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為何“全世界都看不懂”?
Wisewind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西方媒體形容的“和諧”,“和解”的氣氛中在北京正式落幕。據說雙方達成20多項成果,並且都從對方得到了所希望的承諾。
在“對話”開始前人們預期的諸如美國強逼人民幣升值等中美激戰並未發生。雙方好像還平等相待,至少表麵上如此。
所以西方媒體又說,“世界上沒有人能看懂中美之間究竟在發生什麽。”意思是指,中美這兩個經濟實力相差很大,而且互相把對方看成假想敵的國家,是不應該這樣平靜,平等地對話的。
那為什麽中美能夠平靜,平等地對話,以至於“讓全世界都看不懂”了呢?
筆者認為,“對話”過程看似波瀾不驚,結局也被雙方認為可以接受,其實並沒有什麽難以理解的地方,這是雙方相對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必然結果。
· 首先,中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差距並不像表麵看上去那麽大。
中國經濟雖然已經高速發展了30多年,但由於原先基礎太差,所以到2009年末,按照匯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4.9萬億美元)仍然隻有美國(14.3萬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多一點。看上去美國的經濟規模比中國要強大很多!
其實,細分析一下,卻未必如此!
美中兩國的經濟結構完全不同:美國的第一及第二產業(即原材料及製造業)的產值隻占GDP的25%,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及金融業)占75%;中國正相反,第一及第二產業(即原材料及製造業)的產值占GDP的75%,而第三產業(服務業及金融業)隻占25%。
這樣一來,在2009年末,美中兩國的第一及第二產業(即原材料及製造業)的產值分別為3.6萬億美元和3.7萬億美元,中國比美國還略多一些。
這一點都不奇怪,大多數工業製成品,中國的產量都是美國的數倍,例如,中國的鋼,煤炭,水泥的產量分別是美國的5.5倍,4.1倍,10.4倍……。當然,中國的產品大多是低技術-低附加值的,而美國的產品大多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因此雖然多數產品中國的產量都遠超美國,但按國際匯率計算的總產值卻不相伯仲。
這是按國際匯率計算的結果,若按人民幣的實際價值計算,則中國的第一及第二產業(即原材料及製造業)的產值比美國大更多。中國的製造業雖然多數技術水平不高,但卻是當今世界擁有製造業部門和種類最齊全(大飛機除外)的一個國家。
而美國的製造業卻在不斷萎縮。通用破產後,除了軍火工業,飛機製造業和製藥業等以外,美國的製造業還剩下什麽呢?
當年的世界強權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都是在製造業衰敗以後喪失強權地位的。美國製造業的式微將使美國的金融霸權喪失最有力的一個支柱!
曆史殷鑒不遠,所以奧巴馬總統才提出“美國要重振製造業”,這是一個睿智的想法,但能否實現很值得懷疑。
為什麽?因為美國擁有“印鈔權”!如果把白紙印成“綠花花”的美元就可以拿到全世界去買東西,誰還會辛辛苦苦去搞什麽製造業呢?
所以,美國這個強權如果衰落,也將是因為這三個字-“印鈔權”!因為它能徹底腐蝕掉美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意誌!
第一及第二產業(即原材料及製造業)由於在戰時可以轉化為戰力,所以其規模和產值才是國家經濟的核心部分。
美國龐大GDP的75%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及金融業),由於缺乏對金融業的監管,其產值中肯定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類似於“次貸產品”那樣的泡沫,所以美國看似龐大的GDP是含有大量水分的。
由於這兩個原因,所以中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差距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大。這一點,中美雙方高層及參加“對話”的代表們心裏應該都很清楚。
· 其次,中國的經濟規模並不像數字顯示的那麽小。
美中兩國計算GDP的方法不同:美國各項產品及各項服務的價值本來就是用美元計算的,所以GDP簡單地隻是各項之和;而中國各項產品及各項服務的價值是用人民幣計算的,統計出來的GDP也是人民幣,再依照國際匯率換算成美元。這裏就有一個“國際匯率是否反映人民幣的真實價值”的問題。
目前按照國際匯率,約6.8元人民幣折合1美元.
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按平價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大約3.4元人民幣即可折合1美元。
我們不能全信IMF,因為他們很可能是與美國沆瀣一氣,製造輿論,逼人民幣升值的。但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到,大約4-5元人民幣兌一美元是比較靠譜的。
這一來,中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不是約5萬億美元,而是7-9萬億美元了。
而200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將其中類似“次貸產品”之類泡沫擠掉的話,可能比14萬億美元要少很多。
因此實際上美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並沒有中國的近3倍,而是很可能不到兩倍,甚至更少。
而且中國經濟很可能仍會以8%以上的年率增長,而美國卻可能陷入二次衰退;中國手握2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而美國所欠外債已突破13萬億美元;除此以外,兩國之間美國還欠著中國8000多億美元債務!
想到所有這些,可能“對話”尚未開始,美國代表團成員們已經底氣不足了,除了“低調”和與中國“和諧”,“和解”,“共舞”,難道他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 中國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與美國的消費型債務經濟模式之間已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是中國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中國的廉價日用品使美國既保持較高的生活水平,又不至發生通脹;中國將對美貿易順差的很大部分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是美國的消費型債務經濟模式得以持續的重要原因;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還在熱切指望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現在中美每年雙邊貿易額超過4000億美元。
此外,在政治上,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外部環境;而美國在朝鮮,伊朗,核擴散,保持美元的的強勢地位等問題上需要中國發揮積極的作用。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雖然中美兩國在內心深處都把對方看成最大假想敵,但在戰略和經濟上卻又高度相互依存。這樣錯綜複雜的雙邊關係,是世界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國關係模式。除了兩國領導層以外,誰能理解呢?
---End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