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棄老洞,今有留守翁



我不知道在二十四孝之後中國是不是還有建造棄老洞的風俗,我也不確定棄老洞是否有明確的年代考證,但“孝”作為“傳統美德”受到挑戰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即使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棄老洞”絕跡了,但變相的“棄老”卻無處不在,甚至愈演愈烈。今天,真正的“孝道”還有嗎?“父母在,不遠遊”,你,我,孝順嗎?國內農村的青壯年湧入城市打工,留下孤苦老人在貧困中掙紮,麵臨孤獨,麵臨死亡,這難道不是同樣的“棄老”嗎?

以下文字摘自《中國農村留守老人麵臨九個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組織“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課題組,自2006年11月開始,曆時兩年時間,開展了“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輸出最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個省的400名留守老人及其他相關群體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調查。

  一、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的生活條件並沒有因子女外出務工而明顯改善,生活隻能維持溫飽,貧困現象非常普遍。

  二、子女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老人出現嚴重的生活照料特別是疾病照料的缺失,人身和財產安全存在很大隱患

  三、子女贍養“重”物質而“輕”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內外均很難得到滿足

  四、留守老人的看病就醫問題依然嚴峻,應對疾病的脆弱性嚴重影響到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

  五、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出使農業生產呈現老齡化趨勢,並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勞動負擔,可能導致農業發展後勁不足

  六、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留守老人隔代監護現象大量湧現,留守老人的教養負擔不堪承受,留守兒童的監護質量令人擔憂

  七、農村賭博風、人情風泛濫,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逐漸淡化,留守老人的權益頻受侵害

  八、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及長期以來的政策缺位導致留守老人問題被“家庭化”,留守老人很難獲得家庭外的社會支持

  九、留守老人問題呈現多元性,空巢、女性和喪偶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更為艱難

另外,《農村孝道出了問題》一文指出:

2005年11月初,雞西市民營佳和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發起並組織了中國農村養老調查活動,挑選身體健康的退休老人為誌願者,組織三個調查小組,並給每個組配備了攝像機、照相機等韃模??0天時間,對全國31個省區(台灣除外)的46個縣(市、區)72個村的60歲以上(與子女分居)老人的養老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行程5.2萬公裏,調查涉及人員10401人。

說起組織發起這次調查的動因,翟玉和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農民出身的民營企業家,我一直對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感情上懷有一種本能的關注。在我的老家雞西市麻山村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老頭步履蹣跚,老太癱瘓在炕,同住一村的兒女幾乎無視父母的存在。這對老夫婦不知什麽原因雙雙死去多日後,其兒女才被鄰人告知。”翟玉和說:“我到山東、江蘇等地農村探親時發現,那裏的老人在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後,因兒女的嫌棄和拒絕被迫獨居的比例高達80%以上,缺衣少食,貧病交加,在無奈中苦熬殘年。

###

王學文:孝文化——何去何從 ?

2004年寒假之際,我到一農村。在臨近過年時,村裏一位老人忽然去世,當我得知她去世的原因後,震驚不已,這也引發了我對“孝”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地位的懷疑與憂慮。 

  這位老人六十七歲,有三兒兒女,都已經分家或成家。她的老伴兩年前積勞成疾去世,她也體弱多病,無法自主生活。由於三個兒子都在本村,兩女嫁至外村。她老伴去世後第一年她在三個兒子加“輪過”,兩個女兒過節時帶點食物探望一下。結果第二年,幾個兒子,兒媳都嫌棄老人太麻煩,要求兩個女兒家也應輪到,否則“不公平”。然而,兩個女兒已伺候各自的公婆為由拒絕。老人向球一樣被踢來踢去後,憤怒之際,不顧眾鄉鄰的“好言相勸”,堅決托人到鎮法院狀告其子女“不孝”。經法院審理後判決讓老人住村裏“養老所”(類似“五保戶”),五個子女每個月各自出一定的錢和糧食。判決後,五個子女紛紛責罵老人,“撕破臉”,老人思前想後,終於在某天晚上拿著農藥到最近的大兒子家門口喝藥,自殺了…… 

  這件事在村裏鬧得沸沸揚揚的,她的大兒媳更是要死要活了好幾天。村裏人更多的言論竟然是:“都這麽大年紀了,也不為子女想一下!”即使一些同樣受子女拋棄的老人也感慨:“老糊塗啊,還活幾天啊,這麽害兒女!”通過村民的“說法”,結合整個事件以及日益頻發的類似事件,我不禁對中國向來引以為榮的孝文化產生某種疑慮。 

……
既然“孝”有如此深古的根源,為什麽時至今日,“孝”變得相對淡化甚至虛無呢?看看農村,老人在不能從事農業生產進行勞作後,尤其生活不能自理後,被兒女視為“累贅”是很普遍的。好的,勉強伺候一時,差的則或不管不問,或惡言相加,甚至拳打腳踢。。。如何理解“孝 ”文化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
現在的農村,青年人通過打工所得已經遠遠超過父母,且老人年齡越老,“本事越小”“麻煩越多”,老人的權威性大打折扣,權力也邊緣化。

鄭明懷:農村不孝子女何其多

今年暑假,有次陪朋友去廣西某人民醫院看望他的一位長輩,我的這位朋友與這位老人是同一個村子的人。經檢查,老人患了白內障(最近好像在廣西很多醫院做這方麵的手術是免費的)。我們去病房看望這位老人的時候,老人非常高興。她來醫院已經有好幾天了,在住院的幾天中,除了她的一個女兒在醫院陪伴她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人來醫院看望他。三個兒子,一個也沒有來,對於母親的的病情竟然不聞不問,這幾個人真是太不孝順了!

後來得知,老人來醫院時,隻有一個兒子給了幾百元錢,另外2個兒子一分錢也沒有給,也沒有問過自己的母親。

朋友也告訴我,她的幾個兒子的家境並不是很差,在他們村應該算得上中上水平。畢竟,盡孝與家境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盡孝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窮人一樣可以孝順自己的父母,關鍵在於有沒有孝心。

在與廣西一些農民聊天時,也會有部分農民會告訴我發生在他們身邊一些不孝的事情。如對父母的病情,兄弟姐妹間推諉扯皮,有些人甚至巴不得父母早日歸天;自己住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樓房,父母住低矮黑暗的土坯草房、舊房;虐待父母,視父母為仇人,當著老人們的麵,罵老人們“老不死”等等,惡言穢語相加,有的還拳打腳踢呢?等等。這些不孝順的故事,聽起來都覺得心寒。

###
和農村相比, 城市中如今的。“啃老族”比例高達80%!這正是:古有棄老洞,今有留守翁,外加啃老族。


在這一係列並非個例的事實麵前,我們還要自欺欺人:“棄老”隻是“原始社會極低下的生產力的產物”? 古人隻是“棄老”,今人不但拋棄老人,而且敲詐老人,我們還要為這些人立一個“美德”牌坊不成?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不管是老人還是女嬰)是現代文明的基本標誌,隻要我們還有棄嬰,還有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老人,“傳統美德”就是一句空話或笑話。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