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源於網上,深謝原作者。
美麗的廬山,茂林修竹,雲水草木豐沛,山峰縱橫,極盡瀟灑亦盡崢嶸。廬山
在我的腦海裏,雖然曆經二十幾年,卻一如卷卷立體山水畫,古青石徑幽雅迂
回,山巒始終青翠在目,端的一襲永遠看不盡的人間美景。廬山,不僅孕育了
花草樹木奇石甘泉祥雲密霧,更成功輩出了曆代名士,吸引著橫貫千年的四方
誌士賢達,成就了無數風流倜儻。
水洄峰轉的廬山,長久以來是中國文化教育的發祥地之一,作為教學聖地,它
鼎盛於宋明時期,激蕩了那個久遠時代逾越千年的理學,成為它的學術中心。
圍繞那些時代的文人學者,都以能夠一到廬山求經講學耕耘文章吟詩賦詞而為
儒雅。這上千年的沉澱,積古代文人墨客無可計數的詩文碑刻墨寶畫香,還留
有數不勝數的經典故事,可謂文山詩海雅俗共賞,更有桃李萬千的書院勝地留
給我們後人敬仰。
廬山最古老的白鹿洞書院,始於更遠的唐代,它秉於執教培育人才一直延續到
清朝末代才終止使用,它的傳奇故事更是如仙如淼,引人入勝。
傳說中,白鹿洞是唐代李渤李涉兄弟倆隱居廬山時的讀書之所。因為李渤曾養
了一隻白鹿,每當他吟詩誦詞漫步於山間小路時,那白鹿便會緊隨其後,所以
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而稱他的讀書之所為白鹿洞。後來,李渤出任江州
刺史,白鹿洞也因而揚名天下。
據筆者後來翻閱史書和民間傳說文本,概知白鹿洞在李渤之後,總有名流續做
洞主,致使它在南唐時期就享有“廬山國學”的美譽,到了宋朝時期一度被稱
為“白鹿國學”。一零五三年北宋仁宗皇佑五年正式賜名為“白鹿洞書院”。
此後一段曆史中,白鹿洞因為戰亂而衰落一時。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它被理學
家朱熹尋到舊址,疏奏皇庭聖聽,彌久方得以重新開教。
朱熹為白鹿洞具疏上奏,向皇帝舉薦說道:“獨此一洞,乃前賢舊隱,儒學精
舍”,他又再三對皇帝請奏說“任其淹沒,殊為可惜”。他的請奏,終被采納,
白鹿洞書院適得以在一一七九年的宋孝宗時修葺一新。朱熹則在白鹿洞做書院
主持並講學。他的教學方法,一改以往的“先生講,學生聽”的師傳生受之道,
大興學術爭鳴之風,開辟了中國教學史上不可多得的“講會”製度。
一九八五年時,年輕的我們在白鹿洞對千把年前朱熹的“講會”製度根本沒有
概念,在我們青少年的成長時期,一直深陷在反反複複的“師道尊嚴”之打倒
與恢複中徘徊,當我們多年後,到了國外再度進了外國人所辦的課堂之後,似
乎才開始對千百年前朱熹的寓教於學有所領悟。
當年我們在白鹿洞書院徜徉時,曾經點數書院的碑石篆刻,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總有百十餘方吧?曆代賢達的碑刻,和一隻不明年代出土的白鹿石雕,給我們
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
這是一組我去年寫的關於廬山紀行的文字,共九篇外加一個視頻。有興趣閱讀
其它章節的朋友請到我的博客:點擊這裏,在故國漫記裏找《憶廬山行》。
《高山流水》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