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曆史舞台的標誌,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康有為編造的關於“公車上書”的假新聞,“在他身上,既有關心國家命運,希望變法圖強的強烈願望和奮不顧身地投入現實運動的實踐精神,又有急功近利、虛榮自負、狹隘偏激的性格缺陷,這就是曆史給予中國的不成熟的改良維新運動的領袖形象。”
北京大學曆史學教授茅海建先生觀點是:“公車上書”是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層發動、京官組織的上書,其數量多達31件,簽名的舉人多達1555人次,且上書已達禦前;另一個是由康有為組織的18行省舉人聯名上書,那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為組織的18省聯名上書,並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