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鬥士論引爭議:從魯迅到李敖zt

來源: sea_n 2009-08-24 18:17: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31 bytes)
zt[深度報道]
時代鬥士論引爭議:從魯迅到李敖

國際先驅導報

  在中小學即將秋季開學前夕,很多人發現,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不見了,保留下來的隻有《拿來主義》等3篇。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鬥士”李敖也陷入話語漩渦。上海一家報紙的標題火藥味十足:《千刀萬剮話李敖:從鬥士到小醜》。
  如果說從魯迅到李敖,“鬥士”由一種呐喊的苦痛淪為小醜的姿態,那麽由李敖到今天日趨沉默的知識分子,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種疑惑:當知識分子連呐喊的姿態都一並省略時,這個時代是否還需要“鬥士”?

  “速朽”的魯迅

  事實上,此次教科書風波也許正應了80多年前魯迅的期望。

  “他曾希望自己的文章和文章中所攻擊的現實都能夠速朽。”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這樣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上世紀二十年代,最早知道自己的作品要被收錄進語文課本的時候,魯迅非常痛苦,他反對說:“我的文章是有毒的,不要放到教材裏。”

  很顯然,魯迅願望中的“速朽”有個前提,那就是,這個社會變得足夠美好,美好到不需批判。

  如今,魯迅的部分作品被拿出教材,卻並不意味著這個社會已經足夠美好。

  錢理群用“悲劇”來形容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被淡化”,這位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研究魯迅的人文學者認為,魯迅在中國,應當成為與莎士比亞、歌德享有同等待遇的人物。

  “今天的時代,假的虛偽的東西太多,需要魯迅這樣的人來直麵。魯迅就如濕地,在幹燥少雨風沙中讓我們呼吸順暢。”孫鬱如此形容魯迅對於當今時代的巨大精神作用。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時代迫切需要的人,現在卻正被漸漸放棄。當魯迅成為中小學校園裏的“三怕”之一時(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畫家陳丹青所形容的“好玩”幾乎成了與魯迅距離最遙遠的詞匯。

  “小醜”李敖

  8月3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於台北專訪李敖。記者問起身後之事,李敖玩世不恭:“遺體我會捐給台灣大學醫院,千刀萬剮。”隨後,上海《東方早報》刊出評論,“李敖是舊時代的終結者,卻不是新時代的開創者……他是專製時代最無畏的鬥士,卻是民主時代最普通的小醜。”作者羽戈對李敖個人進行的是“公正”到近乎苛刻的評判。

  有人說,魯迅永遠立於任何體製之外,而李敖則永遠立於體製對麵。魯迅的批評對象不止於政治,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和滲入人心的文化傳統。而李敖則屬於另一種情況:他在不大可能遭到當局迫害的情況下而作激烈狀的批評甚至謾罵,近乎嘩眾取寵。而在內地多數研究魯迅的學者眼裏,盡管“鬥士”一詞在魯迅與李敖身上皆有延續,但是,與前者死於所愛的耶穌形象相比,李敖的小醜論並非妄言。

  羽戈在文章中還探討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鬥士?“他們(李敖與韓寒)對社會之惡的批判從來都是不遺餘力,同時他們的生活卻極其舒適安樂……”這一觀點引來的是當代知識分子更為激烈的反駁,“為什麽要清貧悲愴?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麽指望他能兼濟天下?”資深時事評論員熊培雲反問。

  沉默的公共知識分子

  在公開場合,錢理群不止一次說到魯迅身上最為珍貴的品質,三個“拒絕收編”——“拒絕被體製收編,拒絕被拿來的文化係統收編,拒絕收編任何人”。而這樣的獨立精神,在如今大多數甚為“活躍”的知識分子身上,早已消失殆盡。

  實際上,這個社會並非沒有真正致力於推動進步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們不願被人們稱為“鬥士”。“因為在今天鬥士是一個姿態性超過思想性的詞語,在這個時代,人們習慣於嘲諷英雄和蔑視一切。”《生活》雜誌聯合發行人許知遠認為,如今整個社會都不提倡思想而倡導放縱和享樂,進而導致人們抗拒魯迅與英雄鬥士的存在。

  “過去20年是輕飄飄的20年。”許知遠說,蘇聯解體後,意識形態的紛爭終結、烏托邦情結消散,人類再沒有遇到能影響自身存亡的重大事件,沒有能引發人類深刻思考的重大課題,知識分子也越來越沉默,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日趨下降,“這是全球性問題,但我相信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回潮。”

  觸摸時代的聲帶

  在豆瓣網上,魯迅小組的成員們以一種頗為嚴肅的態度抗衡輕慢的現代閱讀,他們喜歡就某個詞句進行毫不留情麵地爭辯,但在這句話麵前保持一致,“愛魯迅的,怕多是默然前行的人”。

  巧合的是,采訪中找到錢理群教授,他已經很多年沒有接受媒體采訪並且以此為理由拒絕了記者。後來的交談中,他說,之所以拒絕采訪,是因為有些話說了太多遍,但仍然有同樣的問題在提出。事實上,這是當今知識分子們所麵臨的困境中最為普遍的一種。

  正如我們試圖去觸摸一個真實的、可以尊崇也可以辯駁的魯迅,我們在期盼的,同樣是一個具有飽滿時代價值的 “鬥士”。也許,今天的知識分子所應該思考的是,在原本稀缺的思想資源裏,究竟怎樣才能使得富足的鬥士與苦難的英雄攜手並肩,溫和的胡適與犀利的魯迅並行不悖?摒棄曆史語法,回到當下語境,無論鬥士、批判者還是溫和的知識分子,如何能夠在捍衛法治精神、堅持自由原則的基礎上,各興主張?

  錢理群曾發表的《當代中學生和魯迅》則帶來某種更為年輕的希望,“如果看了這篇文章,你會很吃驚,因為當代中學生對魯迅的了解,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他們懂得魯迅,這就有希望。”



所有跟帖: 

有心嚐試鬥士,就不要怕引爭議,速朽,千刀萬剮 - - -否則,當隱士:) -閩香鱧- 給 閩香鱧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4/2009 postreply 18:42:12

不當鬥士就當隱士?:) -網上小學生- 給 網上小學生 發送悄悄話 (48 bytes) () 08/24/2009 postreply 20:09:21

魯迅和李傲不很一樣。 -雨打梧桐- 給 雨打梧桐 發送悄悄話 雨打梧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4/2009 postreply 19:11: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