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小院】 端午時節說屈原與李賀

來源: 米颯然 2010-06-16 21:42:3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51 bytes)

【清風小院】 端午時節說屈原與李賀




死與不死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個端午節和詩人節,一個劃龍舟和裹粽子的風俗,震動性是深遠的。

後世詩人經過汨羅江、屈子祠,無不追懷憑吊,產生強烈的共鳴。但是沒有紛紛效法。

外國詩人喜歡自殺,中國詩人不大自殺。初唐盧照鄰雖然也是投水的,那是受不了疾病痛苦,不屬於詩人自殺。至於從王國維到朱湘,從聞捷到海子,那已是現代事件,另作別論。

古代詩人的非正常死亡,決大多數為他殺。這原因是在找到了一個可以不自殺的辦法,就是躲在老莊的背後。


神話世界


屈原的神話世界,是一個理性世界。《離騷》貫穿了他對理想政治和完善人格的追求。他為此進行的鬥爭及其失敗,以香草美人和上下神遊的形式出現。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心誌。

雖然是“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但也終究是“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他的自殺不同尋常處在於,那不是對世界的絕望,而是對於自己的信念,即自己對自己所持的態度的絕望。屈原的詩篇就是他的理想破滅的真實記錄。


另一個神話世界


李賀死後十五年,杜牧為他的詩集作序,說:“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又歎道:“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

唐人的眼界高,一眼看出了李賀超過唐詩,直追楚辭的淵源,並且認為,如果加強一點“理”,李賀將大大超出屈原。高度的評價,包含著深深的惋惜。

這裏一再提到少一個“理”字,已感觸到李賀詩歌的內核,但沒有看清。他把李賀同屈原的差異,看成了距離。

李賀的神話,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或超脫,而是現實經過個人意識的折射,逼真的呈現出的虛幻荒誕的幻像。現實被拆散了,打碎了,抹去了現存的意義;浮現的隻是一些斑斕的、詭異的意象碎片,透出的隻是某種荒涼、幽峭的夢幻感覺。

“天上幾回葬神仙”,不是佛家的輪回,不是道家的“齊生死”、“一壽夭”的相對主義思辨。他的死亡意識,就是生命意識。

“七星貫斷嫦娥死”,死是一個美麗的存在。

“秋墳鬼唱鮑家詩”,詩人死了還是詩人,死是永恒的。

潦倒多病早衰的李賀沒有自殺。他的有限的生命過程,他的詩歌創作,就是追求這個“美麗的永恒”。


(A Teaser...全文稍後上“永結無情遊”之“清風小院”)


所有跟帖: 

拜讀!!頂好文章。非常受益。 -bymyheart- 給 bymyheart 發送悄悄話 bymyheart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7/2010 postreply 13:17: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