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龍(2006)
看到一組20年前的上海街頭照片,雖然自己也是如此而來,但是回首當年,完全是狼狽不堪的生活。20年前的上海人被廣東人稱為“表哥”,不知出處如何,反正就是很寒酸的意思。那一段時間,其實是上海人感覺最差的時候。所有對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的不屑,就萌發在彼時。人窮誌短,馬瘦毛長,看看照片就明白了。
第一張照片上班候車。不用抓拍,而是每一天早上必將發生的事情,當然每天黃昏也必將發生,那是下班的時候。高雅的說法是候車,先是的說法是軋汽車,象軋鋼鐵一樣。南京路上的20路和27路無軌電車,尚且已經擁擠到如此這般,別的馬路就不必說了。很象如今的民工春運潮吧。當年上海人上班的路上的時間單程兩個小時屬於家常便飯。當時有好幾種現在已經絕跡的公交線路:高峰車,上下班時候的公交車,還連線;大站車,有些站停,有些站不停;大篷車,幾乎沒有座位。
第二張照片輪渡站。看清楚了,是延安東路輪渡站,就是如今外灘最值得炫耀的地方,六國峰會的首腦就在此地觀賞外灘。黃浦江這條母親河最早培養出來的就是兩岸對應的十幾個輪渡站。 1988 年的某個冬天,大霧鎖江,輪渡停航,直至中午才恢複。勤奮的上海人就怕遲到扣工資獎金,蜂擁上船,結果發生嚴重踩塌事故,死者上百人(也或許是幾十),均是窒息而死,傷者無數。
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不由感歎:人踩人要踩死人的啊。當天上海市政府規定,日後凡是渡輪停航而未能準時到單位者,一概不算遲到。再以後,上海開始建造南浦大橋和延安東路隧道,可以說,後來上海越江交通大革命,有一部分功勞要記在那天災難的死難者身上。
第三張照片中秋月餅。這是淮海路上的長春食品店,文革時改名紅旗食品店;杏花樓的月餅一直是上海人的最愛,不過那時候的月餅都是散裝裝盒的,價格大約是2角-6角一個,2角的是百果,6角的是椰蓉。鮮肉月餅8分。
當然這個場景時作秀的場景,因為月餅供不應求,但是又需要展示月餅很充足;店堂燈火通明,顧客都是假的,營業員也是上級派下來的幹部,外麵的圍觀倒是真的,那時候凡是由攝像機照相機的地方就有圍觀。不過有一點是真的,當時的月餅都是自己出錢買,而絕無月餅禮券,以嫦娥本月明明白白的名義,行使不明不白的溝通,是如今的吹不走的風氣。
第四站照片南京東路中百一店以東。遠東第一街的內涵,不經意間稱為人流第一街。也算是上海當時僅剩下的驕傲,有點貴族落寞的感傷,上海男人流行穿西裝短褲,叫做西短。
第五張照片上海北站。上海的火車站,有東南西北四個,當然北站是正宮娘娘,但是正宮娘娘也就這樣簡陋,絕大多數的知識青年就是從這裏開赴農村,這個候車室裏不知灑落過多多少少的離別的眼淚;待遇更差的還要到北郊車站動身。
在80年代末,上海有了新客站,當時輿論提議市民應該叫新客站為上海站,但是在市民心目中北站才是真正的上海火車站,即使廢棄了,新客站也從來沒有被市民叫作過上海站;至今年上海南站啟用,將逐漸取代新客站。悲乎新客站,直至將被棄用,仍然還是新客站,就好像某個新娘子,直至做了婆婆,人們還是叫她新娘子一般。
圖中的男女,你以為是民工?當時還沒有民工呢,應該是村黨支部書記,或者是鄉鎮企業的廠長。
八十年代的婚禮
上海八十年代的時髦: 讀聖經,做禮拜,出國
上海七八十年代:阿飛”“拉三”在大光明演繹另類情愛
八十年代:上海男人的生活情調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