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茶壇在搞教育大討論,過來看看果然熱鬧非凡。
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溫總理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既是事關國家民族興衰的國是,也是牽係每個百姓家庭生活幸福的家事。因此無論是胸懷鴻皓之誌一心要治國安邦善濟天下的大家,還是我等庸庸碌碌凡如燕雀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教育觀念。人們的經曆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我想大家希望自己的後代得到良好教育的願望應該是相同的(當然專門扣帽子砸磚者例外)。
許多朋友在教育體製,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製度這些很高的層麵上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不過我一直認為作為社會單位細胞的家庭及個人在教育問題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大環境固然重要,而且經常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那從來都不是庶民百姓能駕馭的 ,我們能做的隻能是從自己的家庭做起。
既然教育關係到每個平凡百姓的生活,我也想寫一段教育百年大計的故事。理論層麵上的事,由於水平有限就不妄加評論了。今天把自己家的故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隻是湊個熱鬧而已,沒有期望以任何觀點來說服任何人。
我家應該也算是個書香之家,掐指一算從祖父晚清末科中舉到兒子斯坦福博士加冕整整曆時百年。期間四代人經曆了廢除科舉,推翻帝製,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國共內戰,政治運動,文革浩劫,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出國留學,等一係列曆史變更。雖然也曾屢屢遭遇逆境,但都能勇於麵對,在可能的範圍內盡力將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上個世紀初,十八歲的祖父參加清末最後一次鄉試中舉,但隨著科舉製度的廢除斷絕了他繼續功名的前途。祖父並沒有因此而意誌消沉,而是順應曆史潮流積極支持維新變法和國民革命。他老人家雖然沒有做上滿清的官員,但卻培養教育過周恩來鄧小平這樣的共產黨領袖,也輔佐過國民政府副委員長馮玉祥這樣的國民黨高官,為當時中國的革新和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份薄力。請閱讀《我的祖父》 父親和叔父成年以後,又遇上日寇入侵的戰亂,國共內戰的烽火,和曆次政治運動的 折騰,但他們也都在逆境中成長為各自領域裏的佼佼者。請閱讀《回憶父親》
到了我們兄妹這一代,中學沒有畢業就被帶上“黑五類”的帽子全部下放到離家千裏以外的邊疆和山區接受再教育。不過又全部陸續上了大學,而且還有幾位戴上了省市級高考狀元的桂冠。當我們以年近不惑的“高齡”再次踏出國門與比自己年輕十幾歲的學生在校園“拚殺”時,我們的子女又再次從寶塔尖上的小太陽跌成脖子掛著鑰匙在外麵亂跑無人照看的街頭遊童。值得欣慰的是當我們有精力關心下一代的時候,發現他們並沒有而且都成了“常青藤”上的新枝嫩葉了。請閱讀《全家福》
網絡泡沫破滅後大家都擔心學電腦專業的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時,卻有幾家公司找上門要給兒子工作。今年在銀行業倒閉裁員風潮的影響下,學經濟和金融人們為出路發愁時,妹妹那個UPENN“沃頓”商學院應屆畢業的兒子卻在全美名列三甲的大銀行得到了OFFER,實現了他的華爾街夢想。至此,祖父的第三代第四代們無一例外地全部在這塊新大陸上站穩了腳跟。 至於生活得是否幸福,我們的原則是,隻要別把目標定得太高總是容易感到滿足而幸福的。
講這故事是想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是在什麽樣的政治製度,文化傳統,教育體製下,也無論個人是處在怎樣一個順逆的環境中,隻要刻苦勤奮有所追求總會有所收獲的。
當然我並不是在鼓吹不顧社會和集體利益的個人奮鬥,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前提下,大家都應該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力。就在幾周前我組織華人社區的家長們和州議會議長,市長及學區官員就教育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回國時每當遇到大學校長兩院院士和教育主管官員時,我也都會主動地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我既希望美國的教育能搞得更好,也希望中國的教育更上一層樓,在這一點上我看不出有什麽矛盾。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教育體製都存在著許多弊病。由於我在中國生活的三十多年除去下鄉幾年外都在大學校園裏度過的,在美國也看著孩子從小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所以對兩國的教育體製應該說還是有一點感性知識的。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教育製度需要改進的地方更多一些。上個月回國時曾與兩位院士(一位是重點大學校長)討論過這個話題,他們講這實際上是目前國內教育界的一個共識。但無論在哪裏,家庭環境和個人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實我想說是最重要的,因為隻有這個是我們可以CONTROL的)。每個家庭都把自己的教育工程搞好,整個社會就會進步和發展,國家和民族就會繁榮。
我不知道祖父百年前中舉時是否策劃過自己家庭的教育大計。不過好像那種溶化到血液中的勤奮向上的精神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一直支撐著這個家庭,才得以保證無論在困難還是順利的環境下,這四代人裏都沒有一個成員掉隊。
抽點時間隨便說兩句,就當是在這裏問大家周末快樂吧!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