫得有濃烈的鄉土氣息,穿插著作家對那片土地上人的關注,對文化的批判,從各種視角,在過去和現實中穿梭,確實用著一些魔幻現實的技法,難怪人們稱他‘中國的馬爾克斯’,雖然我以為這實在有點過譽。
在這個視頻裏,作家用他依然濃厚的河南口音說的幾句話引起我的深思。他說,在我的老家,我四叔過的才叫“生活”,而我們在鄉下的人家裏過的叫“日子”。[他四叔在縣城裏工作,有工資。]作家樸實和真誠的敘述打動了我,我理解他說的這種農民對生活的區別和概括的話語背後,有著對命運的認頭,自卑和無奈還有對另一種‘城裏人’生活的羨慕。他說的這些事情並不是發生在古代。
70年代初期我下鄉時,當地人也是這樣說的。對我們這些來自城裏的知青,當地老百姓動不動就說你們北京城裏人怎麽怎麽樣,話語中帶著無名的羨慕和嫉妒,同時也把自己等而下之,好像我們這些知青全是皇親國戚似的,這就無形中助長著我們中一些人還真覺得自己比農民高級起來了,更加看不起當地的農民;揶揄,歧視糾結著。殊不知,當時我們這些人誰要真是有頭有臉的門庭,是不會排在下鄉接受‘再教育’的隊伍裏的。實際上,我們這幫人在皇城裏過著連‘日子’也叫不上的苟且生活。很多人一家七八口人三代住在一頂屋簷下,連上廁所都是要跑到街上去的,洗澡要到‘公共澡堂’。沒有隱私概念不是因為沒教養實在是‘日子’逼仄所致。惡劣的物質生活和逼仄居住空間讓城裏的人完全過得了無情趣,更不要說詩意,那樣的生活情形就是歌德在場也寫不出詩來的。
鄉下至少還有寬敞的大土炕,新鮮的糧食和空氣。有自家的井水和茅房。但因為被拴在土地上,農民是沒有隨意的自由住在城裏的,加上嚴格的戶籍管理,農民成了二等公民,雖然城裏人也不是公民。隻是農民就更是等而下之,他們心裏是不是悲憤不平?我想一定有過,但我在那裏生活時感到他們更多的是認命和自卑。在下鄉的日子裏,我默默地認識到人是不能跪著看世界的,你跪著這世界也不會憐憫你,隻是更加無恥地地被踐踏,世界在你眼裏就更加走形。在一個不公平的,人分等級的社會裏,奴性強化著威權,閉塞強化了偏見。想起來當時農民看北京,很有些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人膜拜外國的月亮一樣的態度,都是孤陋寡聞所致。
我因為剛好生長在北京,一直到我18歲以前,我並不知道北京以外的人怎麽看北京,後來下鄉返城上學碰到了許多來自各地的同學親戚朋友,我在聽他們說話和態度裏才知道,他們眼裏的北京和北京人在80年代以前的國人心裏是怎樣的情形和由此生出的好壞偏見。這裏的偏見甚至導致好多人的生活態度,我雖然不以為然,但我並不覺得不能理解,一切都是限製人們自由的製度和貧窮的物質生活,強行造成的各種地區差別造成的。人本來都是一樣的,命運的不公平,社會的不公正才使很多人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他們有理由抗議甚至憤怒。而社會有道義解決這些不公平,這是文明社會的目標。
我一向是個孤陋寡聞的又有點浪漫情懷的人,我一直向往走出家門離開北京去見更原始更寬闊的樹林和草原,大海和高山,在我小時候北京最大的水域就是北海,或遠一點的昆明湖,那怎麽叫海呢?等我有能力走的更遠時,我見識了真正的海,爬了五嶽之後,我知道什麽叫山脈。我更加向往走出皇城壓人的各個城門,城牆和擁擠不堪的民居道路,我向往一種還人以尊嚴的自在生活。
2000年時,我曾和同夥們再去插隊的村子,我們村的鄉親們都自己蓋了樓住,雕梁畫棟的新房比北京部長們住得房子還牛,村裏的男人們都進城裏打工去了。一位老鄉認出我,就叫到家裏給吃飯,當時他家的電視比我在美國的電視還大,老先生張口就跟我聊起羅馬尼亞,齊塞斯庫的下場。聽說我不在國內生活,老鄉也無甚驚訝,這同當年我插隊時比,變化太大了。我說的不光是村子的建設還有村民對人的態度。
那個村子和公社現在都屬大‘北京’地區了。而70年代初六七十裏地外的京郊農村的農民98%的人沒去過北京城!無知和閉塞使人變得狹隘,自卑,偏見。
鄉下人走出鄉間小路後,見識和能力,創造性都不比城裏人差,相反由於吃苦耐勞的習慣他們很快找到致富的道路,在享有了公共交通,信息資源後,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很快把‘日子’過成‘生活’。地域的偏見終將被擊垮,城鄉差別主要是人為的結果。中國的農民其實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非常強,並且長期以來他們保持了一切靠自己,靠老天的概念而不輕易怨恨,精明狡詰,精打細算,吃苦耐勞,在寬鬆的社會裏很快就迎頭趕上發家致富,雖然概念裏仍舊不能擺脫自卑的念頭。
自由人的概念是教育得來的,在文化教育平等後這些才能改變。但情形隨著文明的開發,通信交通的改善正在很快地改觀著,日子正在向著生活的方向靠攏著。這是我回村裏的印象。
出村口時,我們發現因為車子比較熱,上麵落滿了一層黑黑的蒼蠅,這畢竟是農村,華麗的豪宅旁邊就是豬圈,大黃狗仍舊吃著糞便,農民依然辛苦地勞作在土地上·····但他們活得越來越體麵了。
·······生活和日子的不同
日子,生活本是一回事的兩種表述,鄉下的人以樸素得感覺賦予了兩種不同的含義:有尊嚴的活著,和無奈的熬著。我非常欣慰地看到我流過青春血汗的地方,那些熟悉的普通百姓過上越來越富足的生活,也許‘人的尊嚴’‘權力’這些概念不在他們的嘴頭上,但過好日子的感受在他們的心裏,和門楣上。我相信‘倉廩足,而知禮節’更深廣的含義。這裏有很多實在的人文追求和社會理想。願大家都過好‘生活’。閻連科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讀,在平實樸素裏把我拽會幾十年前的聯想裏。
下一次,我會再寫一些對生活起居形而上的陋識和己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