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獎為何如此廉價?華表獎"優秀影片"提名20部,獲獎10部!!!!!!!!
設想一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20部,獲獎10部是什麽效果?
與往屆一樣,本屆華表獎的"優秀故事片"提名達到20部,獲獎10部:《突發事件》、《鐵人》、《沂蒙六姐妹》、《集結號》、《梅蘭芳》、《大河》、《袁隆平》、《我的左手》、《八月一日》、《高考1977》;先不論數量,單說這批獲獎電影有多少是走進影院讓觀眾激賞不已的?大概隻有《集結號》和《梅蘭芳》兩部年度大片,其餘影片有的隻是"小規模"公映,有的至今還沒和觀眾打過照麵。
第十三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日前塵埃落定,各單項獎不停炮製的"雙黃蛋"已經不稀奇了,比起優秀故事片獎的冗長榜單又算得了什麽呢?問題在於,象征中國最高電影獎項的華表獎,真需要那麽多的"優秀故事片"嗎?
眾所周之,華表獎是政府獎,堪稱中國電影最高獎,但不少"優秀故事片"還是難逃被扔進倉庫發黴的宿命,豐厚的獎金比起動輒數百萬的拍攝成本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既然是表彰上一年度國內最優秀的電影作品,還是應該向藝術質量與市場口碑的雙重標準努力看齊,否則中國電影很難走出隻" 為獲獎不為觀眾"的怪圈。去年國產電影產量超過400部,中國儼然是電影生產大國了,但又有多少國產電影進入影院?又有多少電影收回了成本?可以說,大量國產電影的"難見天日"與華表獎的如此"扶掖"不無關係,它讓很多電影人從一開始就搞錯了出發點――隻為獲獎,隻為一個主旋律的命題作文,恰恰忽略了藝術質量與觀眾檢閱才是電影這門大眾藝術的首要關口。
接下來的問題是,華表獎需評出如此眾多的"優秀故事片"嗎?類似《集結號》、《梅蘭芳》這樣思想性、藝術性及市場口碑上佳的大片獲獎是情理之中,可胡椒麵要是撒得太多,獎項的權威何在?無論奧斯卡還是戛納,或是柏林、東京,最佳總是唯一的,因此獎項本身也才顯得如此貴重華美;如果華表獎非要送給不少還過得去的主旋律,這樣的主旋律隻會變成自我降格的口實;從這樣的角度說,獲獎的主旋律大都沒有好市場這一怪現象已足以警示中國電影。其實觀眾不是不喜歡主旋律,類似《張思德》、《集結號》這樣的主旋律大片就讓人心悅誠服、激動不已,為什麽這類主旋律不能再多一些?
不妨設想一下,華表獎隻頒給兩三部異常精美的主旋律行不行?"瘦身"的華表獎無需擔心與金雞、百花雷同,主旋律也能設置驕人的標杆,促使電影人為觀眾捧出動人心魄的優秀電影,進而推動中國類型片的長足進步、彌補電影發行和推廣的種種缺憾與不足。
聯想第十二屆華表獎的10部"優秀",如今能回憶起來的大概隻有《東京審判》、《千裏走單騎》、《香巴拉信使》等有限的幾部了。這一屆呢?
中國的獎為何如此廉價?華表獎"優秀影片"提名20部,獲獎10部!!!!!!!!
所有跟帖:
• 設想一下如果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20部,獲獎10部是什麽效果? -Google股溝- ♀ (0 bytes) () 09/02/2009 postreply 11:52:35
• 第一次聽說這個獎,廉價的好處不是表現出來了麽?不然俺還不知道 -LOLDD- ♂ (0 bytes) () 09/02/2009 postreply 18: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